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定下目标 用尽全力去拼 这个过程就是成功!陈剑平给鄞中校友回信
2022-01-12 19:36: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鄞中学子手写的信件。)

  中国宁波网记者蒋炜宁 通讯员王楚文/摄

  今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陈剑平的回信来了!鄞州中学的校园里,同学们为这位校友的回信奔走相告。

  陈剑平院士1981年毕业于浙江省鄞县中学(现宁波市鄞州中学),1985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1995年获英国邓迪大学植物病毒学博士学位,2007年获乌克兰国家农业大学荣誉博士,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陈剑平长期从事植物病害致病的分子基础和病害流行预警及其综合防治的研究,以及植物脱毒和抗性种苗的创制与推广。

  高二(4)班邵东泽、吴溪语曾听过陈剑平院士在宁波大学的演讲,十分钦佩陈院士为人和为学的风范,在知道崇拜的陈院士是自己的学长后,两位同学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于本月初提笔给陈院士写了一封信,除了欢迎陈院士在鄞州中学七十年校庆之际回母校看看,更提出了自己在成长道路上的困惑和思考:在物质充盈、选择众多的年代如何找到心之所向并矢志坚持?

  陈剑平院士,这位鄞州中学的学长以一封回信给出了他的解答。

  陈院士在信中通过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奥运冠军杨倩以及身有残缺的陈兹方几人的故事,引导青年学生思考人这一辈子追求的成功到底是什么。陈院士谈及自身,他说成功不是因为院士、博士生导师、大学教授等外在的身份加持,而是自己能把兴趣和能力与国家发展所需紧密编织在一起。

  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陈院士希望青年学子明白,“成功的对立面不是失败,而是不再努力。人生很短,定下一个目标,用尽全力去拼,这个过程,就是成功。

  信的最后,陈院士勉励青年学子:成功不是由外界定义,而是自己内心的标准;成功不是闪亮的那一刻,而是背后漫长岁月里的孤灯长明;成功不是哪一点做得好,而是把自己的一辈子当成整体去规划。

  今天,收到陈院士的回信,邵东泽、吴溪语两位学生十分振奋,自己读完后还在班级传阅,分享给更多同学,鄞州中学也组织了“学习陈剑平校友回信”的班会课活动,让更多学生畅谈自己对成功的理解和感悟。

  高二(4)班邵东泽说,陈院士的信让我对成功有了更深的理解:成功,要耐得住寂寞,要稳得住心态,不要向梦想与命运低头。陈兹方的故事映证了富兰克林的那句话“命运变化如月亮的阴睛圆缺,无损智者大雅”,我们生而四肢健全,缘何不奋力拼搏?

  高二(4)班吴溪语说,正如院士所写,成功不是所谓功成名就的结果,而是成就背后的血汗与坚定。比失败更可怕的是不再努力,比世俗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笃定。

  高二(7)班励沉汝说,你可曾知晓,杨倩在东京奥运会中一举成名前练习了几千个日夜?你可曾明白,航天员在飞向宇宙前要以怎样严苛的标准训练?你可曾看见,身患残疾的陈兹方在追寻自己的成功时是怎样艰难地从跌倒中站起?我们不曾看到过他们的汗与泪,更无从体会成功背后向高处奋斗的孤独。但他们以及陈剑平院士为理想奋斗的行为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成功——那是植物结果前在暴风雨中所曾经历过的一次次花开与花落,是通向山巅的泥泞路上一个又一个脚印。

  高二(11)班汪琪说,我对成功的理解就是担得起责任,有担当。所谓担当,无非是担起自己应该担的,担起能为别人分担的,在问题面前不逃避,不退让。叶梦鼎有诗云:”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显担当。诚如斯言。躬逢盛世,是我们的荣与幸;万里路遥,是我们的责与任。

  新闻多一点:陈剑平院士的回信全文:

  给鄞州中学、鄞州高级中学和宁波同济中学的同学们回信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来信收到。

  刚过2022年元旦,你们在紧张而繁忙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抽出宝贵的时间给我工工整整手写了热情洋溢的长信,信纸的背景和信封还是手绘的,很真诚、很用心,我很感动,谢谢你们。也感谢你们的盛情邀请,我方便的时候一定到学校来看望你们,也欢迎你们来我实验室作客。

  鄞州中学是我的母校,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给我人生道路和职业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鄞州中学、鄞州高级中学和宁波同济中学都是我们宁波市很好的学校,能进入这几所学习,你们已经是同龄人中的成功者,意味着你们有更多机会能进入更好大学去深造。

