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一场大型艺术“试验” 让高校毕设与乡村振兴实现双向赋能
2022-08-11 06:50:34 稿源: 中国宁波网  

毕业设计答辩现场。(尤才彬摄)

8月6日晚,宁海县岔路镇湖头村的枫湖边,灯光亮起,绚丽又温馨。对村干部和村民来说,这个普通的夜晚有着不一样的意义——筹备一个多月的“枫湖夜市”项目投入试运营了。

赏田园美景、听声声蛙鸣、品农家小吃……当天晚上,十几户村民在夜市设摊,吸引周边村民光临,一晚营收5000元。“这个收益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各个经营环节配合得很好。”湖头村党支部书记葛民文兴奋地说。

湖头村是葛洪后裔聚居地之一。一场高校学生在乡村展开的大型艺术“试验”,让这个距离宁海城区15公里的宁静村庄,也走上了开发夜市项目、发展“夜经济”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从图纸“扎”入大地

8月4日一早,记者来到村里。村民们戴着草帽在骄阳下忙活,有的在布置装饰,有的在清理杂草,为“枫湖夜市”试运营做最后的准备。

不到一个月时间,位于湖头村村口的枫湖面貌焕然一新:一个大型的公共平台、一个木构空间,红、黄、蓝三色的圆形景观坐具错落有致地散布其间。场地可同时容纳百余名游客,并能满足多元化的社交需求。公共平台可承包团建、旅游等大型社交活动。夜市旁的稻田里,放置了网红装饰,吸引游客打卡。

根据规划,“枫湖夜市”的经营由内场、外场两部分构成。在内场,村民可经营啤酒、烧烤、轻食、饮品等,售卖玉米、花生、麦饼、面片、豆腐等农产品和地方特色小吃;外场打造了“共富车”概念,鼓励村民以流动摊位的形式为乡村经济创收,营销当地特色品牌。葛民文对这一规划信心十足:“试运营顺利的话,生意就会慢慢好起来,届时会有更多的村民加入夜市经营。”

“枫湖夜市”项目,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周文晔、邱淑凡的毕业设计作品。今年2月,宁海发起“乡聚毕设”——长三角艺术振兴乡村高校毕业设计联合行动,吸引了沪苏浙皖12所高校艺术类院系的学生积极参与,最终创作完成了60件毕设作品。

“枫湖夜市”十分契合湖头村当前的产业需求,成为这批毕设作品中首个落地运营的项目。“夏日炎炎,是夜市开业的良机。现在有很多村民在关注这件事,我们希望让夜市成为湖头村家家户户的‘连接器’。”本次长三角艺术振兴乡村高校毕业设计联合行动的牵头人,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庆军说。

记者了解到,在毗邻湖头村的下畈村,“童趣下畈”项目落地也已提上了议事日程,计划在该村的松树林新建一个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项目设计者、安徽大学设计学院毕业生汤畅介绍,该项目通过对一个废弃集装箱的翻新改造,将其建成展览空间,用于存放松树林生态系统的植物或种子,向儿童进行植物知识科普。同时,以木栈道串联起3个儿童游乐区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目前场地已经清理完毕,按照图纸买好材料后,我们抓紧时间尽快动工。”下畈村党支部书记周方权对该项目十分看好。他表示,一方面,儿童空间的设计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另一方面,它能与村里即将开业的占地约17亩的露营基地项目配套,实现产业联动,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游玩体验。

乡村是最好的课堂

6月下旬,“乡聚毕设”的60件毕设作品分别在湖头村、下畈村通过了村民导师、产业导师和高校导师的联合答辩。这个夏天,“乡聚毕设”核心团队——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部分师生驻扎在湖头—下畈片区,推动更多的设计作品落地。在和师生们的交谈中,记者发现,他们对两个村庄的景观布局、文化特色、产业特色了然于胸。

在两个村庄的荷花池旁、香樟树下、石子路边,放置着介绍学生毕设作品的展板。如同土壤和种子的关系,这方水土已经和大学生们建立了紧密的联结。一方面,乡村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施展才干的舞台,帮助他们丰富实践知识;另一方面,他们的智慧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用多元的成果推动乡村产业创收。

