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这对“烽火伉俪”用人生诠释“被祖国需要的幸福”
2022-08-01 07:07: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一同参加抗日战争,一同参加解放战争,又一同赴朝作战。

相识、相知、相爱近70年,“烽火伉俪”邵峰和于波真正朝夕相守的日子不足一半。舍小家,为大家,他们经历的是另一种“幸福”——被祖国需要!

在今年“八一”前夕,邵峰和于波的女儿邵莉在微信上写下父母在战火纷飞中,始终保持坚定革命信念和豪迈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故事,作为缅怀和纪念。

抗战期间,双双投身革命

1920年1月,邵峰出生于宁波镇海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由于家境贫困,年幼的他每天天不亮就跟着母亲去大岭墩砍柴。14岁那年,他到宁波当学徒,之后到上海做工、读夜校。其间,他接受地下党的教育、指引,于1940年投身革命,奔赴抗战前线,194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9年,邵峰和于波夫妻合影。邵莉供图

邵峰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而在山东荣成,于波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参加革命!

她出生于1928年9月。她的父亲在日本人的扫荡中被杀害。

为替父报仇,她先是加入了儿童团,于1945年8月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并从一名卫生员成长为一名军医。1946年1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战争时代的爱情

1945年,日本投降。邵峰所在的部队北撤山东。1948年上半年,于波因工作需要调到邵峰所在部队的医疗队。命运在两个年轻人间悄悄地系上了一根红绳。

他们是经领导介绍认识的。第一次见面,于波对胡子拉碴的邵峰并没有什么好感:“他是军事干部,我还是比较喜欢政工干部,有才华,感情细腻,也会照顾人。”

思考后,于波还是决定和邵峰“处处看”。说是“处处看”,可两个年轻人相处的时间少得可怜。

邵峰在《戴克林参谋长在渡江战役前后……》一文中回忆,当时为了顺利渡江,他每天早晨都要遛马练过木桥,等骡马上了船后,还要用小炸药包、空包弹、放鞭炮等方式,对骡马进行惊吓训练,确保它们渡江的船上能“处变不惊”。

或许,他留给那些骡马的时间,都要比留给于波的多。

令人意外的是,两个年轻人的感情并没有因为聚少离多而变淡。在各自的岗位上“站好岗”“守好责”,让他们认定彼此身上,除了让人心动的爱情,还有共同的信仰和目标。

1949年,在上海的南翔国泉照相馆,邵峰和于波拍下了一张珍贵的订婚合影照。

时隔多年,在已经泛黄的黑白照片上,仍能清晰看到年轻的邵峰和于波脸上洋溢着的,那个时代的年轻军人特有的明朗、朝气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赴朝作战中,炮火为婚礼“祝福”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邵峰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于波作为军医留守吉林通化,负责100多名伤病员的治疗。

邵峰、于波的订婚照。邵莉供图

随着战争进行,于波也接到命令入朝。她和邵峰在特殊的环境中再次团聚。

“机会难得,赶紧把婚礼办了。”领导和战友们起哄。

1951年3月25日,在朝鲜战场上,在大山沟里,战友们趁着战斗间歇,布置了一间“洞房”,朝鲜的阿妈妮还送来了一筐苹果,阿爸吉也拿出了珍藏的米酒。

眼看婚礼就要开始,新娘于波却迟迟没能现身。原来,她还在前线马不停蹄地抢救、转移伤员,直到晚上8点多,来参加婚礼的人渐渐散去,她才回到驻地。

偏偏就在那晚,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要比平日来得更紧一些,大炮、机关枪也一直没有停歇,照明弹更是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昼。

面对如此紧张的气氛,邵峰还跟于波开玩笑:“我们的婚礼多热闹,多隆重,敌人为我们放礼炮和礼花呢。”

