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谁是中国创新之都?城市研发投入最新数据披露 宁波持续提升
2021-11-14 21:00:00 稿源: 东南商报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创新不仅仅靠智慧和情怀,更需要投入“真金白银”。“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是反映地区创新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城市未来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全国已有不少城市发布了2020年R&D经费等相关数据。让我们来看看,谁最舍得为科技创新“买单”?而宁波的研发投入又处于什么水平?

  1

  从已公布的数据看,大学、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众多的北京遥遥领先,2020年R&D经费高达2326.6亿元,是研发投入唯一超2000亿元的城市,领先第二名的上海700多亿元。

  研发强度(R&D经费占GDP的比重更是高达6.44%,在全国城市中也是一骑绝尘。如果按省份排名,北京则位居第3,仅次于广东(3479.9亿元)和江苏(3005.9亿元)。但其研发强度依然位列全国首位。

  上海、深圳紧随其后,2020年R&D经费均逾1000亿元,分别达1615.7亿元、1510.81亿元。而广州、苏州、杭州、成都、重庆、南京、西安处于第三阵列,2020年R&D经费均介于500亿元至1000亿元之间。

  宁波2020年R&D经费为354亿元,在全国居12位,略高于东莞、长沙;研发强度为2.85%,也仅高于长沙、佛山、郑州、重庆。只能排在第四阵营2020年R&D经费均在250亿元至500亿元之间

  上海的总部经济、研发创新也十分突出,汇集大量研发人才,如华为相当大一部分研发人员都在上海;相比北京、上海,深圳则缺少知名大学和大院大所。但深圳龙头企业研发经费相当高,尤其是研发经费增速已快要追平上海。

  广州、苏州2020年R&D经费分别达774.84亿元、761.59亿元,两者不相上下,苏州2019年R&D经费还一度超越广州。但从增速看,广州略胜一筹,产业转型正在加速。

  在研发投入上,苏州仍然是地级市天花板,位列长三角第二,仅次于上海,大幅超过杭州、南京。而成都则一举超越重庆、南京、西安、天津等科研强市,研发投入比重高达52.3%,铆足了劲。

  引人关注的是,拥有省部属、军工科研单位较多的西安,研发经费占了陕西的80%,近2年研发强度均超5%,仅次于北京、深圳。

  2020年,全国共投入研发经费24393.1亿元,研发强度提升至2.4%左右。上述16城市中,除郑州(2.31%)、重庆(2.11%)外,其他城市研发强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州、成都的研发强度均首次突破3%。

  从研发投入增速看,跑赢全国的有成都(21.8%)、东莞(17.98%)、郑州(16.9%)、广州(14.3%)、深圳(13.7%)、重庆(12.2%)。

  2020年,宁波研发投入增速为9.26%,研发强度也提升了0.15个百分点,为2.85%,上升态势良好。

  2

  日前,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推出了《57城科技创新榜》,从投入与产出观察城市的科创实力。

  高校数量及实力、科研经费投入强度等,反映了城市“把钱变为知识”的能力。而万人发明拥有量、专利申请量,以及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则衡量着城市“把知识转化为市场价值”的能力。

  整体看,科创城市呈现“一超双强多极点”格局。北京遥遥领先,深圳、上海实力不俗,广州、南京、西安、武汉等城市潜力巨大。宁波位居第9位,排在杭州之后,位列苏州之前。

  科技创新是一座城市财力、智力、制度开放、营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综合结果。报告显示,北京、上海等“全能型”城市,科创投入和产出都遥遥领先;广州、南京、天津等城市,投入与产出较为平衡。而“偏科”城市分为两类——深圳、佛山等工业城市,科研资源不足但产出高;西安、大连等城市,科研资源较为丰厚但产出不足。

  比起北京,深圳的科研底子相对薄弱,在57个城市中处于中游锁屏,还比不上兰州、南昌、郑州等中西部城市。但深圳是最优秀的“产业技术创新型”选手。

  2020年,深圳PCT(专利合作条约,被认为是专利领域进行国际合作最具有意义的进步标志)专利申请量达20209件,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30.19%。高新技术企业达2万多家,仅次于北京。

  这得益于深圳多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扬长补短”。深圳很早就形成以企业为主的科研模式,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产出十分亮眼,诞生了华为等高科技企业。而我国市校合建的第一家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则是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典范。