  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够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培养对“成功”两个字的正确认识。你们能进入这些好中学读书是成功,但仅仅是成功的一种。人生很长,要学会用一种积极进取但豁达乐观的心态去认识成功,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个社会里,有形形色色的人,有大人物,有小人物,有幸运儿,有倒霉蛋,有聚光灯下的佼佼者,有生不逢时的失意的人,有家财万贯,有身无分文……每个人经历过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说取得了高官厚禄、有名有利就是成功者,他们未见得幸福。有的人生来就是残缺就是不幸,但凭着对生命的珍惜和绝不放弃的努力,他们活出了人的尊贵,哪怕生命只有短暂的一瞬,他们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你们会认为我是成功的,我也认为我是成功的。但我的成功,不是因为我是院士,我是博士生导师,我是大学教授,而是因为我非常幸运,能把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与国家发展所需紧密编织在一起,我能为这个国家的进步做点什么。同时,我通过自己从未懈怠的努力,认识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没白来世上一遭。

  成功的对立面不是失败,而是不再努力。人生很短,定下一个目标,用尽全力去拼,这个过程,就是成功。

  我给同学们讲几个故事,通过他们,希望你们能理解,人这一辈子要追求的成功到底是什么。

  1、三名航天员

  在万众瞩目中,神舟12号乘组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在中国空间站完成了首次长时间驻留任务。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游刃有余地在空间站失重条件下工作生活,但看不到的是他们为了能得到执行任务的机会,20多年过成一天一样,持续地艰苦磨炼。

  刘伯明55岁时才第二次执行了飞天任务,距离上一次飞行已经过去了13年。对于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来说,初期的步履缓慢而沉重,因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从零开始时没有老师没有教材没有参照没有帮助,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航天员应该什么样,要怎么训练,用什么训练,训练到哪一步就能上天……所有的一切都要试着来。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急不得也慢不得,要靠时间积攒出实践经验,有了经验再和理论和设想去比照,万无一失之后再送人坐飞船去天上执行任务。这是找路、筑路,路修得越扎实平整,自己往前走就越有底,后面提速也就越快。对于走在最前面的那批人来说,他们要付出的时间就多。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生命中就要有相当长的时间在等待。

  漫长的等待,是使人长期置身于严格的考验之中。能熬得住几十年等待的,无非就是有无比清晰坚定的目标,和无比强大坚韧的意志。等待,不是被动地耗损,而是主动地百炼成钢。

  刘伯明把长期的坚持比作冬泳。冰天雪地里露出耳朵都冻得不行的人看赤膊的冬泳者简直不可想象。而对冬泳者而言,他们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分解在了每一天,从夏天开始,一天一天跟着季节的转换缓缓由暑入冬。他们的难,难在周而复始地坚持,一天不落下,而不是外人想像的突然跳进冰窟窿的蛮勇。

  刘伯明的时间,这23年一直是不够用。1998年进入航天员大队到现在,十多年准备一次任务。任务是一次比一次复杂,对航天员的要求自然也是水涨船高。2021年空间站驻留3个月相比2008年的几天行程,早就不可同日而语。每一次新任务出现,就意味着一次格式化一次刷新,前面的排名和优势都不再作数,要重新来过。谁心里都在渴望着能够出舱站到机械臂上的那个位置,而能到达那里,往前迈的每一小步,都需要几年紧张艰苦的训练。

  高手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能走到的位置,本来就是人迹罕至。太空中的孤独,是标志人类高度的极其高级的感受。而通往这里的道路上,漫长时间里所经受的孤独,才是对人最严峻的考验。

  成为航天员,对汤洪波来说就是告别人群选择孤独的第一步。1995年入伍,用了15年时间成为一名最优秀的飞行员,行政级别也跟着稳步提升,他能看到几十年后的自己,舒服稳定安逸。一位来自于清苦农民家庭的小伙子,如果止步于此,也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但是汤洪波想成为航天员,这就意味着人到中年时开始学习无穷无尽的书本知识,掌握各种各样的操作技能,处理意想不到的陌生情况,目的就是把一个普通人训练成一个全能的人。凡人有凡人的快乐:累了就躺下来彻底放松,第二天不干或者少干;想吃什么就去吃,除了自己没人会定下一个体重的标准;整个一辈子怎么舒服怎么来,不用一睁眼就是目标任务。想成为航天员,就要十几年几十年地刻苦律己,因为那个目标需要一个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规划。这条路,注定孤独。

