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现场感受极为震撼!记者直击宁波这条省内最大电缆隧道
2021-07-22 13:48:00 稿源: 甬上  

视频制作 记者 滕华

  入地20余米、直径4米、全长约2090米,4G信号满格,宽敞到足够摆下10人酒桌……日前,由国网宁波供电公司设计院总承包的省内首例“超大直径、超长距离、双S型”智能电缆隧道——220千伏潘桥电缆隧道,通过地方政府及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验收,预计该隧道工程将于今年9月底投产。

  它不仅是省内首例“超大直径、超长距离、双S型”曲线顶管电缆隧道,同时也是宁波首条智能电缆隧道。21日下午,记者跟随宁波市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深入电缆隧道,现场感受极为震撼。

图片均由王幕宾提供

  隧道穿越轨交

  监测精度0.1毫米! 

  在四明东路一处空旷工地,记者从潘桥电缆隧道的一入口踩着楼梯不断下探,足足跑了6层,才抵达位于地下20余米的隧道口。和楼梯通道一米来宽的紧凑相比,电缆隧道一下变得很开阔。

  直径4米的隧道,两旁横插着好多排钢轨,未来这里将承载着碗口粗的电缆,在地底蜿蜒挺进2090米。如果没有这些钢轨,隧道里足够摆下10人酒桌,仍不觉拥挤。

  宁波市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四级职员张灿江介绍说,以前这里的变电站占地60余亩,现在地上转地下,不仅为城市地面腾出了更多空间,也进一步美化了城市。“它每天的输送容量,可以满足鄞州区6个街道的使用。”

  为了平面避让高压铁塔及基础、桥梁桥桩,断面避让轨道交通、各市政管线等诸多控制构筑物,设计院创新运用了省内首例“超大直径、超长距离、双S型”曲线顶管技术。

  为保证管节穿行地下“蜘蛛网”时不跑偏,他们对顶管机的所处位置与管道设计轴线进行不间断检测,同时辅以人工测量进行复合,保证顶管隧道的精确度。

  “隧道穿越轨道交通,有一种穿针引线的感觉。”金启海是电力设计院项目管理部副主任,也是隧道设计负责人。他说,220千伏潘桥隧道结构呈正交上跨地铁4号线,隧道结构与地铁盾构区竖向最小净距3.1米,交叉施工距离近,风险难度高。为确保监测精度达到0.1毫米,设计院项目部对隧道施工实施24小时跟踪监测,并实时与地铁运营单位内部监测进行数据对比,及时纠偏,确保双方施工安全。 

  机器人20分钟跑一程

  隧道不怕台风不怕火 

  在隧道现场,远远地,顶部轨道上跑来一辆倒挂着的白色小机器,两只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很像在超市里抬头可见的巡线奔跑的购物小车。

  “它们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巡检速度,一般来说,半小时不到就可跑完全程。”金启海说,如果只是普通巡检,工作人员几乎可以不用下到隧道,机器人可以代劳。智能机器人在隧道中来回穿梭,各类信息数据传输回监视器大屏,通过智能动态分析,实现隧道检测、监控、预警三位一体。

  地下隧道,防台防汛能力尤为重要。

  记者了解到,电缆隧道还配备了智能水位监测报警系统。作为防汛系统中的“硬核”力量,该系统对于积水水位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当达到预警水位能自动报警,为电缆隧道应急疏导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同时配备相应排水设施,报警后自动触发排水装置进行排水,有效防汛防台,保障群众用电安全。

  此外,潘桥隧道中还布置了温度、湿度、可燃有毒气体等各类感知设备和智能巡检机器人、电子井盖系统等高精尖设备,异常事故反应处置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宁波的这条电缆隧道,开创了智能“先河”,构建了检测、监控、预警三位一体智能“防火墙”,统一数据接口,打通各条“中枢神经”,释放效率效力。

  “仅隧道防火这一项,就可以通过视光栅感温、环境监控、高压细水雾等多重设备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从发现火情到消除隐患,只要1分钟。”宁波电力设计院总包项目负责人郭高鹏介绍。他表示,下一步将提升大数据分析、计算、整合能力,强化运检人员与电缆隧道的智能联动,快速判断故障位置,及时进行排障处理,有效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宁波晚报记者 滕华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现场感受极为震撼!记者直击宁波这条省内最大电缆隧道