“乡村是最好的课堂。”陈庆军表示,在从图纸设计到作品落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结合各方需求,不断打磨设计方案。

“承重用钢材还是木材?木板要多厚?不同材料间如何连接?柱子要多粗?这些是我在学校里没有细究过的问题。实际建造时,还需要考虑材料的不同性质、施工的难易程度。”住在村里的这段时间,汤畅目睹了自己的作品“畈上童趣”逐渐成形的全过程,参与了项目的每一版修改。

“能在村里亲自参与项目的建造,对我来说是非常新奇的体验,让我对所学的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这样的机会对于大学生来说格外珍贵。”汤畅说,得知项目即将动工,她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

东华大学视觉传达专业博士生袁诗群说,他们团队共有8人,根据所学专业分成两个组。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负责推进空间设计类项目;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负责推进产品设计类项目,为村民个人品牌提供量身定制的设计服务,包括视觉包装、传播运营策划、品牌未来规划等。

“葛洪养生宴”“三夸阿姨”“枫湖糕糕首”“艾养始祖”“艾呀馒呀”……村里原有的一些品牌,经过学生的点拨和包装,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下畈村村民周陈国因面点技艺精湛而远近闻名,艾草馒头和艾草茶是他的主打产品,针对这两个产品,学生们设计了“艾呀馒呀”“艾呀茶呀”两个产品名,绘制了全新的产品Logo和包装。“有了学生的智力支持,我省下了一大笔设计费用,而且年轻人的想法更有活力、更迎合潮流。”周陈国说。

作为一名企业经营者,湖头村村民葛林龙也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葛林龙的工厂原本生产模具,如今有了新的创业蓝图。他自己构思了200多个品牌名称,最终和学生们一起选定了“艾养始祖”品牌。Logo设计也颇有深意,抽象出艾草的字形、葛洪塑像的形象,以彰显湖头村历史悠久的艾草养生文化。葛林龙感慨:“原来只是一个人闭门造车,现在借助同学们的专业知识,解决了设计难题。”眼下,葛林龙正在申请产品专利,进行产品打样。

在和村干部、村民面对面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大学生和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融入了这方水土。“看到我们的设计给村民带来收益,真的格外高兴。村民也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经过他们的家门口,总会收到各种好吃的。”袁诗群说。

“以前,设计方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单一的方案。如今,当学生们在一起推进项目时,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作品跟我们的时代、社会、乡村有着紧密的联结,能通过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融入其中。”陈庆军这样评价“乡聚毕设”项目的意义。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今年4月,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第二批未来乡村创建村名单,共计278个村庄,宁海县岔路镇湖头—下贩片区位列其中。创建未来乡村,对两个村庄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做好共同富裕基本单元“探路军”,湖头、下贩两村抱团合作,打造共富联合体,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艺术创造力,能为未来乡村建设插上翅膀。”陈庆军表示,将高校学子的艺术设计落地变现,不仅能为村庄带来新景观,更重要的是借此构建产业链,提升村庄产业发展的“造血”能力,激发村民内生动能,继而带动整村创富。

“毕设项目应该成为撬动村庄产业发展的杠杆。”袁诗群认为,“枫湖夜市”投入试运营后,湖头村因夜市的热闹,吸引了广场舞队伍。“或许这就是产业的带动效应,也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他说。

陈庆军表示,东华大学团队还将继续推进湖头村湖滨景观带、樟树记忆、古井记忆、阳光树屋、灯光秀等景观设计。湖滨景观带是下一个推进的项目,将在滨水步道依次建造“悬挑平台”“时光枫湖”“四季枫湖”“诗画枫湖”“毕设大地”等视觉艺术装置,连通湖头和下畈两村,打造环湖景观特色环线,供村民和游客休憩、游玩、观展。其中,“毕设大地”艺术装置由12块木板组成,呈树根形状在大地蜿蜒。该装置将持续记录长三角12所高校学生的毕设作品在村庄留下的痕迹,具有很强的纪念意义。这意味着“乡聚毕设”项目在未来还有很大的推进空间。据袁诗群介绍,“乡聚毕设”第一期项目落地后,第二期项目也在筹备中。

