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宁波海洋文化的春天何时到来?
2022-02-08 07:12:06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宁波有611座岛屿。(杨忠华摄)

宁波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也是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著名历史学者阎崇年曾称赞说:“宁波是东南沿海城市,面朝大海,有着丰富的海产品,更有着深厚的海洋文化。”

海洋,浩瀚壮观,奥秘无穷;海洋文化,悠久灿烂,博大精深。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确立,浙江省、宁波市先后发布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通江达海的宁波,海洋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必将迎来鲜花盛开的春天!

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宁波拥有“港、渔、景、岛、涂、油”等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明显,区位优势突出,腹地资源广阔,是浙江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核心区域,具有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带重要增长极的优越基础和条件。

宁波是全国海洋资源大市,全市海域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共有海岛611个,其中有居民海岛19个、无居民海岛592个,海岛总面积约26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约1677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833公里,海岛海岸线844公里,还有不少滩涂。

被誉为“东方大港”的宁波舟山港,进港航道水深均在30米至100米;浪小、不冻、不淤,陆域宽阔。宁波港口深水岸线达170公里。

宁波渔业资源优良,紧邻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的舟山渔场,象山港是具有国家级意义的大鱼池。海洋旅游资源优越,滨海地区具有“滩、岩、岛”三大特色,主要集中在象山港内和象山县沿岸。

花岙石林如仙景。(杨忠华摄)

积淀灿烂的海洋文化

8000多年前余姚井头山遗址,是中国沿海地区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处史前贝丘遗址,是先人与海洋文化相关的直接证据。

在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5支木桨,诉说着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和发展水平。

距今5900年至6200年的象山“塔山文化”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离海岸线最近(仅12米)的滨海考古遗址,出土了海洋鱼蚶图腾、蚶壳纹陶支座、陶鱼鳍形鼎足等,表明了先民与大海的密切关系。

明州港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始发港,历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庆安会馆是全国唯一“宫馆合一”的古建筑群,也是全国会馆类国家级文保单位中唯一的海运业会馆,堪称近代商贸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经典之作。

在象山,明清海防文化遗址、古陶窑、古沉船等文物点遍布城乡;渔鼓、龙灯、竹根雕、渔歌号子、剪纸等民间工艺世代相传。在该县非遗普查排摸出来的5万余条线索中,以海洋文化为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例最高,占60%以上。镇海口的招宝山、安远炮台、后海塘等海防遗址,集中体现了400多年来宁波人抗击外敌的民族气概……从河姆渡人最原始状态的海洋捕捞与长距离的航海活动,到声名远扬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时庞大的船队,再到闻名世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全线贯通,都充分展示了宁波乃至长三角区域人民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智慧与能力。

向海而生的宁波民众,具有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亲和力,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创新力,植根民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建设海洋文化意义重大

随着岁月的流逝、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海洋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突出表现为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海洋宗教信仰文化、山清水秀的海洋景观文化、精美独特的海洋盐业文化、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贸文化,还有富含海洋特色的渔业文化、港口文化、科教文化、体育文化、文物古迹、名人文化、文学艺术等。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曲金良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这样描述。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21)》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滨海旅游和海洋文化产业联系紧密,海洋文化资源是民众进行海洋旅游的重要载体”。

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全国最佳深水岸线资源的宁波承载了前所未有的浙江期待,肩负着迈向“深蓝”的国家使命。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以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为战略发展目标的宁波,建设海洋文化更是题中之义,不可或缺。

海洋文化研究需快马加鞭

近年来,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路一带”倡议的提出和实施,全国海洋文化意识普遍提高,海洋文化热点问题不断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年度项目指南的选题,全国性、地方性高校“海洋文化研究所(中心)”等综合性和专题性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不断设立,不同范围、层次、专题的海洋文化论坛和研讨会频繁举办。海洋文化研究已经进入学界主流。

港口文化、海丝文化、青瓷文化、垦殖文化、渔文化、海岛文化、宁波商帮文化及海洋文化背景下的学术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等,构成了宁波历史悠久且样式多元、色彩斑斓的海洋文化图式。有关专家坦言,面对如此丰厚的海洋文化,宁波还没形成对海洋文化系统、深入研究的良好局面,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目前,无论是研究的重视程度与实际投入、研究的形式与手段,还是研究的水平与成果、研究的载体与机构等方面,都显得薄弱。

成立于2008年8月的宁波市渔文化促进会,致力于宁波渔文化提升,启动了渔文化资源调查,并积极推进专业休闲渔场发展、指导开展渔文化节庆活动、组织渔文化研讨等,但渔文化的范围远远小于海洋文化,只可作为一个分支。宁波水文化研究会成立6年来,深入挖掘、保护、传承水文化,助力水库、大型湖泊水文化建设和古代水利工程申遗等,但研究范围仅局限于内河、水利等,涉及海洋的很少。2015年10月,我市在梅山岛成立了宁波海洋研究院,负责为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前瞻规划与评估;建立海洋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海洋大数据、样本技术咨询与服务。其中,有海洋文化研究一项,但公众对此了解不多。

