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市全民健身蓝图绘就 到2025年实现这些目标
2022-02-15 12:56:00 稿源: 甬上  

成为“奥运五金”之城后,宁波的群众体育如何发展?如何破解“健身去哪儿”难题,走出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全民健身发展之路?

近日,宁波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宁波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要求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加快体育强市建设。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贡献体育力量。

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以上,城乡居民符合《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5%以上,成功创建省体育现代化区县(市) 5个以上,城市社区 "10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高质量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带动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

计划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针对全民健身制度体系建设、场地设施规划、赛事活动体系、提升指导服务、社会组织建设、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融合发展、推进改革创新、营造浓厚氛围等方面描绘了具体蓝图——

NO.1 制度体系建设

贯彻实施《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和《浙江省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384号),制定实施有关加强住宅区、公园绿地及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管理等政策文件,为实现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和均等享有提供政策支撑。

实施体育现代化乡镇(街道)建设规范、大中型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管理规范等标准,落实国家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据记者了解,2019年8月,宁波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大纲)作为19个专项规划之一,已与宁波市国土空间规划同步启动编制。

另外,根据《关于推进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通知》(甬政办发〔2018〕117号),明确宁波新建住宅区群众健身相关设施配套标准:10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项目配置建筑面积不少于计容面积5‰的室内体育场馆设施;5万至10万平方米的居住项目配置建筑面积不少于35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场馆设施;5万平方米以下的居住项目可配置建筑面积不少于25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场馆设施,也可由属地政府异地统筹建设。目前全市已有342个新建住宅小区,按要求配置了方便可及的体育设施,新增小区室内体育场馆23.6万万平方米。

NO.2 场地设施规划

按照“一地一品、一馆一品”要求,余姚市、慈溪市、宁海县、象山县要认真落实“一场两馆”补短板工程,海曙区、江北区、鄞州区、镇海区、北仑区、奉化区要在统筹规划基础上补短板强弱项。

结合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老小区整治和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旧厂房、仓储用房、屋顶、高架桥下闲置空间等,合理布局多类型体育健身设施。到2025年,新建体育公园(体育设施进公园)50个、足球场(含笼式足球场)5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10个、百姓健身房360个。

深化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行动,进一步改善公共体育场馆软硬件条件,提升其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设置,提高场馆使用效益。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政策,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

NO.3 赛事活动体系

做优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周等主题活动,做强全民运动会、社区运动会、美丽乡村健身行、滨海体育嘉年华等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利用宁波滨海特色优势,积极开展帆船、帆板、赛艇等水上运动,努力打造具有宁波辨识度、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赛事。

促进马术、击剑、棒球、攀岩等时尚体育项目发展,扶持推广优秀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因地制宜开展室内外冰雪赛事。

常态化开展面向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群体的体育活动。依托互(物)联网技术,创新赛事活动组织方式,丰富线上线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记者从宁波市体育局了解到,近年来宁波每年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均超过4000场,每年参与各类线下赛事(活动)的人次超过百万,群众健身热情持续高涨。

NO.4 提升指导服务

推广应用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服务系统,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提高指导服务率,最大限度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依托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开展线上线下志愿服务。

举办全民健身大讲堂和“一人一技”体育技能公益培训等活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运动技能。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为市民提供标准化体质监测、个人运动健康档案建立和运动建议等服务。提高《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的覆盖率、达标率和优良率。

NO.5 社会组织建设

健全全民健身社会动员和组织机制,加强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体育总会建设,推动体育总会向基层延伸覆盖,做到“1+X”体育社会组织(即1个体育总会和若干备案的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全覆盖,引导和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工作,参与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体育人才培养工作。

到2025年,全市登记注册和备案的体育社会组织达到3000个以上,获得社会组织等级评估5A级的体育社会团体达到10家以上,3A级以上体育社会团体覆盖率达到65%。

NO.6 产业提质增效

推进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加快适应群众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构建集运动健身、时尚休闲、赛事活动、产品销售等于一体的体育消费新场景,促进全民健身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优化产业结构,一体推进体育装备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智能体育产业,培育一批高端运动装备品牌。积极发展山地户外、水上、航空、汽摩等时尚户外运动产业。引进培育一批国际体育组织总部或分支机构。

NO.7 促进融合发展

深化体教融合,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帮助青少年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学校体育工作新格局。优化体育评价机制,完善学生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等相结合的综合考查机制。

深化体卫融合,强化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沟通协同。充分发挥市相关科研机构作用,加强运动促进健康研究。面向医务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运动知识和健康知识交叉培训。

深化体旅融合,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开发一批体育旅游目的地和特色小镇。

NO.8 推进改革创新

深化体育工作数字化改革,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智慧化建设。加强体育社会组织指导服务,提升体育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

优化体育发展营商环境,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运营、各类体育赛事举办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等工作。

NO.9 营造浓厚氛围

大力弘扬体育精神,讲好百姓健身故事,树立全民健身榜样,普及全民健身文化,营造全民健身意识深入人心、活动融入生活、文化影响社会、品牌成为典范的浓厚氛围。

精心培育体育公益、体育慈善和体育志愿服务文化,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加强与中东欧地区的体育文化交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体育合作和国际友好城市体育交流。

记者 戴斌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市全民健身蓝图绘就 到2025年实现这些目标

稿源: 甬上 2022-02-15 12:56:00

成为“奥运五金”之城后,宁波的群众体育如何发展?如何破解“健身去哪儿”难题,走出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全民健身发展之路?

