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世界环境日”前夕,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2021年宁波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这份一年一度的“体检报告”显示:去年全市主要水源地水质保持优良,地表水水质总体良好;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全市14个辖区(含10个区(县、市)、高新区、原东钱湖度假区、原大榭开发区和原杭州湾新区)六项常规污染物年均浓度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维持稳定状态;环境辐射保持安全水平;生态环境状况持续为“优”。
该报告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近岸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浓度较高,富营养化程度总体较高;臭氧改善趋势尚不明朗,酸雨污染有所加重等。
大气环境:
一年有350天空气质量优良
空气质量,事关每个人的呼吸。“体检报告”指出,宁波中心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连续5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稳定,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持续走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标天数比例)同比上升。
2021年宁波的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11个地市中排名第四位,PM2.5和臭氧浓度降幅居全省第2位。2021年,中心城区(不含奉化区)PM2.5年均浓度为21μg/m3,同比下降8.7%;空气质量优良率95.9%,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全年空气质量达标350天,超标15天,超标率为4.1%,超标污染物均为臭氧,臭氧超标天数同比减少5天。
2021年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单位:天)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分别是象山县、原大榭开发区和原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相对较差的是高新区、原杭州湾新区和慈溪市。
酸雨方面,2021年全市平均酸雨频率为43.7%,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酸雨频率最低为鄞州区6.9%,最高为镇海区85.3%。与上年相比,酸雨频率下降幅度最大的为海曙区,上升幅度最大的为象山县。
报告也指出了一些隐患。2021年,全市降水pH均值为5.20,同比下降0.15,降水酸性程度有所加重。奉化区和余姚市由轻酸雨区好转为非酸雨区,慈溪市由非酸雨区转为轻酸雨区,镇海区和象山县由轻酸雨区转为中酸雨区,其他区域降水酸性等级不变。
在降尘方面,全市14个辖区平均降尘量为2.5吨/(平方千米·30天),同比下降3.8%。降尘量最大是原杭州湾新区,最小为原大榭开发区。
水环境:
13个县级以上“大水缸”水质100%达标
水是生命之源。该报告显示:2021年,宁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持续上升,无劣Ⅴ类水质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优良,水源地水华风险有所提高;平原河网及小微水体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在地表水方面,宁波80个市控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良率87.5%,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功能达标率98.8%,同比持平。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
全市80个市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状况(单位:%)
各水系水质为优至轻度污染,其中甬江水系、入海河流、湖库、余姚河网和北仑河网水质为优,江北河网、海曙河网、和镇海河网水质良好,慈溪河网和鄞州河网为轻度污染。与上年同比,鄞州河网水质变差,其他水系水质无明显变化。
就各区(县、市)地表河流水质而言,宁海县、象山县、奉化区、北仑区和余姚市水质综合评价为优,原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海曙区、江北区、高新区、镇海区为良好,其他为轻度污染。
在饮用水水源方面,2021年全市13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III类及以上标准,达标率100%。13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营养状态以中营养为主,其中白溪水库和西溪-黄坛水库为贫营养,其他均为中营养。
需要注意的是,全年在13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东钱湖备用水源地中,共7个水体爆发23起藻类水华。与上年相比,2021年藻类水华爆发频次有所增加。
近岸海域环境:
杭州湾南岸水质营养程度最高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近岸海域环境如何?该报告指出,2021年,宁波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超标指标主要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富营养化水平仍然较高。其中,杭州湾南岸营养程度最高,其余按外干门近岸、镇海—北仑—大榭、石浦港、梅山保税港、峙头洋、象山港、大目洋依次降低。
土壤环境与地下水:
因土壤污染引发农产品超标事件“零发生”
海里游的、地上长的,不少都是宁波人餐桌上的主要食物。在土壤环境方面,宁波2021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全年未发生因土壤污染引发食用农产品超标的事件。
地下水水质基本保持稳定。2021年,宁波市国控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共6个,其中3个河谷孔隙潜水监测点水质良好,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2个Ⅱ层承压水监测点水质较差,均为Ⅴ类水;新增国控地下水污染风险监测点(宁波石化经开区),水质类别为Ⅴ类。
固体废物:
一年综合利用工业固废1291万吨
2021年,全市工业企业共产生一般工业固体废物1295.78万吨,综合利用1291.21万吨(其中往年贮存量0.17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9.63%,处置利用率为99.98%。
自然生态环境:
全市指数为80.5,等级“优”
生物多样性是否丰富、植被覆盖率高不高、水网密度如何、土地是否退化、环境质量怎么样……这些指标,最终凝结成“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2021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较好水平,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80.5,等级为“优”(EI≥75),在全省排名中游。与上年同比,全市平均EI指数上升1.1,生态环境状况略微变好。江北区、镇海区和慈溪市生态环境状况为“良”,其余各地均为“优”。
声环境:
夜间噪音部分超标
安静适宜的生活环境,人人向往。该报告指出,宁波市功能区声环境昼间达标率99.1%,夜间达标率94.0%,夜间噪声部分超标。
具体来说,2021年宁波市区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为56.8分贝,声环境质量一般。余姚市、慈溪市、宁海县、象山县区域环境噪声均值分别为53.9分贝、54.2分贝、55.0分贝、56.0分贝,除象山县声环境质量属一般外,其他各县(市)属较好。
在道路交通噪声方面,象山的“安静值”领跑全市。报告显示,宁波市区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均值为67.7分贝。其中,象山县、宁海县、余姚市道路交通噪声质量属好,分别为65.4分贝、66.5分贝、67.3分贝;慈溪市道路交通噪声质量属较好,为68.5分贝。
辐射环境:
移动基站等电磁辐射都符合国标
总体来说,2021年宁波市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电离、电磁辐射水平保持稳定,与2020年相比,均未见明显变化。
在放射源及射线装置方面,宁波市涉源单位110家,申报登记各类放射源1365枚,射线装置应用单位941家,申报登记各类射线装置2783台(套)。所有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均处于严格监管之中,未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公众正常活动区域内,移动通讯基站、高压输变电设施以及广播电视发射装置等电磁污染源的电磁辐射水平符合国家标准。
宁波晚报 记者 滕华 通讯员 陈晓众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