第二天天未亮,邵峰就和战友出发去侦察敌人的火力布置,于波也一早赶回卫生队。

在这次侦察中,邵峰再次和死神“狭路相逢”:他们乘坐的汽车遭遇美军飞机轰炸,掉下十几米的深溪,造成多人伤亡,他也身受重伤。

在抢救运送伤员的途中,于波眼见头一天晚上还神采奕奕的丈夫已是生命垂危,无比心疼、担忧,希望能够留在丈夫身边,亲手照顾他。

可身为军人,身处战场,一切都身不由己。在给邵峰喂了几口水后,于波就匆匆上路了。

这一别就是半年。邵峰是死是活,于波心里没底,也无从打听。在家国大义面前,儿女情长只能深藏心间,暗暗祈祷。

直到半年后,于波再次在部队见到邵峰,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地。原来,在经过紧急抢救后,邵峰很快被转送回国内医治,在经历了三个多小时的手术才转危为安。

和平年代,夫唱妇随

1953年,邵峰和于波夫妻俩随部队凯旋回国。

“依旧是聚少离多的状态。”他们的女儿邵莉回忆,回国后,父亲继续留在部队,先后参与野营拉练、陆海空三军实兵联合演习、编写战例战史、国防建设等,并因工作需要,在省内的杭州、湖州、金华等地以及安徽辗转,直到1978年离休。

“记忆中,爸爸每天都在忙,经常看不见人。”邵莉回忆。

回国没多久,于波就选择退役,跟随邵峰辗转各地。邵莉说,妈妈作为一名军医,本可继续留在部队有所作为,但为了支持爸爸的工作,她最终选择放弃自己的事业。

尽管聚少离多,尽管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在邵莉的印象中,从来没有见妈妈为此有过一言半语的埋怨或懊恼,“或许在他们这一辈人看来,奉献是理所当然的事。”

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携手走来,邵峰和于波没有你侬我侬,却深知彼此心中有着相同的信仰,有着一样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为祖国和平、繁荣贡献绵薄之力的无私奉献精神。

如果说幸福有另外一种模样,放在邵峰和于波身上,就叫做“被祖国需要的幸福”。

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这对“烽火伉俪”用人生诠释“被祖国需要的幸福”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8-01 07:07:00

一同参加抗日战争,一同参加解放战争,又一同赴朝作战。

相识、相知、相爱近70年,“烽火伉俪”邵峰和于波真正朝夕相守的日子不足一半。舍小家,为大家,他们经历的是另一种“幸福”——被祖国需要!

在今年“八一”前夕,邵峰和于波的女儿邵莉在微信上写下父母在战火纷飞中,始终保持坚定革命信念和豪迈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故事,作为缅怀和纪念。

抗战期间,双双投身革命

1920年1月,邵峰出生于宁波镇海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由于家境贫困,年幼的他每天天不亮就跟着母亲去大岭墩砍柴。14岁那年,他到宁波当学徒,之后到上海做工、读夜校。其间,他接受地下党的教育、指引,于1940年投身革命,奔赴抗战前线,194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9年,邵峰和于波夫妻合影。邵莉供图

邵峰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而在山东荣成,于波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参加革命!

她出生于1928年9月。她的父亲在日本人的扫荡中被杀害。

为替父报仇,她先是加入了儿童团,于1945年8月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并从一名卫生员成长为一名军医。1946年1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战争时代的爱情

1945年,日本投降。邵峰所在的部队北撤山东。1948年上半年,于波因工作需要调到邵峰所在部队的医疗队。命运在两个年轻人间悄悄地系上了一根红绳。

他们是经领导介绍认识的。第一次见面,于波对胡子拉碴的邵峰并没有什么好感:“他是军事干部,我还是比较喜欢政工干部,有才华,感情细腻,也会照顾人。”

思考后,于波还是决定和邵峰“处处看”。说是“处处看”,可两个年轻人相处的时间少得可怜。

邵峰在《戴克林参谋长在渡江战役前后……》一文中回忆,当时为了顺利渡江,他每天早晨都要遛马练过木桥,等骡马上了船后,还要用小炸药包、空包弹、放鞭炮等方式,对骡马进行惊吓训练,确保它们渡江的船上能“处变不惊”。