近日,宁波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宁波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要求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加快体育强市建设。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贡献体育力量。

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以上,城乡居民符合《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5%以上,成功创建省体育现代化区县(市) 5个以上,城市社区 "10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高质量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带动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

计划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针对全民健身制度体系建设、场地设施规划、赛事活动体系、提升指导服务、社会组织建设、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融合发展、推进改革创新、营造浓厚氛围等方面描绘了具体蓝图——

NO.1 制度体系建设

贯彻实施《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和《浙江省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384号),制定实施有关加强住宅区、公园绿地及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管理等政策文件,为实现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和均等享有提供政策支撑。

实施体育现代化乡镇(街道)建设规范、大中型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管理规范等标准,落实国家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据记者了解,2019年8月,宁波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大纲)作为19个专项规划之一,已与宁波市国土空间规划同步启动编制。

另外,根据《关于推进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通知》(甬政办发〔2018〕117号),明确宁波新建住宅区群众健身相关设施配套标准:10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项目配置建筑面积不少于计容面积5‰的室内体育场馆设施;5万至10万平方米的居住项目配置建筑面积不少于35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场馆设施;5万平方米以下的居住项目可配置建筑面积不少于25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场馆设施,也可由属地政府异地统筹建设。目前全市已有342个新建住宅小区,按要求配置了方便可及的体育设施,新增小区室内体育场馆23.6万万平方米。

NO.2 场地设施规划

按照“一地一品、一馆一品”要求,余姚市、慈溪市、宁海县、象山县要认真落实“一场两馆”补短板工程,海曙区、江北区、鄞州区、镇海区、北仑区、奉化区要在统筹规划基础上补短板强弱项。

结合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老小区整治和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旧厂房、仓储用房、屋顶、高架桥下闲置空间等,合理布局多类型体育健身设施。到2025年,新建体育公园(体育设施进公园)50个、足球场(含笼式足球场)5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10个、百姓健身房360个。

深化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行动,进一步改善公共体育场馆软硬件条件,提升其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设置,提高场馆使用效益。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政策,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

NO.3 赛事活动体系

做优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周等主题活动,做强全民运动会、社区运动会、美丽乡村健身行、滨海体育嘉年华等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利用宁波滨海特色优势,积极开展帆船、帆板、赛艇等水上运动,努力打造具有宁波辨识度、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赛事。

促进马术、击剑、棒球、攀岩等时尚体育项目发展,扶持推广优秀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因地制宜开展室内外冰雪赛事。

常态化开展面向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群体的体育活动。依托互(物)联网技术,创新赛事活动组织方式,丰富线上线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记者从宁波市体育局了解到,近年来宁波每年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均超过4000场,每年参与各类线下赛事(活动)的人次超过百万,群众健身热情持续高涨。

NO.4 提升指导服务

推广应用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服务系统,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提高指导服务率,最大限度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依托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开展线上线下志愿服务。

举办全民健身大讲堂和“一人一技”体育技能公益培训等活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运动技能。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为市民提供标准化体质监测、个人运动健康档案建立和运动建议等服务。提高《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的覆盖率、达标率和优良率。

NO.5 社会组织建设

健全全民健身社会动员和组织机制,加强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体育总会建设,推动体育总会向基层延伸覆盖,做到“1+X”体育社会组织(即1个体育总会和若干备案的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全覆盖,引导和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工作,参与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体育人才培养工作。

到2025年,全市登记注册和备案的体育社会组织达到3000个以上,获得社会组织等级评估5A级的体育社会团体达到10家以上,3A级以上体育社会团体覆盖率达到65%。

NO.6 产业提质增效

推进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加快适应群众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构建集运动健身、时尚休闲、赛事活动、产品销售等于一体的体育消费新场景,促进全民健身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优化产业结构,一体推进体育装备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智能体育产业,培育一批高端运动装备品牌。积极发展山地户外、水上、航空、汽摩等时尚户外运动产业。引进培育一批国际体育组织总部或分支机构。

NO.7 促进融合发展

深化体教融合,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帮助青少年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学校体育工作新格局。优化体育评价机制,完善学生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等相结合的综合考查机制。

深化体卫融合,强化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沟通协同。充分发挥市相关科研机构作用,加强运动促进健康研究。面向医务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运动知识和健康知识交叉培训。

深化体旅融合,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开发一批体育旅游目的地和特色小镇。

NO.8 推进改革创新

深化体育工作数字化改革,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智慧化建设。加强体育社会组织指导服务,提升体育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

优化体育发展营商环境,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运营、各类体育赛事举办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等工作。

NO.9 营造浓厚氛围

大力弘扬体育精神,讲好百姓健身故事,树立全民健身榜样,普及全民健身文化,营造全民健身意识深入人心、活动融入生活、文化影响社会、品牌成为典范的浓厚氛围。

精心培育体育公益、体育慈善和体育志愿服务文化,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加强与中东欧地区的体育文化交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体育合作和国际友好城市体育交流。

记者 戴斌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