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年轻一代为什么要阅读汪曾祺?浙江书展上他们再谈汪曾祺
2021-10-10 17:20: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第七届浙江书展

  中国宁波网记者林旻 通讯员张恩惠

  在众多“汪迷”心中,汪曾祺是世间最可爱的老头儿。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饭一蔬,总是那么亲切。虽然世间已无他,但通过阅读他的文章,我们总有“见字如面”的感动。

  为何汪曾祺阅读热经久不衰?《汪曾祺别集》究竟“别”在哪里?如今年轻人该如何阅读汪曾祺?

  “对于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来说,汪老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在场者、参与者、建构者,甚至是引领者。”

  “我们家人觉得,这套《汪曾祺别集》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汪曾祺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

  “汪曾祺是那种死后生长的作家,他的人生态度和作品里的精神,对这个时代持续发生影响,对这个时代的人有不断的提醒。”

  “希望这套便于携带的《汪曾祺别集》能从手机那里争取年轻一代的关注。”

  “致敬百年,读领风尚”,10月10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与汪曾祺之女汪朝、作家苏北亮相第七届浙江书展,和广大读者一起再谈《汪曾祺别集》之“别”。

  “父亲爱创作,写字、画画,如果不写作的话,他就给大家做做饭,偶尔喝点酒。他很勤快,每天三顿饭,还要买菜、写东西,桩桩件件都安排得清清楚楚。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不慌不忙、悠然自得的心境,而实际上他也正是如此生活着的。

  作为家人和编委,汪朝阐释了这套书出版的初心——

  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汪曾祺别集》参照《沈从文别集》的体例,从目前所见的汪曾祺全部作品中精选出二十册小书,纪念汪先生的同时,也向沈从文先生致敬。《汪曾祺别集》包括汪曾祺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在内,计20卷,每卷各有独立主题,总字数约200万字,于2020年12月全部出版。

  汪朝说,在生活中,汪曾祺先生始终是温和的,长这么大,父亲从来没有对她发过一次脾气,“我们作为他的儿女,包括孙辈们都很幸运和幸福。在我们家,不管地位高低,或从事何种行业,我们都管他叫‘老头儿’。”

  20多年前,汪曾祺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提出,“散文适合放松,可以缓解大家的压力,”这种认知和当前生活格外吻合。汪朝认为,父亲从一个小众的作家成为当前众多人喜欢的作家是因为父亲的创作贴近生活,比较轻松,“人间送小温”的文字,不随时间而消散。

  在现代文学史上,汪曾祺先生被誉为“最后一位士大夫”。

  著名现当代文学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极为欣赏汪先生的文字,他认为汪先生的文字非常流畅,哪怕是评论性文章也具有如诗的语言特质。“现代人爱读汪先生,不仅因为轻松的散文化语言可以缓解现在的压力,更是因为汪先生文学本身的魅力。汪曾祺先生没有写长篇小说,主要是短篇小说和散文。这个情形和鲁迅先生差不多,鲁迅也没有创作长篇小说,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能及。”

  汪曾祺的创作多为普通人而写。陈子善说,“他没有豪言壮语,所描写的多是家长里短、衣食住行,同时又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忽略的场景。在《梦见沈从文先生》一文中,汪先生记录了一场梦境,这场和老师的对话,是日常发生的事情,但又感受到意外的惊喜。”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影响到其他作家,陈子善提及一代才女张爱玲正是受了汪曾祺《八千岁》的启发创作了《草炉饼》。、

  一流的作家写他们的故乡总是能深深地吸引读者。陈子善认为,“汪先生所写的高邮无人能超越,正如鲁迅笔下的绍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

  这位最优美的汉语守护者的创作还为家乡提供了历史参照。拥有“天下第一汪迷”美誉、汪曾祺先生的忘年交苏北说,“汪曾祺所写的那些街、那些人,形成了一幅高邮地图,引发很多人考据。他写的故事都有迹可循,早期创作《下水道和孩子》正是因为他难忘下水道里孩子们玩耍的情景而创作的。”苏北建议,年轻人应该多阅读汪曾祺,学习优美的汉语表达。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年轻一代为什么要阅读汪曾祺?浙江书展上他们再谈汪曾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10-10 17:20:00

  中国宁波网记者林旻 通讯员张恩惠

  在众多“汪迷”心中,汪曾祺是世间最可爱的老头儿。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饭一蔬,总是那么亲切。虽然世间已无他,但通过阅读他的文章,我们总有“见字如面”的感动。

  为何汪曾祺阅读热经久不衰?《汪曾祺别集》究竟“别”在哪里?如今年轻人该如何阅读汪曾祺?