2019年以来,宁波从宁海葛家村起步,秉持“财富、赋能、友好”的核心理念,大力促进艺术与产业融合,走出以艺术振兴乡村“小切口”推动共同富裕“大场景”的新路径。目前,已经有30余所高校及专家团队与我市70多个村结对,从主题依托、产业导入、技艺传承、资源挖掘和文化深耕5种不同方式介入,推动乡村振兴。

宁海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宁海将谋定“五个一”的实施路径:做成一项国家标准,把艺术振兴乡村写入国家《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指南》;编制一个行动指南,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省级地方标准;开展一项共同富裕试点项目;提炼一批“村宝创业”“我在宁海做毕设”“艺术帮扶四川德育村”等实践新成果;实施艺术振兴乡村数字化改革。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宁海经验实现“一地创新、全省共享”。

记者孙吉晶 实习生王诗涵 宁海县委报道组蒋攀

新闻1+1

“艺术赋能”的宁波路径

艺术赋能振兴乡村是宁波“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创举。2019年,从宁海葛家村起步,我市探索艺术赋能激发村民内生动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一条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之路。艺术赋能振兴乡村由点到面、从盆景到风景,在四明大地开枝散叶。

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下5种类型:

主题依托型,突出主题创建与艺术赋能结合。如余姚横坎头村的“红色”主题、鄞州走马塘村的“清廉”主题、象山中岙村的“橘”主题、宁海下枫槎村的“茶文化”主题、慈溪万安庄村的“归乡人”主题等。鄞州区围绕“书画”主题,挖掘特色优势资源,把沙孟海、沙耆、马友友等艺术名家故居串联起来,打造了“清奇嵩江·蓝色海湾”美丽乡村风景线。

产业导入型,突出乡村产业发展与艺术赋能结合。江北外漕村与宁波重庆商会合作,以田园观光、农耕体验为主导,以巴蜀文化为核心,打造农文旅综合体,年吸引游客70万人次。鄞州城杨村经过艺术化改造,吸引9家农文旅项目入驻经营,去年带动村民增收5万元、村经营性收入增加20万元。

技艺传承型,突出传统技艺与艺术赋能结合。宁海龙宫村漆匠艺人陈杰荣主动请缨参与村庄壁画修缮,木匠艺人陈永祥绘制龙宫古建筑《九进十明堂》复原图,带动20多名村民参与艺术振兴乡村。宁海涨坑村开发10余种“涨坑功夫”IP系列文创产品,带动乡村传统文化价值转化,村集体经济增收100多万元。

资源挖掘型,突出本地资源利用与艺术赋能结合。村民自发用竹子编织的“帽子”“酒瓶”成为村中新景观,废弃的猪舍变身为咖啡馆、酒吧,不起眼的瓦缸变成溪畔灯箱,乡村多了一股“文艺范”,山水间增添了一分灵气。奉化后畈村在村口、路旁、湖边、房屋角落点缀缸瓦艺术小品,成为小有名气的“缸瓦艺术村”。

文化深耕型,突出乡村文化与艺术赋能结合。北仑杨岙村以3D彩绘墙描绘村史,传递杨家将后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劳作不辍的创业精神。海曙茂新村以“御史家风,研学传承”为载体,以“未来游园、未来田园、未来故园”为场景,提升村庄内在美。余姚袁马村重现往昔“洪山汽配之乡”景象,打造“中国乡村小工业记忆”旅游村。(孙吉晶整理)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一场大型艺术“试验” 让高校毕设与乡村振兴实现双向赋能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8-11 06:50:34

毕业设计答辩现场。(尤才彬摄)

8月6日晚,宁海县岔路镇湖头村的枫湖边,灯光亮起,绚丽又温馨。对村干部和村民来说,这个普通的夜晚有着不一样的意义——筹备一个多月的“枫湖夜市”项目投入试运营了。

赏田园美景、听声声蛙鸣、品农家小吃……当天晚上,十几户村民在夜市设摊,吸引周边村民光临,一晚营收5000元。“这个收益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各个经营环节配合得很好。”湖头村党支部书记葛民文兴奋地说。

