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际
耶鲁大学法学院学者:“若晚出生十年,我还会来美国当科学家吗?”
2022-03-20 14:23:31 稿源: 观察者网  

  “如果晚出生十年,我还会渴望来美国当一名科学家吗?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无数次地问自己这个问题,却始终找不到答案。”

  写下这番话的是在中国出生长大的耶鲁大学法学院学者、粒子物理学家程扬扬。在3月19日发表于香港《南华早报》的署名文章中,她表达了对美国政府近年来以国家安全为由,无端打压华裔科学家的强烈不满。她认为,这种高压粗暴的手段所起到的作用适得其反,在大国竞争中,这种对国别的刻意渲染、对“中国间谍”的痴迷不仅导致民族主义阴云笼罩着科学的未来,还掩盖了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

香港《南华早报》19日发表程扬扬署名文章

  程扬扬在文章中写道,“上世纪90年代,我还是一个在中国长大的孩子,我把太平洋彼岸那个美丽的国家视为自己想去的地方......2009年,当我来到芝加哥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时,我的梦想成真了。”

  然而,程扬扬坦承,随着在美国的外国科学家——尤其是中国科学家被贴上“安全风险”的标签,她开始质疑自己曾经的梦想。

  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起了所谓抓捕“中国间谍”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重点关注学术界。任何与中国的联系,无论是私人领域还是专业领域,都被认为存在“窃取知识产权”的潜在风险。

  “这种高压手段后来适得其反。一系列备受瞩目的案件当事人都以无罪或免职告终,几乎没有间谍被抓。这些调查刻意针对华裔科学家,学术团体和民权组织谴责其带有种族定性色彩......而且这种手段的效果没有得到证实。”

  在她眼中,政府宣称对某项知识或创造这个知识的人拥有所有权,这种对边界的执著和对忠诚的偏执掩盖了更多关于研究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基本问题。

  “在大国竞争的鼓声中,民族主义的阴云笼罩着科学的未来。”

  程扬扬提到,在指责别国窃取知识产权之前,恰恰是美国自己干过这样的勾当。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当局以赔款为名没收了德国的化学专利。25年后,美国政府在二战时期的“回形针行动”吸收了数百名前纳粹科学家和工程师到美国。

  “只要知识真正属于自己,它就不会被偷走。认为知识会转移是一种零和思维,将他人获得看作一种剥夺、甚至是对自我的威胁,掩盖了科学是什么、以及科学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鲜明的世界观。”

  程扬扬称,科学进步不是由孤独的天才驱动的,它们来自累积以及努力合作。科学家也不是天生的,他们源自后天的训练。对“窃取”知识的过分警惕给整个社会造成了更严重的损失,使人们丧失了一种不受利益需求或权力欲望束缚,而是基于富足和关怀的发展的另一种远见。

  对“外国”的刻意强调也使学术界受制于心血来潮的地缘政治。在中美双边关系恶化之前,许多美国科学家和大学管理人员都渴望与中国合作。

  “如果科学的目的是将我们对自然的理解扩展到新的领域,那么科学家的工作就必须抵制社会等级制度,超越国家的界限。”在文章的结尾处,她如此总结道。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耶鲁大学法学院学者:“若晚出生十年,我还会来美国当科学家吗?”

稿源: 观察者网 2022-03-20 14:23:31

  “如果晚出生十年,我还会渴望来美国当一名科学家吗?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无数次地问自己这个问题,却始终找不到答案。”

  写下这番话的是在中国出生长大的耶鲁大学法学院学者、粒子物理学家程扬扬。在3月19日发表于香港《南华早报》的署名文章中,她表达了对美国政府近年来以国家安全为由,无端打压华裔科学家的强烈不满。她认为,这种高压粗暴的手段所起到的作用适得其反,在大国竞争中,这种对国别的刻意渲染、对“中国间谍”的痴迷不仅导致民族主义阴云笼罩着科学的未来,还掩盖了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

香港《南华早报》19日发表程扬扬署名文章

  程扬扬在文章中写道,“上世纪90年代,我还是一个在中国长大的孩子,我把太平洋彼岸那个美丽的国家视为自己想去的地方......2009年,当我来到芝加哥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时,我的梦想成真了。”

  然而,程扬扬坦承,随着在美国的外国科学家——尤其是中国科学家被贴上“安全风险”的标签,她开始质疑自己曾经的梦想。

  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起了所谓抓捕“中国间谍”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重点关注学术界。任何与中国的联系,无论是私人领域还是专业领域,都被认为存在“窃取知识产权”的潜在风险。

  “这种高压手段后来适得其反。一系列备受瞩目的案件当事人都以无罪或免职告终,几乎没有间谍被抓。这些调查刻意针对华裔科学家,学术团体和民权组织谴责其带有种族定性色彩......而且这种手段的效果没有得到证实。”

  在她眼中,政府宣称对某项知识或创造这个知识的人拥有所有权,这种对边界的执著和对忠诚的偏执掩盖了更多关于研究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基本问题。

  “在大国竞争的鼓声中,民族主义的阴云笼罩着科学的未来。”

  程扬扬提到,在指责别国窃取知识产权之前,恰恰是美国自己干过这样的勾当。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当局以赔款为名没收了德国的化学专利。25年后,美国政府在二战时期的“回形针行动”吸收了数百名前纳粹科学家和工程师到美国。

  “只要知识真正属于自己,它就不会被偷走。认为知识会转移是一种零和思维,将他人获得看作一种剥夺、甚至是对自我的威胁,掩盖了科学是什么、以及科学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鲜明的世界观。”

  程扬扬称,科学进步不是由孤独的天才驱动的,它们来自累积以及努力合作。科学家也不是天生的,他们源自后天的训练。对“窃取”知识的过分警惕给整个社会造成了更严重的损失,使人们丧失了一种不受利益需求或权力欲望束缚,而是基于富足和关怀的发展的另一种远见。

  对“外国”的刻意强调也使学术界受制于心血来潮的地缘政治。在中美双边关系恶化之前,许多美国科学家和大学管理人员都渴望与中国合作。

  “如果科学的目的是将我们对自然的理解扩展到新的领域,那么科学家的工作就必须抵制社会等级制度,超越国家的界限。”在文章的结尾处,她如此总结道。 

编辑: 应波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