  水槽里的模拟失重训练要连续几个小时在水下,只有200毫升的水;沙漠里的生存训练,几天下来在脱水边缘;物理化学无线电的知识,一本一本地去学会……所有这一切磨炼,很苦很难受,没人能替代分担,只能一点一点往前熬。十几年熬下来,凡人就熬成了超人。

  他们三位,57岁,55岁,46岁,他们的人生从来没懈怠过。不管是小时候为了能有读书的机会,还是从一名拔尖的飞行员成为一名等待飞行的航天员,每一天对他们都作数,每一件事在他们眼里都是攀登的一小步。

  他们过的是跟普通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严格律己,克制欲望。所以他们能站到绝大多数人抵达不了的高度。

  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去天上执行任务,而是把自己的一辈子,能这样立体全面地规划、训练,让时间成为朋友成为养分,能在别人退休的时候仍然在精力饱满地去做自己喜爱的事情,而不是总在哀叹时间过得真快。

  2、杨倩

  东京奥运会冠军杨倩是我们宁波姑娘,21岁,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了女子10米气步枪金牌和男女混合10米气步枪金牌。

  能够得到奥运冠军的运动员,多数都有着简单却非凡的人生。杨倩也一样。年纪轻轻,但个性里却有远超很多人的镇定、稳重,看她比赛时隔着屏幕就能清晰地感受到。

  与其他对抗性体育项目不同,射击寂静孤独。

  10米气步枪的5环,是一元硬币的直径,硬币的最中心是满环。人眼在10米以外根本看不清靶心,职业运动员也看不清。在漫长的训练里,他们训练的不是眼睛,而是心;他们最终看清的不是那个靶心,而是自己。

  杨倩11岁被选入职业队。这一行需要的天赋条件是能静得下稳得住。当年的考核是让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一手拿乒乓球拍,另一只手在上面垒气步枪弹壳。绝大多数孩子能垒3个,只有杨倩垒到7。这个小姑娘身上的特质被教练敏锐地发现,把她领进了射击运动那扇门。接下去能走多远,就要看小姑娘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了。

  接下去的10年,每天都像是同一天。所有的技术其实都指向一个核心:让射击者胸腔里的那颗心,在任何时候都能平静地跳。与其说是训练,不如说是修炼。射击是竞技运动,是对手之间比拼谁能打得更准。是竞技,就有排名,就有谁先谁后、你追我赶,就有情绪波动起伏,但射击者却要做到:身处其中,却与我无关。在射击运动员这里,其实别人、对手左右不了自己多少,最大的对抗是身体本能的反应与磨炼出来的控制力之间的争夺。明明心急如焚,却要做到心如止水;明明胶着到让观众都喘不上气来,可射击者本人却从容不迫。所有这些,已经不是天赋,而是经年累月枯燥的重复和坚持,日进一卒的累积和信心。超然物外的强大心脏,就是在这一天天超人的磨炼中锻造出来的。

  在东京奥运会10米气步枪决赛中,杨倩和俄罗斯对手发挥都稳定极了,每一枪都是在10环以上,在决胜枪前,俄罗斯姑娘比杨倩多出0.2环。此时,离射击这项运动的本质最近,较量的已经不是技术,是人的心理素质。

  每一项体育运动都以自己的规则在展现和诠释着人生。能走到奥运赛场,射击运动员的技术都相差不多,最后谁能夺冠,有不少偶然因素,比如那天的情绪、身体状况、周围环境、对手发挥水平……想到的想不到的大大小小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最终结果。但是所有偶然,背后都是必然。这个必然就是运动员平日里的训练,有没有预设到种种可能并对此做充分准备。情绪每个人都会有,可是日常训练就是要掌控这个最大变量,就是要把这个不可控的猛兽驯服并且锁进笼子里。运动员最后在赛场上,比拼的是平日里每一天的刻苦勤奋程度和效率,比的是人的耐力韧劲和拼搏精神。这就是体育,这就是人生。

  对杨倩来说,成功不仅仅是那块奥运金牌,更是她在过去十几年里的每一天的努力,把她塑造成一个内心极其稳定的人。不是金牌让她的人生更有价值,而是为了金牌的目标而付出的艰苦,让她的人生更有意义。

  3、陈兹方

  三名航天员也好,杨倩也罢,从社会意义上评价,他们是成功的,鲜花和掌声陪伴的。但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一辈子不会到达他们那样的高度。那普通人的成功是什么呢?好,我再给你们讲一个身体有残缺的农村小伙子的故事。