湖头村是葛洪后裔聚居地之一。一场高校学生在乡村展开的大型艺术“试验”,让这个距离宁海城区15公里的宁静村庄,也走上了开发夜市项目、发展“夜经济”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从图纸“扎”入大地

8月4日一早,记者来到村里。村民们戴着草帽在骄阳下忙活,有的在布置装饰,有的在清理杂草,为“枫湖夜市”试运营做最后的准备。

不到一个月时间,位于湖头村村口的枫湖面貌焕然一新:一个大型的公共平台、一个木构空间,红、黄、蓝三色的圆形景观坐具错落有致地散布其间。场地可同时容纳百余名游客,并能满足多元化的社交需求。公共平台可承包团建、旅游等大型社交活动。夜市旁的稻田里,放置了网红装饰,吸引游客打卡。

根据规划,“枫湖夜市”的经营由内场、外场两部分构成。在内场,村民可经营啤酒、烧烤、轻食、饮品等,售卖玉米、花生、麦饼、面片、豆腐等农产品和地方特色小吃;外场打造了“共富车”概念,鼓励村民以流动摊位的形式为乡村经济创收,营销当地特色品牌。葛民文对这一规划信心十足:“试运营顺利的话,生意就会慢慢好起来,届时会有更多的村民加入夜市经营。”

“枫湖夜市”项目,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周文晔、邱淑凡的毕业设计作品。今年2月,宁海发起“乡聚毕设”——长三角艺术振兴乡村高校毕业设计联合行动,吸引了沪苏浙皖12所高校艺术类院系的学生积极参与,最终创作完成了60件毕设作品。

“枫湖夜市”十分契合湖头村当前的产业需求,成为这批毕设作品中首个落地运营的项目。“夏日炎炎,是夜市开业的良机。现在有很多村民在关注这件事,我们希望让夜市成为湖头村家家户户的‘连接器’。”本次长三角艺术振兴乡村高校毕业设计联合行动的牵头人,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庆军说。

记者了解到,在毗邻湖头村的下畈村,“童趣下畈”项目落地也已提上了议事日程,计划在该村的松树林新建一个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项目设计者、安徽大学设计学院毕业生汤畅介绍,该项目通过对一个废弃集装箱的翻新改造,将其建成展览空间,用于存放松树林生态系统的植物或种子,向儿童进行植物知识科普。同时,以木栈道串联起3个儿童游乐区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目前场地已经清理完毕,按照图纸买好材料后,我们抓紧时间尽快动工。”下畈村党支部书记周方权对该项目十分看好。他表示,一方面,儿童空间的设计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另一方面,它能与村里即将开业的占地约17亩的露营基地项目配套,实现产业联动,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游玩体验。

乡村是最好的课堂

6月下旬,“乡聚毕设”的60件毕设作品分别在湖头村、下畈村通过了村民导师、产业导师和高校导师的联合答辩。这个夏天,“乡聚毕设”核心团队——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部分师生驻扎在湖头—下畈片区,推动更多的设计作品落地。在和师生们的交谈中,记者发现,他们对两个村庄的景观布局、文化特色、产业特色了然于胸。

在两个村庄的荷花池旁、香樟树下、石子路边,放置着介绍学生毕设作品的展板。如同土壤和种子的关系,这方水土已经和大学生们建立了紧密的联结。一方面,乡村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施展才干的舞台,帮助他们丰富实践知识;另一方面,他们的智慧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用多元的成果推动乡村产业创收。

“乡村是最好的课堂。”陈庆军表示,在从图纸设计到作品落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结合各方需求,不断打磨设计方案。

“承重用钢材还是木材?木板要多厚?不同材料间如何连接?柱子要多粗?这些是我在学校里没有细究过的问题。实际建造时,还需要考虑材料的不同性质、施工的难易程度。”住在村里的这段时间,汤畅目睹了自己的作品“畈上童趣”逐渐成形的全过程,参与了项目的每一版修改。

“能在村里亲自参与项目的建造,对我来说是非常新奇的体验,让我对所学的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这样的机会对于大学生来说格外珍贵。”汤畅说,得知项目即将动工,她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