或许,他留给那些骡马的时间,都要比留给于波的多。

令人意外的是,两个年轻人的感情并没有因为聚少离多而变淡。在各自的岗位上“站好岗”“守好责”,让他们认定彼此身上,除了让人心动的爱情,还有共同的信仰和目标。

1949年,在上海的南翔国泉照相馆,邵峰和于波拍下了一张珍贵的订婚合影照。

时隔多年,在已经泛黄的黑白照片上,仍能清晰看到年轻的邵峰和于波脸上洋溢着的,那个时代的年轻军人特有的明朗、朝气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赴朝作战中,炮火为婚礼“祝福”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邵峰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于波作为军医留守吉林通化,负责100多名伤病员的治疗。

邵峰、于波的订婚照。邵莉供图

随着战争进行,于波也接到命令入朝。她和邵峰在特殊的环境中再次团聚。

“机会难得,赶紧把婚礼办了。”领导和战友们起哄。

1951年3月25日,在朝鲜战场上,在大山沟里,战友们趁着战斗间歇,布置了一间“洞房”,朝鲜的阿妈妮还送来了一筐苹果,阿爸吉也拿出了珍藏的米酒。

眼看婚礼就要开始,新娘于波却迟迟没能现身。原来,她还在前线马不停蹄地抢救、转移伤员,直到晚上8点多,来参加婚礼的人渐渐散去,她才回到驻地。

偏偏就在那晚,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要比平日来得更紧一些,大炮、机关枪也一直没有停歇,照明弹更是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昼。

面对如此紧张的气氛,邵峰还跟于波开玩笑:“我们的婚礼多热闹,多隆重,敌人为我们放礼炮和礼花呢。”

第二天天未亮,邵峰就和战友出发去侦察敌人的火力布置,于波也一早赶回卫生队。

在这次侦察中,邵峰再次和死神“狭路相逢”:他们乘坐的汽车遭遇美军飞机轰炸,掉下十几米的深溪,造成多人伤亡,他也身受重伤。

在抢救运送伤员的途中,于波眼见头一天晚上还神采奕奕的丈夫已是生命垂危,无比心疼、担忧,希望能够留在丈夫身边,亲手照顾他。

可身为军人,身处战场,一切都身不由己。在给邵峰喂了几口水后,于波就匆匆上路了。

这一别就是半年。邵峰是死是活,于波心里没底,也无从打听。在家国大义面前,儿女情长只能深藏心间,暗暗祈祷。

直到半年后,于波再次在部队见到邵峰,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地。原来,在经过紧急抢救后,邵峰很快被转送回国内医治,在经历了三个多小时的手术才转危为安。

和平年代,夫唱妇随

1953年,邵峰和于波夫妻俩随部队凯旋回国。

“依旧是聚少离多的状态。”他们的女儿邵莉回忆,回国后,父亲继续留在部队,先后参与野营拉练、陆海空三军实兵联合演习、编写战例战史、国防建设等,并因工作需要,在省内的杭州、湖州、金华等地以及安徽辗转,直到1978年离休。

“记忆中,爸爸每天都在忙,经常看不见人。”邵莉回忆。

回国没多久,于波就选择退役,跟随邵峰辗转各地。邵莉说,妈妈作为一名军医,本可继续留在部队有所作为,但为了支持爸爸的工作,她最终选择放弃自己的事业。

尽管聚少离多,尽管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在邵莉的印象中,从来没有见妈妈为此有过一言半语的埋怨或懊恼,“或许在他们这一辈人看来,奉献是理所当然的事。”

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携手走来,邵峰和于波没有你侬我侬,却深知彼此心中有着相同的信仰,有着一样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为祖国和平、繁荣贡献绵薄之力的无私奉献精神。

如果说幸福有另外一种模样,放在邵峰和于波身上,就叫做“被祖国需要的幸福”。

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