  湖北巴东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几辈子的穷让这里死气沉沉灰头土脸。陈兹方生来就没有双臂,无疑给这个已经深度贫困的家又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有多少人让陈兹方的妈妈放弃他,但她没有。陈兹方的爸爸不辞而别,他实在受不了这个无望的生活,他抛下的是一个残破不堪的家。

  在偏远的农村,累加在贫困上的残缺身体,往往会成为可怜的累赘,让人看了心痛又无奈。可是陈兹方不想,他从小就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他不会因为没有双臂就甘心落在同伴们后面,即便是奔跑也要拼命,哪怕一次次失去平衡重重地摔到头破血流。

  陈兹方的妈妈把要强的性格毫厘未差地传递给了儿子。看到孩子要读书,陈兹方的妈妈用了一年时间,跑了九次学校,去求人,能给她儿子一个读书的机会,请学校先赊着款,等孩子读出来了一定还上。穷困潦倒的村妇,说出来的话哪有什么份量,只能一次次低三下四去求人。是她的倔强和可怜最终打动了学校的一位老师,用自己的工资垫付了几个月的学费。她当时不会知道,她的坚持,为她的儿子真正铺就了一条通往重生的路。

  陈兹方9岁那年,得到了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每天5点出发,走上8公里山路到学校,下午4点放学,再走同样的路回家。冬天路滑,一路磕磕碰碰,要走上将近4个小时。这条路他走了整整5年,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是全校第一,更重要的是从绝望中走出了生机。日后他遇到的所有的难,都不及这5年,这5年里的每一天,都是一个人走那么远的路,披星出去,戴月回来,摔过多少次跟头,有过多少次摔得血流不止,他从没灰心丧气过。无比的艰难,锻造成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虽然陈兹方书读得很好,但是现实逼迫他没法去更远的中学读书。即便如此,陈兹方心里始终有一个想法:我不比任何人差。命运至此还没有给他什么改观,他挣钱的很多尝试都不成功。但他从没失望过,一个不成,再试一个。

  他做电商之初,别人订购30个土鸡蛋,他打包运去,可到人家手里就剩下1个是囫囵个的。换做谁都会心灰意冷,但陈兹方看到的是那1个整鸡蛋带来的成功的可能。从小他就是在绝望中挣扎长大的,别人眼里的绝望,在他看来就是希望;别人看到的是乌云,他看到的是乌云背后的金边。他一次一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时间久了,在陈兹方眼里,也就没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

  陈兹方没有把自己看成需要被别人帮才能站起来的人。相反,他站起来以后,还要拉扯别人也站起来。他学会用电商做生意赚钱,把整个乡村都带动了起来。

  陈兹方会拍照,他没有胳膊,只能坐在地上用脚拿相机拍摄。他很喜欢这个视角,因为这是一个用手拍照的人绝对不会采用的角度。对于先天肢体的缺陷,他这样看:命运给我开的是一扇窗,不是一扇门,我从窗上进出,门槛就比别人高,看得也高。

  在数不清的关口,如果按照命运自己的逻辑,陈兹方本应是在泥沼里越陷越深。他本是一个被命运抛弃到泥沼里的人,但是他硬生生靠自己并不健全的身体从要吞没他的深洞里扑腾了出来。他从没有怨天尤人过,而是认下了现实的制约条件,并且悉数笑纳。

  他是真正的强者。逆天改命,成为命运的赢家。

  我们跟陈兹方比,比他多得太多了。他能做成这个样子,我们肢体健全生活无忧,还有什么托辞借口呢?

  我给同学们讲的这三个故事,是想让大家看到:成功不是由外界定义,而是自己内心的标准;成功不是闪亮的那一刻,而是背后漫长岁月里的孤灯长明;成功不是哪一点做得好,而是把自己的一辈子当成整体去规划。

  罗素讲过:把人生视为一个整体比把人生视为一系列不相关联的事件更能获得快乐,因为前者能逐渐造成获得快慰和自尊的环境,而后者东一下西一下地乱撞,永远找不到栖息地。

  人的一生很短,几十年,要把这几十年当成一个整体去谋划去规划。机会能改变命运,而机会是自己的努力挣来的。别信命,信自己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努力,就是成功。

