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姚阳明古镇上的“四宝堂”
试笔
吴和成的家乡在“毛笔之乡”——江西南昌进贤县文港镇,他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古法工艺制作毛笔。25年前,他从家乡出发,一路推销毛笔到浙江衢州、金华、义乌、奉化、象山等地,最终落户“文献名邦”余姚。
从“毛笔之乡”
到“文献名邦”
11月24日下午,在余姚阳明古镇一家名为“四宝堂”的店铺里,记者见到了45岁的主人公吴和成。
吴和成正在制作毛笔,从选毛、平根、去脂、去绒、齐毛,再到最后的梳衬、卷笔、批豪、晾晒、绑笔、坠线、制斗等环节,每一个步骤他都做得一丝不苟。
吴和成自嘲说,自己只有初中文化,要说有一点气质,都是被周围的文人和满屋子的书墨味浸润的。
吴和成的老家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从唐代初沿袭至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港被誉为“华夏笔都”和毛笔之乡。在当地,家家户户都会手工制作毛笔,这个传统也被吴和成的父亲吴生德继承下来。
74岁的吴生德告诉记者,自己制作毛笔有60年了,儿子吴和成从小对这个特别感兴趣。7岁的时候,吴和成就跟着父亲打下手,15岁时,开始正式学艺,3年时间学成出师。
1996年,19岁的吴和成背着一袋毛笔来到江浙售卖。“我背着包在余姚、奉化、象山到处跑,走到哪,就推销到哪。第一次卖完笔的时候,肩膀都磨出了血。”那时,吴和成半个月在老家做笔,再拿出来销售半个月,但后来他发现余姚是“文献名邦”,文化传承深厚,文人墨客多,自己的笔供不应求,而且那时物流也不发达,便决定扎根余姚。2005年,他在余姚市南门副食品批发市场内开了第一家古法制作毛笔店“四宝堂”。
“制作毛笔最重要的是细心和耐心”
吴和成制作的毛笔受到顾客青睐,不仅因为质量好,更重要的是他心诚。每支从他手里出去的毛笔,他都亲自把关。“制作毛笔最重要的是细心和耐心,一支毛笔有成百上千根毛,这些毛都是按照长短粗细一根根选出来的,整个过程必须要细心,这样才能做出一支好毛笔。”
在吴和成的手中,一支毛笔可以做到“尖、圆、齐、健”,笔力足够且有弹性。吴和成介绍说:“做得最多的就是羊毫、狼毫和兼毫,我都选择最好的山羊毛等材料,锋毛要又尖又亮,才能做出又齐又圆润的好毛笔。”羊毛因具有油性,先要用石灰去掉其中的油气。上胶这道工序,古代一般使用松香,随着技术更迭,他现在已研发了特制胶水替代松香。上胶后用还需要明矾去尘,再放在太阳下慢慢晒干。毛笔制作远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一支好的毛笔从无到有,往往要经过126道工序打磨制作,步骤极为繁琐。
什么毛笔对制作要求最高呢?吴和成认为当属小楷笔,其主要用以书写小楷字体。不仅要精选上好的狼毫制作而成,而且在制作中要特别当心,哪怕是一根锋毛的微小差别,有时也会毁了一支好笔。
由于自己文化水平较低,对书画不懂行,吴和成便在店里辟出地方给书画爱好者写字作画。他说,一方面是给书画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他们的试笔,不断改良自己的制作技艺。
“做好一支笔,是我这一辈子的事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年,为了让自己制作的笔更精致,吴和成经人介绍,特意拜访了宁波著名书法家陈启元老先生,请他试笔。吴和成还把陈老用过的笔拿回家里研究,根据他的运笔习惯给他定制了毛笔。陈老爱不释手,专门给吴和成题写了“四宝堂”的店名。
如今,“四宝堂”已被余姚书法家协会指定为创作基地,而吴和成本人也经常参加一些社区的假日学校,给孩子们讲授“非遗文化毛笔制作”,让小朋友们喜欢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技艺。
虽然自己制作毛笔已经30年了,但吴和成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做好一支笔,是我这一辈子的事业。”吴和成表示,他希望寻找对毛笔制作技艺感兴趣的小朋友,让他们用亲手做成的毛笔临摹阳明先生的字帖与诗句,将毛笔制作技艺与阳明文化不断传承延续,发扬光大。
宁波晚报记者张晓曦 通讯员魏士丁 夏蔚逸 文/摄
编辑: 蔡嘉妮纠错:171964650@qq.com/1373600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