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 余建文)
中国宁波网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王林威 王层裕 沈晓萍
冬吃海蛎夏吃蛤。凌冽的北风中,一夜入冬,位于象山港畔的莼湖塘头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牡蛎季”。

塘头村牡蛎养殖区
今天(23日)上午,塘头村牡蛎养殖户王成汉带领工人,驾着平底船出海,开始今年第一批牡蛎的采收。养殖区里,一排排牡蛎架整齐地排列在海面上,非常壮观。

牡蛎采收
“现在使用橡皮条、绳子为载体养殖牡蛎,产量提升了,采收也方便多了”。王成汉与工人合力,将一条条缠满牡蛎的橡皮条搬上船。“现在牡蛎采收刚开始,一天能收1万余公斤,到了春节前,日采收量能达5万公斤”,王成汉说。
今年53岁的王成汉是塘头村的牡蛎养殖大户,除了塘头的200多亩养殖区之外,他还在宁海、象山、三门三地养殖牡蛎,总面积1000多亩。“我家祖祖辈辈养牡蛎,我10几岁时,就跟父母下海养牡蛎了”,老王说,他家采收的牡蛎因为量大,基本上连壳卖给福建的收购商,售价每公斤3元左右。

新鲜采收的牡蛎
塘头村养殖牡蛎历史至今有300多年,目前养殖水域有1400多亩。村干部王成杰说,村里有130余户村民,以前几乎家家养牡蛎,现在专业的牡蛎养殖户还有一半。“与其他地方相比,象山港区域出产的牡蛎,个头并不是太大,但肉嫩,鲜度足,品质好”。据悉,宁波市场上销售的牡蛎肉,很多来自三门地区。

牡蛎撬壳取肉
为了方便村民劳作,塘头村在海边建造了20多间牡蛎加工屋,每两户合用一间。隔着老远,就传出“笃笃”的声响。养殖户王华妃和渔嫂们用小小的撬刀,对准蛎柱一撬,打开牡蛎壳,割断牡蛎筋后将牡蛎肉取出,整个过程只需要短短的几秒钟。

出海投苗,养殖采收,撬壳取肉,要吃到美味的牡蛎肉,得付出大量辛苦的劳动。牡蛎从投苗养殖到长大上市,要经过一年时间。牡蛎产量的好坏,也与气候、养殖海域条件息息相关。王华妃说,今年的牡蛎养得不错,现在上市的头批牡蛎肉,批发价每公斤50元上下,价格也还可以。“眼下肉还小,一天10几小时干下来,只能挖取10多斤的牡蛎肉。等到正月里,才是牡蛎最肥美的时候”。

蛎黄是海边人家奉上的特色美味
牡蛎,宁波人俗称“蛎黄”,这种被誉为“鲜掉眉毛”的海产,是沿海地区大众喜爱的美食。宁波人一般将牡蛎蘸酱油或蟹酱生食,也可做成牡蛎炒蛋,牡蛎笋丝汤。而在奉化,有一道莼湖牡蛎米豆腐特色美食,在高汤中加入米豆腐,与鸡丝、笋丝、鸡蛋丝一起烹煮,最后加入嫩滑的牡蛎肉,鲜美无比。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1373600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