  陈剑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

  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所长

  宁波大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2年1月8日

编辑: 蔡嘉妮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定下目标 用尽全力去拼 这个过程就是成功!陈剑平给鄞中校友回信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1-12 19:36:00

  (鄞中学子手写的信件。)

  中国宁波网记者蒋炜宁 通讯员王楚文/摄

  今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陈剑平的回信来了!鄞州中学的校园里,同学们为这位校友的回信奔走相告。

  陈剑平院士1981年毕业于浙江省鄞县中学(现宁波市鄞州中学),1985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1995年获英国邓迪大学植物病毒学博士学位,2007年获乌克兰国家农业大学荣誉博士,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陈剑平长期从事植物病害致病的分子基础和病害流行预警及其综合防治的研究,以及植物脱毒和抗性种苗的创制与推广。

  高二(4)班邵东泽、吴溪语曾听过陈剑平院士在宁波大学的演讲,十分钦佩陈院士为人和为学的风范,在知道崇拜的陈院士是自己的学长后,两位同学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于本月初提笔给陈院士写了一封信,除了欢迎陈院士在鄞州中学七十年校庆之际回母校看看,更提出了自己在成长道路上的困惑和思考:在物质充盈、选择众多的年代如何找到心之所向并矢志坚持?

  陈剑平院士,这位鄞州中学的学长以一封回信给出了他的解答。

  陈院士在信中通过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奥运冠军杨倩以及身有残缺的陈兹方几人的故事,引导青年学生思考人这一辈子追求的成功到底是什么。陈院士谈及自身,他说成功不是因为院士、博士生导师、大学教授等外在的身份加持,而是自己能把兴趣和能力与国家发展所需紧密编织在一起。

  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陈院士希望青年学子明白,“成功的对立面不是失败,而是不再努力。人生很短,定下一个目标,用尽全力去拼,这个过程,就是成功。

  信的最后,陈院士勉励青年学子:成功不是由外界定义,而是自己内心的标准;成功不是闪亮的那一刻,而是背后漫长岁月里的孤灯长明;成功不是哪一点做得好,而是把自己的一辈子当成整体去规划。

  今天,收到陈院士的回信,邵东泽、吴溪语两位学生十分振奋,自己读完后还在班级传阅,分享给更多同学,鄞州中学也组织了“学习陈剑平校友回信”的班会课活动,让更多学生畅谈自己对成功的理解和感悟。

  高二(4)班邵东泽说,陈院士的信让我对成功有了更深的理解:成功,要耐得住寂寞,要稳得住心态,不要向梦想与命运低头。陈兹方的故事映证了富兰克林的那句话“命运变化如月亮的阴睛圆缺,无损智者大雅”,我们生而四肢健全,缘何不奋力拼搏?

  高二(4)班吴溪语说,正如院士所写,成功不是所谓功成名就的结果,而是成就背后的血汗与坚定。比失败更可怕的是不再努力,比世俗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笃定。

  高二(7)班励沉汝说,你可曾知晓,杨倩在东京奥运会中一举成名前练习了几千个日夜?你可曾明白,航天员在飞向宇宙前要以怎样严苛的标准训练?你可曾看见,身患残疾的陈兹方在追寻自己的成功时是怎样艰难地从跌倒中站起?我们不曾看到过他们的汗与泪,更无从体会成功背后向高处奋斗的孤独。但他们以及陈剑平院士为理想奋斗的行为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成功——那是植物结果前在暴风雨中所曾经历过的一次次花开与花落,是通向山巅的泥泞路上一个又一个脚印。

  高二(11)班汪琪说,我对成功的理解就是担得起责任,有担当。所谓担当,无非是担起自己应该担的,担起能为别人分担的,在问题面前不逃避,不退让。叶梦鼎有诗云:”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显担当。诚如斯言。躬逢盛世,是我们的荣与幸;万里路遥,是我们的责与任。

  新闻多一点:陈剑平院士的回信全文:

  给鄞州中学、鄞州高级中学和宁波同济中学的同学们回信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来信收到。

  刚过2022年元旦,你们在紧张而繁忙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抽出宝贵的时间给我工工整整手写了热情洋溢的长信,信纸的背景和信封还是手绘的,很真诚、很用心,我很感动,谢谢你们。也感谢你们的盛情邀请,我方便的时候一定到学校来看望你们,也欢迎你们来我实验室作客。

  鄞州中学是我的母校,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给我人生道路和职业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鄞州中学、鄞州高级中学和宁波同济中学都是我们宁波市很好的学校,能进入这几所学习,你们已经是同龄人中的成功者,意味着你们有更多机会能进入更好大学去深造。