  但一些城市科技创新失衡,因为“偏科”明显,大大拉低了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比如,西安研发投入强度(5.17%)仅次于北京,且拥有全国数一数二科研资源,但其科技产出却是短板。据天眼查数据,在科技创新榜前10强城市中,西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高于宁波,不到苏州的一半。

  科研资源与技术创新之间的错位,也是西安的“心病”,主要原因之一是西安的企业创新不足。2019年,西安近500亿元研发经费中,流入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超过一半,而流入企业的仅44.2%。

  类似的情形同样发生在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东北城市。这些城市的痛点在于,科研人员带着研发成果在其他城市变成产品,导致人才与科技成果的双重流失。

  如何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友好环境?如何留住人才?如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这些都成为摆在东北大城市面前的难题。

  与之相反的是,包括深圳、宁波在内的一些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尽管技术创新活跃,但苦于科研资源匮乏。为了补齐短板,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以丰厚的物质报酬、宽松的创新环境、更完备的产业链基础、更优质的营商环境等优势,吸引外地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入驻,并掀起高校“异地办校”热潮。

  比如,宁波近年来大力推进“栽树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共引进或共建“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等71个大院大所,大大提升了宁波科创软实力。

  3

  “别小看0.15个百分点,这在全国城市中属于提升比较快的,说明宁波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越来越有力。”今年7月,在宁波召开的一场科技创新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称,宁波取得这样的成绩颇为难得。

  据宁波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2016年开始,宁波研发强度持续提升,且提升速度越来越快——2017年提升0.08个百分点;2018年提升0.11个百分点;2019年提升0.13个百分点;2020年提升0.15个百分点

宁波部分年份R&D经费和强度数据

  宁波科技创新实力持续提升,也已在相关排名上得到体现——2020年,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中,宁波居第15位,比上年提高4个位次;宁波国家高新区首次跻身全国前15位,比上年提高3个位次。

  今年发布的《宁波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宁波要力争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研发强度)达到3.6%,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达到5%,技术交易额达到450亿元。

  也就是说,未来5,宁波研发强度要保持平均每年0.15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这绝非易事,需要宁波全力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

  文字 吴正彬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13736009897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谁是中国创新之都?城市研发投入最新数据披露 宁波持续提升

稿源: 东南商报 2021-11-14 21:00:00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创新不仅仅靠智慧和情怀,更需要投入“真金白银”。“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是反映地区创新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城市未来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全国已有不少城市发布了2020年R&D经费等相关数据。让我们来看看,谁最舍得为科技创新“买单”?而宁波的研发投入又处于什么水平?

  1

  从已公布的数据看,大学、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众多的北京遥遥领先,2020年R&D经费高达2326.6亿元,是研发投入唯一超2000亿元的城市,领先第二名的上海700多亿元。

  研发强度(R&D经费占GDP的比重更是高达6.44%,在全国城市中也是一骑绝尘。如果按省份排名,北京则位居第3,仅次于广东(3479.9亿元)和江苏(3005.9亿元)。但其研发强度依然位列全国首位。

  上海、深圳紧随其后,2020年R&D经费均逾1000亿元,分别达1615.7亿元、1510.81亿元。而广州、苏州、杭州、成都、重庆、南京、西安处于第三阵列,2020年R&D经费均介于500亿元至1000亿元之间。

  宁波2020年R&D经费为354亿元,在全国居12位,略高于东莞、长沙;研发强度为2.85%,也仅高于长沙、佛山、郑州、重庆。只能排在第四阵营2020年R&D经费均在250亿元至500亿元之间

  上海的总部经济、研发创新也十分突出,汇集大量研发人才,如华为相当大一部分研发人员都在上海;相比北京、上海,深圳则缺少知名大学和大院大所。但深圳龙头企业研发经费相当高,尤其是研发经费增速已快要追平上海。

  广州、苏州2020年R&D经费分别达774.84亿元、761.59亿元,两者不相上下,苏州2019年R&D经费还一度超越广州。但从增速看,广州略胜一筹,产业转型正在加速。

  在研发投入上,苏州仍然是地级市天花板,位列长三角第二,仅次于上海,大幅超过杭州、南京。而成都则一举超越重庆、南京、西安、天津等科研强市,研发投入比重高达52.3%,铆足了劲。