稿源: 甬上 2021-07-22 13:48:00

视频制作 记者 滕华

  入地20余米、直径4米、全长约2090米,4G信号满格,宽敞到足够摆下10人酒桌……日前,由国网宁波供电公司设计院总承包的省内首例“超大直径、超长距离、双S型”智能电缆隧道——220千伏潘桥电缆隧道,通过地方政府及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验收,预计该隧道工程将于今年9月底投产。

  它不仅是省内首例“超大直径、超长距离、双S型”曲线顶管电缆隧道,同时也是宁波首条智能电缆隧道。21日下午,记者跟随宁波市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深入电缆隧道,现场感受极为震撼。

图片均由王幕宾提供

  隧道穿越轨交

  监测精度0.1毫米! 

  在四明东路一处空旷工地,记者从潘桥电缆隧道的一入口踩着楼梯不断下探,足足跑了6层,才抵达位于地下20余米的隧道口。和楼梯通道一米来宽的紧凑相比,电缆隧道一下变得很开阔。

  直径4米的隧道,两旁横插着好多排钢轨,未来这里将承载着碗口粗的电缆,在地底蜿蜒挺进2090米。如果没有这些钢轨,隧道里足够摆下10人酒桌,仍不觉拥挤。

  宁波市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四级职员张灿江介绍说,以前这里的变电站占地60余亩,现在地上转地下,不仅为城市地面腾出了更多空间,也进一步美化了城市。“它每天的输送容量,可以满足鄞州区6个街道的使用。”

  为了平面避让高压铁塔及基础、桥梁桥桩,断面避让轨道交通、各市政管线等诸多控制构筑物,设计院创新运用了省内首例“超大直径、超长距离、双S型”曲线顶管技术。

  为保证管节穿行地下“蜘蛛网”时不跑偏,他们对顶管机的所处位置与管道设计轴线进行不间断检测,同时辅以人工测量进行复合,保证顶管隧道的精确度。

  “隧道穿越轨道交通,有一种穿针引线的感觉。”金启海是电力设计院项目管理部副主任,也是隧道设计负责人。他说,220千伏潘桥隧道结构呈正交上跨地铁4号线,隧道结构与地铁盾构区竖向最小净距3.1米,交叉施工距离近,风险难度高。为确保监测精度达到0.1毫米,设计院项目部对隧道施工实施24小时跟踪监测,并实时与地铁运营单位内部监测进行数据对比,及时纠偏,确保双方施工安全。 

  机器人20分钟跑一程

  隧道不怕台风不怕火 

  在隧道现场,远远地,顶部轨道上跑来一辆倒挂着的白色小机器,两只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很像在超市里抬头可见的巡线奔跑的购物小车。

  “它们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巡检速度,一般来说,半小时不到就可跑完全程。”金启海说,如果只是普通巡检,工作人员几乎可以不用下到隧道,机器人可以代劳。智能机器人在隧道中来回穿梭,各类信息数据传输回监视器大屏,通过智能动态分析,实现隧道检测、监控、预警三位一体。

  地下隧道,防台防汛能力尤为重要。

  记者了解到,电缆隧道还配备了智能水位监测报警系统。作为防汛系统中的“硬核”力量,该系统对于积水水位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当达到预警水位能自动报警,为电缆隧道应急疏导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同时配备相应排水设施,报警后自动触发排水装置进行排水,有效防汛防台,保障群众用电安全。

  此外,潘桥隧道中还布置了温度、湿度、可燃有毒气体等各类感知设备和智能巡检机器人、电子井盖系统等高精尖设备,异常事故反应处置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宁波的这条电缆隧道,开创了智能“先河”,构建了检测、监控、预警三位一体智能“防火墙”,统一数据接口,打通各条“中枢神经”,释放效率效力。

  “仅隧道防火这一项,就可以通过视光栅感温、环境监控、高压细水雾等多重设备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从发现火情到消除隐患,只要1分钟。”宁波电力设计院总包项目负责人郭高鹏介绍。他表示,下一步将提升大数据分析、计算、整合能力,强化运检人员与电缆隧道的智能联动,快速判断故障位置,及时进行排障处理,有效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宁波晚报记者 滕华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