  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够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培养对“成功”两个字的正确认识。你们能进入这些好中学读书是成功,但仅仅是成功的一种。人生很长,要学会用一种积极进取但豁达乐观的心态去认识成功,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个社会里,有形形色色的人,有大人物,有小人物,有幸运儿,有倒霉蛋,有聚光灯下的佼佼者,有生不逢时的失意的人,有家财万贯,有身无分文……每个人经历过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说取得了高官厚禄、有名有利就是成功者,他们未见得幸福。有的人生来就是残缺就是不幸,但凭着对生命的珍惜和绝不放弃的努力,他们活出了人的尊贵,哪怕生命只有短暂的一瞬,他们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你们会认为我是成功的,我也认为我是成功的。但我的成功,不是因为我是院士,我是博士生导师,我是大学教授,而是因为我非常幸运,能把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与国家发展所需紧密编织在一起,我能为这个国家的进步做点什么。同时,我通过自己从未懈怠的努力,认识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没白来世上一遭。

  成功的对立面不是失败,而是不再努力。人生很短,定下一个目标,用尽全力去拼,这个过程,就是成功。

  我给同学们讲几个故事,通过他们,希望你们能理解,人这一辈子要追求的成功到底是什么。

  1、三名航天员

  在万众瞩目中,神舟12号乘组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在中国空间站完成了首次长时间驻留任务。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游刃有余地在空间站失重条件下工作生活,但看不到的是他们为了能得到执行任务的机会,20多年过成一天一样,持续地艰苦磨炼。

  刘伯明55岁时才第二次执行了飞天任务,距离上一次飞行已经过去了13年。对于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来说,初期的步履缓慢而沉重,因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从零开始时没有老师没有教材没有参照没有帮助,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航天员应该什么样,要怎么训练,用什么训练,训练到哪一步就能上天……所有的一切都要试着来。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急不得也慢不得,要靠时间积攒出实践经验,有了经验再和理论和设想去比照,万无一失之后再送人坐飞船去天上执行任务。这是找路、筑路,路修得越扎实平整,自己往前走就越有底,后面提速也就越快。对于走在最前面的那批人来说,他们要付出的时间就多。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生命中就要有相当长的时间在等待。

  漫长的等待,是使人长期置身于严格的考验之中。能熬得住几十年等待的,无非就是有无比清晰坚定的目标,和无比强大坚韧的意志。等待,不是被动地耗损,而是主动地百炼成钢。

  刘伯明把长期的坚持比作冬泳。冰天雪地里露出耳朵都冻得不行的人看赤膊的冬泳者简直不可想象。而对冬泳者而言,他们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分解在了每一天,从夏天开始,一天一天跟着季节的转换缓缓由暑入冬。他们的难,难在周而复始地坚持,一天不落下,而不是外人想像的突然跳进冰窟窿的蛮勇。

  刘伯明的时间,这23年一直是不够用。1998年进入航天员大队到现在,十多年准备一次任务。任务是一次比一次复杂,对航天员的要求自然也是水涨船高。2021年空间站驻留3个月相比2008年的几天行程,早就不可同日而语。每一次新任务出现,就意味着一次格式化一次刷新,前面的排名和优势都不再作数,要重新来过。谁心里都在渴望着能够出舱站到机械臂上的那个位置,而能到达那里,往前迈的每一小步,都需要几年紧张艰苦的训练。

  高手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能走到的位置,本来就是人迹罕至。太空中的孤独,是标志人类高度的极其高级的感受。而通往这里的道路上,漫长时间里所经受的孤独,才是对人最严峻的考验。

  成为航天员,对汤洪波来说就是告别人群选择孤独的第一步。1995年入伍,用了15年时间成为一名最优秀的飞行员,行政级别也跟着稳步提升,他能看到几十年后的自己,舒服稳定安逸。一位来自于清苦农民家庭的小伙子,如果止步于此,也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但是汤洪波想成为航天员,这就意味着人到中年时开始学习无穷无尽的书本知识,掌握各种各样的操作技能,处理意想不到的陌生情况,目的就是把一个普通人训练成一个全能的人。凡人有凡人的快乐:累了就躺下来彻底放松,第二天不干或者少干;想吃什么就去吃,除了自己没人会定下一个体重的标准;整个一辈子怎么舒服怎么来,不用一睁眼就是目标任务。想成为航天员,就要十几年几十年地刻苦律己,因为那个目标需要一个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规划。这条路,注定孤独。