  引人关注的是,拥有省部属、军工科研单位较多的西安,研发经费占了陕西的80%,近2年研发强度均超5%,仅次于北京、深圳。

  2020年,全国共投入研发经费24393.1亿元,研发强度提升至2.4%左右。上述16城市中,除郑州(2.31%)、重庆(2.11%)外,其他城市研发强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州、成都的研发强度均首次突破3%。

  从研发投入增速看,跑赢全国的有成都(21.8%)、东莞(17.98%)、郑州(16.9%)、广州(14.3%)、深圳(13.7%)、重庆(12.2%)。

  2020年,宁波研发投入增速为9.26%,研发强度也提升了0.15个百分点,为2.85%,上升态势良好。

  2

  日前,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推出了《57城科技创新榜》,从投入与产出观察城市的科创实力。

  高校数量及实力、科研经费投入强度等,反映了城市“把钱变为知识”的能力。而万人发明拥有量、专利申请量,以及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则衡量着城市“把知识转化为市场价值”的能力。

  整体看,科创城市呈现“一超双强多极点”格局。北京遥遥领先,深圳、上海实力不俗,广州、南京、西安、武汉等城市潜力巨大。宁波位居第9位,排在杭州之后,位列苏州之前。

  科技创新是一座城市财力、智力、制度开放、营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综合结果。报告显示,北京、上海等“全能型”城市,科创投入和产出都遥遥领先;广州、南京、天津等城市,投入与产出较为平衡。而“偏科”城市分为两类——深圳、佛山等工业城市,科研资源不足但产出高;西安、大连等城市,科研资源较为丰厚但产出不足。

  比起北京,深圳的科研底子相对薄弱,在57个城市中处于中游锁屏,还比不上兰州、南昌、郑州等中西部城市。但深圳是最优秀的“产业技术创新型”选手。

  2020年,深圳PCT(专利合作条约,被认为是专利领域进行国际合作最具有意义的进步标志)专利申请量达20209件,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30.19%。高新技术企业达2万多家,仅次于北京。

  这得益于深圳多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扬长补短”。深圳很早就形成以企业为主的科研模式,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产出十分亮眼,诞生了华为等高科技企业。而我国市校合建的第一家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则是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典范。

  但一些城市科技创新失衡,因为“偏科”明显,大大拉低了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比如,西安研发投入强度(5.17%)仅次于北京,且拥有全国数一数二科研资源,但其科技产出却是短板。据天眼查数据,在科技创新榜前10强城市中,西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高于宁波,不到苏州的一半。

  科研资源与技术创新之间的错位,也是西安的“心病”,主要原因之一是西安的企业创新不足。2019年,西安近500亿元研发经费中,流入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超过一半,而流入企业的仅44.2%。

  类似的情形同样发生在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东北城市。这些城市的痛点在于,科研人员带着研发成果在其他城市变成产品,导致人才与科技成果的双重流失。

  如何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友好环境?如何留住人才?如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这些都成为摆在东北大城市面前的难题。

  与之相反的是,包括深圳、宁波在内的一些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尽管技术创新活跃,但苦于科研资源匮乏。为了补齐短板,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以丰厚的物质报酬、宽松的创新环境、更完备的产业链基础、更优质的营商环境等优势,吸引外地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入驻,并掀起高校“异地办校”热潮。

  比如,宁波近年来大力推进“栽树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共引进或共建“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等71个大院大所,大大提升了宁波科创软实力。

  3

  “别小看0.15个百分点,这在全国城市中属于提升比较快的,说明宁波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越来越有力。”今年7月,在宁波召开的一场科技创新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称,宁波取得这样的成绩颇为难得。

  据宁波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2016年开始,宁波研发强度持续提升,且提升速度越来越快——2017年提升0.08个百分点;2018年提升0.11个百分点;2019年提升0.13个百分点;2020年提升0.15个百分点

宁波部分年份R&D经费和强度数据

  宁波科技创新实力持续提升,也已在相关排名上得到体现——2020年,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中,宁波居第15位,比上年提高4个位次;宁波国家高新区首次跻身全国前15位,比上年提高3个位次。

  今年发布的《宁波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宁波要力争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研发强度)达到3.6%,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达到5%,技术交易额达到450亿元。

  也就是说,未来5,宁波研发强度要保持平均每年0.15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这绝非易事,需要宁波全力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

  文字 吴正彬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1373600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