于波向记者介绍当兵经历。
“那时候,我们哪有一日三餐啊?行军途中,有条件了,停下来吃点炒面(米粉)。”今年已93岁高龄的抗美援朝女战士于波,在谈及当年的伙食时,对记者说了这样一番话。
虽然年事已高,但她对过去的经历,仍然记得很清楚。
填饱肚子是大家唯一的目标
于波是山东荣成北沙岛村人,生于1928年9月,1945年8月入伍。入伍3个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豫东、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1951年,加入抗美援朝队伍,任军医。
1951年,于波和新四军战士邵峰结婚,邵峰是宁波人,1986年8月离休后,两人便长住宁波。
回忆过去,于波说,抗美援朝期间很艰苦,最常吃的食物是米粉。“就放在锅里炒一炒,我们叫‘炒面’,有时候加一点当地的野菜,和在一起,熬成米糊。”于波回忆道,米粉还有一种吃法,就是拌着雪吃,填饱肚子是大家唯一的目标。
于波说,当时大多数时候,吃饭是没有规律的,部队在前方作战,还需后方的支援,碰到运输不方便的时候,就没办法得到及时的补给,馒头、窝窝头也成了奢侈品。
立下“碗中不可剩饭”的家规
正是因为经历过艰苦岁月,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于波家里有一条家规,就是碗中不可剩饭。
于波的女儿邵莉告诉记者,从小母亲就教育她,粮食是有限的资源,能吃多少就盛多少,宁可多盛几次饭,也不可以一次盛太多,吃不完倒掉。
“母亲不仅这么教育我,对我女儿,也是这样说的。我父母亲都很疼爱我的独生女,唯独不能浪费粮食这一点,他们一点都不含糊。所以我们家的餐桌上,极少看到剩饭。就算出去吃饭,如果有剩菜剩饭,大家也会心照不宣地打包回来,粒粒皆辛苦嘛!”
邵莉说,经历过自然灾害的他们这一代人,也完全能理解父母的做法。眼下生活条件改善了,母亲想吃的东西,她都会尽全力满足。“青蟹、基围虾之类新鲜的、质量好的海鲜,我都会买给我妈妈吃,我们讲究生活品质,可以享受,但不能浪费。”邵莉笑道。
宁波晚报记者 朱琳 文/摄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