  水槽里的模拟失重训练要连续几个小时在水下,只有200毫升的水;沙漠里的生存训练,几天下来在脱水边缘;物理化学无线电的知识,一本一本地去学会……所有这一切磨炼,很苦很难受,没人能替代分担,只能一点一点往前熬。十几年熬下来,凡人就熬成了超人。

  他们三位,57岁,55岁,46岁,他们的人生从来没懈怠过。不管是小时候为了能有读书的机会,还是从一名拔尖的飞行员成为一名等待飞行的航天员,每一天对他们都作数,每一件事在他们眼里都是攀登的一小步。

  他们过的是跟普通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严格律己,克制欲望。所以他们能站到绝大多数人抵达不了的高度。

  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去天上执行任务,而是把自己的一辈子,能这样立体全面地规划、训练,让时间成为朋友成为养分,能在别人退休的时候仍然在精力饱满地去做自己喜爱的事情,而不是总在哀叹时间过得真快。

  2、杨倩

  东京奥运会冠军杨倩是我们宁波姑娘,21岁,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了女子10米气步枪金牌和男女混合10米气步枪金牌。

  能够得到奥运冠军的运动员,多数都有着简单却非凡的人生。杨倩也一样。年纪轻轻,但个性里却有远超很多人的镇定、稳重,看她比赛时隔着屏幕就能清晰地感受到。

  与其他对抗性体育项目不同,射击寂静孤独。

  10米气步枪的5环,是一元硬币的直径,硬币的最中心是满环。人眼在10米以外根本看不清靶心,职业运动员也看不清。在漫长的训练里,他们训练的不是眼睛,而是心;他们最终看清的不是那个靶心,而是自己。

  杨倩11岁被选入职业队。这一行需要的天赋条件是能静得下稳得住。当年的考核是让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一手拿乒乓球拍,另一只手在上面垒气步枪弹壳。绝大多数孩子能垒3个,只有杨倩垒到7。这个小姑娘身上的特质被教练敏锐地发现,把她领进了射击运动那扇门。接下去能走多远,就要看小姑娘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了。

  接下去的10年,每天都像是同一天。所有的技术其实都指向一个核心:让射击者胸腔里的那颗心,在任何时候都能平静地跳。与其说是训练,不如说是修炼。射击是竞技运动,是对手之间比拼谁能打得更准。是竞技,就有排名,就有谁先谁后、你追我赶,就有情绪波动起伏,但射击者却要做到:身处其中,却与我无关。在射击运动员这里,其实别人、对手左右不了自己多少,最大的对抗是身体本能的反应与磨炼出来的控制力之间的争夺。明明心急如焚,却要做到心如止水;明明胶着到让观众都喘不上气来,可射击者本人却从容不迫。所有这些,已经不是天赋,而是经年累月枯燥的重复和坚持,日进一卒的累积和信心。超然物外的强大心脏,就是在这一天天超人的磨炼中锻造出来的。

  在东京奥运会10米气步枪决赛中,杨倩和俄罗斯对手发挥都稳定极了,每一枪都是在10环以上,在决胜枪前,俄罗斯姑娘比杨倩多出0.2环。此时,离射击这项运动的本质最近,较量的已经不是技术,是人的心理素质。

  每一项体育运动都以自己的规则在展现和诠释着人生。能走到奥运赛场,射击运动员的技术都相差不多,最后谁能夺冠,有不少偶然因素,比如那天的情绪、身体状况、周围环境、对手发挥水平……想到的想不到的大大小小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最终结果。但是所有偶然,背后都是必然。这个必然就是运动员平日里的训练,有没有预设到种种可能并对此做充分准备。情绪每个人都会有,可是日常训练就是要掌控这个最大变量,就是要把这个不可控的猛兽驯服并且锁进笼子里。运动员最后在赛场上,比拼的是平日里每一天的刻苦勤奋程度和效率,比的是人的耐力韧劲和拼搏精神。这就是体育,这就是人生。

  对杨倩来说,成功不仅仅是那块奥运金牌,更是她在过去十几年里的每一天的努力,把她塑造成一个内心极其稳定的人。不是金牌让她的人生更有价值,而是为了金牌的目标而付出的艰苦,让她的人生更有意义。

  3、陈兹方

  三名航天员也好,杨倩也罢,从社会意义上评价,他们是成功的,鲜花和掌声陪伴的。但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一辈子不会到达他们那样的高度。那普通人的成功是什么呢?好,我再给你们讲一个身体有残缺的农村小伙子的故事。