海防遗址是我市重要的海洋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从明代、清代到近代,抗倭、抗英、抗法、抗日遗址众多,特别是抗倭古迹很多。但不少遗址没有得到系统保护,有的正遭到毁坏,逐渐消失。

建议加强宁波海洋文化建设

在去年10月8日举办的“2021天一阁论坛”上,著名历史学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作了《宁波:海洋文化的三世辉煌》的主题演讲。他说,“何谓‘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在他看来,宁波海洋文化的‘三世’都能用辉煌来形容。”阎崇年先生在梳理了宁波古代、近代、现代的海洋文化辉煌成果之后指出,有发达的经济为支撑,宁波文化特质中的海洋文化就有了巨大的发展前景。宁波人聪明、勤奋,富有创新精神,如果能继续做好海洋文化的文章,将来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海洋文化是一篇大文章,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记者建议,首先,筹建一个宁波海洋文化研究会(或促进会)。以相关部门为牵头单位,联合各高校有关专家、地域文化研究者以及海洋文化研究者等,制定海洋文化发展规划,组织专题研究、编写有关专著,并向公众普及海洋文化;其次,选择适当的日子,设立“宁波海洋文化日”(或海洋文化周),以集中展示、宣传宁波海洋文化成果,引起全民关注。

此外,可从海洋文化旅游入手,做强宁波海洋旅游品牌。浙江省提出打造“千亿级滨海文旅休闲业集群”,宁波市提出推进“海洋—海岛—海岸”旅游立体开发,率先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滨海旅游中心。去年有关部门和媒体策划的“跟着卫星游宁波/顺着运河来看海”活动很有意义。按此思路,接下来,还可以在慈溪胜山、镇海招宝山、象山石浦渔港和花岙岛、宁海强蛟等地打造、评选“宁波十大观海胜地”,进一步为海洋旅游造势。

当前,正需要全市上下高度重视海洋文化建设,调动各方力量,建立、健全海洋文化的研究机制,使海洋文化研究尽快适应时代的发展,唯有如此,方能无愧于宁波蔚为大观的海洋文化。

记者朱军备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宁波海洋文化的春天何时到来?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2-08 07:12:06

宁波有611座岛屿。(杨忠华摄)

宁波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也是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著名历史学者阎崇年曾称赞说:“宁波是东南沿海城市,面朝大海,有着丰富的海产品,更有着深厚的海洋文化。”

海洋,浩瀚壮观,奥秘无穷;海洋文化,悠久灿烂,博大精深。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确立,浙江省、宁波市先后发布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通江达海的宁波,海洋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必将迎来鲜花盛开的春天!

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宁波拥有“港、渔、景、岛、涂、油”等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明显,区位优势突出,腹地资源广阔,是浙江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核心区域,具有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带重要增长极的优越基础和条件。

宁波是全国海洋资源大市,全市海域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共有海岛611个,其中有居民海岛19个、无居民海岛592个,海岛总面积约26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约1677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833公里,海岛海岸线844公里,还有不少滩涂。

被誉为“东方大港”的宁波舟山港,进港航道水深均在30米至100米;浪小、不冻、不淤,陆域宽阔。宁波港口深水岸线达170公里。

宁波渔业资源优良,紧邻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的舟山渔场,象山港是具有国家级意义的大鱼池。海洋旅游资源优越,滨海地区具有“滩、岩、岛”三大特色,主要集中在象山港内和象山县沿岸。

花岙石林如仙景。(杨忠华摄)

积淀灿烂的海洋文化

8000多年前余姚井头山遗址,是中国沿海地区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处史前贝丘遗址,是先人与海洋文化相关的直接证据。

在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5支木桨,诉说着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和发展水平。

距今5900年至6200年的象山“塔山文化”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离海岸线最近(仅12米)的滨海考古遗址,出土了海洋鱼蚶图腾、蚶壳纹陶支座、陶鱼鳍形鼎足等,表明了先民与大海的密切关系。

明州港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始发港,历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庆安会馆是全国唯一“宫馆合一”的古建筑群,也是全国会馆类国家级文保单位中唯一的海运业会馆,堪称近代商贸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经典之作。

在象山,明清海防文化遗址、古陶窑、古沉船等文物点遍布城乡;渔鼓、龙灯、竹根雕、渔歌号子、剪纸等民间工艺世代相传。在该县非遗普查排摸出来的5万余条线索中,以海洋文化为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例最高,占60%以上。镇海口的招宝山、安远炮台、后海塘等海防遗址,集中体现了400多年来宁波人抗击外敌的民族气概……从河姆渡人最原始状态的海洋捕捞与长距离的航海活动,到声名远扬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时庞大的船队,再到闻名世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全线贯通,都充分展示了宁波乃至长三角区域人民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智慧与能力。