  “对于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来说,汪老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在场者、参与者、建构者,甚至是引领者。”

  “我们家人觉得,这套《汪曾祺别集》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汪曾祺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

  “汪曾祺是那种死后生长的作家,他的人生态度和作品里的精神,对这个时代持续发生影响,对这个时代的人有不断的提醒。”

  “希望这套便于携带的《汪曾祺别集》能从手机那里争取年轻一代的关注。”

  “致敬百年,读领风尚”,10月10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与汪曾祺之女汪朝、作家苏北亮相第七届浙江书展,和广大读者一起再谈《汪曾祺别集》之“别”。

  “父亲爱创作,写字、画画,如果不写作的话,他就给大家做做饭,偶尔喝点酒。他很勤快,每天三顿饭,还要买菜、写东西,桩桩件件都安排得清清楚楚。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不慌不忙、悠然自得的心境,而实际上他也正是如此生活着的。

  作为家人和编委,汪朝阐释了这套书出版的初心——

  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汪曾祺别集》参照《沈从文别集》的体例,从目前所见的汪曾祺全部作品中精选出二十册小书,纪念汪先生的同时,也向沈从文先生致敬。《汪曾祺别集》包括汪曾祺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在内,计20卷,每卷各有独立主题,总字数约200万字,于2020年12月全部出版。

  汪朝说,在生活中,汪曾祺先生始终是温和的,长这么大,父亲从来没有对她发过一次脾气,“我们作为他的儿女,包括孙辈们都很幸运和幸福。在我们家,不管地位高低,或从事何种行业,我们都管他叫‘老头儿’。”

  20多年前,汪曾祺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提出,“散文适合放松,可以缓解大家的压力,”这种认知和当前生活格外吻合。汪朝认为,父亲从一个小众的作家成为当前众多人喜欢的作家是因为父亲的创作贴近生活,比较轻松,“人间送小温”的文字,不随时间而消散。

  在现代文学史上,汪曾祺先生被誉为“最后一位士大夫”。

  著名现当代文学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极为欣赏汪先生的文字,他认为汪先生的文字非常流畅,哪怕是评论性文章也具有如诗的语言特质。“现代人爱读汪先生,不仅因为轻松的散文化语言可以缓解现在的压力,更是因为汪先生文学本身的魅力。汪曾祺先生没有写长篇小说,主要是短篇小说和散文。这个情形和鲁迅先生差不多,鲁迅也没有创作长篇小说,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能及。”

  汪曾祺的创作多为普通人而写。陈子善说,“他没有豪言壮语,所描写的多是家长里短、衣食住行,同时又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忽略的场景。在《梦见沈从文先生》一文中,汪先生记录了一场梦境,这场和老师的对话,是日常发生的事情,但又感受到意外的惊喜。”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影响到其他作家,陈子善提及一代才女张爱玲正是受了汪曾祺《八千岁》的启发创作了《草炉饼》。、

  一流的作家写他们的故乡总是能深深地吸引读者。陈子善认为,“汪先生所写的高邮无人能超越,正如鲁迅笔下的绍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

  这位最优美的汉语守护者的创作还为家乡提供了历史参照。拥有“天下第一汪迷”美誉、汪曾祺先生的忘年交苏北说,“汪曾祺所写的那些街、那些人,形成了一幅高邮地图,引发很多人考据。他写的故事都有迹可循,早期创作《下水道和孩子》正是因为他难忘下水道里孩子们玩耍的情景而创作的。”苏北建议,年轻人应该多阅读汪曾祺,学习优美的汉语表达。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