  湖北巴东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几辈子的穷让这里死气沉沉灰头土脸。陈兹方生来就没有双臂,无疑给这个已经深度贫困的家又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有多少人让陈兹方的妈妈放弃他,但她没有。陈兹方的爸爸不辞而别,他实在受不了这个无望的生活,他抛下的是一个残破不堪的家。

  在偏远的农村,累加在贫困上的残缺身体,往往会成为可怜的累赘,让人看了心痛又无奈。可是陈兹方不想,他从小就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他不会因为没有双臂就甘心落在同伴们后面,即便是奔跑也要拼命,哪怕一次次失去平衡重重地摔到头破血流。

  陈兹方的妈妈把要强的性格毫厘未差地传递给了儿子。看到孩子要读书,陈兹方的妈妈用了一年时间,跑了九次学校,去求人,能给她儿子一个读书的机会,请学校先赊着款,等孩子读出来了一定还上。穷困潦倒的村妇,说出来的话哪有什么份量,只能一次次低三下四去求人。是她的倔强和可怜最终打动了学校的一位老师,用自己的工资垫付了几个月的学费。她当时不会知道,她的坚持,为她的儿子真正铺就了一条通往重生的路。

  陈兹方9岁那年,得到了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每天5点出发,走上8公里山路到学校,下午4点放学,再走同样的路回家。冬天路滑,一路磕磕碰碰,要走上将近4个小时。这条路他走了整整5年,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是全校第一,更重要的是从绝望中走出了生机。日后他遇到的所有的难,都不及这5年,这5年里的每一天,都是一个人走那么远的路,披星出去,戴月回来,摔过多少次跟头,有过多少次摔得血流不止,他从没灰心丧气过。无比的艰难,锻造成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虽然陈兹方书读得很好,但是现实逼迫他没法去更远的中学读书。即便如此,陈兹方心里始终有一个想法:我不比任何人差。命运至此还没有给他什么改观,他挣钱的很多尝试都不成功。但他从没失望过,一个不成,再试一个。

  他做电商之初,别人订购30个土鸡蛋,他打包运去,可到人家手里就剩下1个是囫囵个的。换做谁都会心灰意冷,但陈兹方看到的是那1个整鸡蛋带来的成功的可能。从小他就是在绝望中挣扎长大的,别人眼里的绝望,在他看来就是希望;别人看到的是乌云,他看到的是乌云背后的金边。他一次一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时间久了,在陈兹方眼里,也就没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

  陈兹方没有把自己看成需要被别人帮才能站起来的人。相反,他站起来以后,还要拉扯别人也站起来。他学会用电商做生意赚钱,把整个乡村都带动了起来。

  陈兹方会拍照,他没有胳膊,只能坐在地上用脚拿相机拍摄。他很喜欢这个视角,因为这是一个用手拍照的人绝对不会采用的角度。对于先天肢体的缺陷,他这样看:命运给我开的是一扇窗,不是一扇门,我从窗上进出,门槛就比别人高,看得也高。

  在数不清的关口,如果按照命运自己的逻辑,陈兹方本应是在泥沼里越陷越深。他本是一个被命运抛弃到泥沼里的人,但是他硬生生靠自己并不健全的身体从要吞没他的深洞里扑腾了出来。他从没有怨天尤人过,而是认下了现实的制约条件,并且悉数笑纳。

  他是真正的强者。逆天改命,成为命运的赢家。

  我们跟陈兹方比,比他多得太多了。他能做成这个样子,我们肢体健全生活无忧,还有什么托辞借口呢?

  我给同学们讲的这三个故事,是想让大家看到:成功不是由外界定义,而是自己内心的标准;成功不是闪亮的那一刻,而是背后漫长岁月里的孤灯长明;成功不是哪一点做得好,而是把自己的一辈子当成整体去规划。

  罗素讲过:把人生视为一个整体比把人生视为一系列不相关联的事件更能获得快乐,因为前者能逐渐造成获得快慰和自尊的环境,而后者东一下西一下地乱撞,永远找不到栖息地。

  人的一生很短,几十年,要把这几十年当成一个整体去谋划去规划。机会能改变命运,而机会是自己的努力挣来的。别信命,信自己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努力,就是成功。

  陈剑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

  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所长

  宁波大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2年1月8日

编辑: 蔡嘉妮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