向海而生的宁波民众,具有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亲和力,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创新力,植根民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建设海洋文化意义重大

随着岁月的流逝、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海洋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突出表现为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海洋宗教信仰文化、山清水秀的海洋景观文化、精美独特的海洋盐业文化、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贸文化,还有富含海洋特色的渔业文化、港口文化、科教文化、体育文化、文物古迹、名人文化、文学艺术等。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曲金良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这样描述。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21)》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滨海旅游和海洋文化产业联系紧密,海洋文化资源是民众进行海洋旅游的重要载体”。

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全国最佳深水岸线资源的宁波承载了前所未有的浙江期待,肩负着迈向“深蓝”的国家使命。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以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为战略发展目标的宁波,建设海洋文化更是题中之义,不可或缺。

海洋文化研究需快马加鞭

近年来,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路一带”倡议的提出和实施,全国海洋文化意识普遍提高,海洋文化热点问题不断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年度项目指南的选题,全国性、地方性高校“海洋文化研究所(中心)”等综合性和专题性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不断设立,不同范围、层次、专题的海洋文化论坛和研讨会频繁举办。海洋文化研究已经进入学界主流。

港口文化、海丝文化、青瓷文化、垦殖文化、渔文化、海岛文化、宁波商帮文化及海洋文化背景下的学术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等,构成了宁波历史悠久且样式多元、色彩斑斓的海洋文化图式。有关专家坦言,面对如此丰厚的海洋文化,宁波还没形成对海洋文化系统、深入研究的良好局面,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目前,无论是研究的重视程度与实际投入、研究的形式与手段,还是研究的水平与成果、研究的载体与机构等方面,都显得薄弱。

成立于2008年8月的宁波市渔文化促进会,致力于宁波渔文化提升,启动了渔文化资源调查,并积极推进专业休闲渔场发展、指导开展渔文化节庆活动、组织渔文化研讨等,但渔文化的范围远远小于海洋文化,只可作为一个分支。宁波水文化研究会成立6年来,深入挖掘、保护、传承水文化,助力水库、大型湖泊水文化建设和古代水利工程申遗等,但研究范围仅局限于内河、水利等,涉及海洋的很少。2015年10月,我市在梅山岛成立了宁波海洋研究院,负责为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前瞻规划与评估;建立海洋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海洋大数据、样本技术咨询与服务。其中,有海洋文化研究一项,但公众对此了解不多。

海防遗址是我市重要的海洋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从明代、清代到近代,抗倭、抗英、抗法、抗日遗址众多,特别是抗倭古迹很多。但不少遗址没有得到系统保护,有的正遭到毁坏,逐渐消失。

建议加强宁波海洋文化建设

在去年10月8日举办的“2021天一阁论坛”上,著名历史学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作了《宁波:海洋文化的三世辉煌》的主题演讲。他说,“何谓‘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在他看来,宁波海洋文化的‘三世’都能用辉煌来形容。”阎崇年先生在梳理了宁波古代、近代、现代的海洋文化辉煌成果之后指出,有发达的经济为支撑,宁波文化特质中的海洋文化就有了巨大的发展前景。宁波人聪明、勤奋,富有创新精神,如果能继续做好海洋文化的文章,将来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海洋文化是一篇大文章,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记者建议,首先,筹建一个宁波海洋文化研究会(或促进会)。以相关部门为牵头单位,联合各高校有关专家、地域文化研究者以及海洋文化研究者等,制定海洋文化发展规划,组织专题研究、编写有关专著,并向公众普及海洋文化;其次,选择适当的日子,设立“宁波海洋文化日”(或海洋文化周),以集中展示、宣传宁波海洋文化成果,引起全民关注。

此外,可从海洋文化旅游入手,做强宁波海洋旅游品牌。浙江省提出打造“千亿级滨海文旅休闲业集群”,宁波市提出推进“海洋—海岛—海岸”旅游立体开发,率先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滨海旅游中心。去年有关部门和媒体策划的“跟着卫星游宁波/顺着运河来看海”活动很有意义。按此思路,接下来,还可以在慈溪胜山、镇海招宝山、象山石浦渔港和花岙岛、宁海强蛟等地打造、评选“宁波十大观海胜地”,进一步为海洋旅游造势。

当前,正需要全市上下高度重视海洋文化建设,调动各方力量,建立、健全海洋文化的研究机制,使海洋文化研究尽快适应时代的发展,唯有如此,方能无愧于宁波蔚为大观的海洋文化。

记者朱军备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