东华大学视觉传达专业博士生袁诗群说,他们团队共有8人,根据所学专业分成两个组。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负责推进空间设计类项目;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负责推进产品设计类项目,为村民个人品牌提供量身定制的设计服务,包括视觉包装、传播运营策划、品牌未来规划等。

“葛洪养生宴”“三夸阿姨”“枫湖糕糕首”“艾养始祖”“艾呀馒呀”……村里原有的一些品牌,经过学生的点拨和包装,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下畈村村民周陈国因面点技艺精湛而远近闻名,艾草馒头和艾草茶是他的主打产品,针对这两个产品,学生们设计了“艾呀馒呀”“艾呀茶呀”两个产品名,绘制了全新的产品Logo和包装。“有了学生的智力支持,我省下了一大笔设计费用,而且年轻人的想法更有活力、更迎合潮流。”周陈国说。

作为一名企业经营者,湖头村村民葛林龙也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葛林龙的工厂原本生产模具,如今有了新的创业蓝图。他自己构思了200多个品牌名称,最终和学生们一起选定了“艾养始祖”品牌。Logo设计也颇有深意,抽象出艾草的字形、葛洪塑像的形象,以彰显湖头村历史悠久的艾草养生文化。葛林龙感慨:“原来只是一个人闭门造车,现在借助同学们的专业知识,解决了设计难题。”眼下,葛林龙正在申请产品专利,进行产品打样。

在和村干部、村民面对面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大学生和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融入了这方水土。“看到我们的设计给村民带来收益,真的格外高兴。村民也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经过他们的家门口,总会收到各种好吃的。”袁诗群说。

“以前,设计方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单一的方案。如今,当学生们在一起推进项目时,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作品跟我们的时代、社会、乡村有着紧密的联结,能通过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融入其中。”陈庆军这样评价“乡聚毕设”项目的意义。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今年4月,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第二批未来乡村创建村名单,共计278个村庄,宁海县岔路镇湖头—下贩片区位列其中。创建未来乡村,对两个村庄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做好共同富裕基本单元“探路军”,湖头、下贩两村抱团合作,打造共富联合体,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艺术创造力,能为未来乡村建设插上翅膀。”陈庆军表示,将高校学子的艺术设计落地变现,不仅能为村庄带来新景观,更重要的是借此构建产业链,提升村庄产业发展的“造血”能力,激发村民内生动能,继而带动整村创富。

“毕设项目应该成为撬动村庄产业发展的杠杆。”袁诗群认为,“枫湖夜市”投入试运营后,湖头村因夜市的热闹,吸引了广场舞队伍。“或许这就是产业的带动效应,也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他说。

陈庆军表示,东华大学团队还将继续推进湖头村湖滨景观带、樟树记忆、古井记忆、阳光树屋、灯光秀等景观设计。湖滨景观带是下一个推进的项目,将在滨水步道依次建造“悬挑平台”“时光枫湖”“四季枫湖”“诗画枫湖”“毕设大地”等视觉艺术装置,连通湖头和下畈两村,打造环湖景观特色环线,供村民和游客休憩、游玩、观展。其中,“毕设大地”艺术装置由12块木板组成,呈树根形状在大地蜿蜒。该装置将持续记录长三角12所高校学生的毕设作品在村庄留下的痕迹,具有很强的纪念意义。这意味着“乡聚毕设”项目在未来还有很大的推进空间。据袁诗群介绍,“乡聚毕设”第一期项目落地后,第二期项目也在筹备中。

2019年以来,宁波从宁海葛家村起步,秉持“财富、赋能、友好”的核心理念,大力促进艺术与产业融合,走出以艺术振兴乡村“小切口”推动共同富裕“大场景”的新路径。目前,已经有30余所高校及专家团队与我市70多个村结对,从主题依托、产业导入、技艺传承、资源挖掘和文化深耕5种不同方式介入,推动乡村振兴。

宁海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宁海将谋定“五个一”的实施路径:做成一项国家标准,把艺术振兴乡村写入国家《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指南》;编制一个行动指南,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省级地方标准;开展一项共同富裕试点项目;提炼一批“村宝创业”“我在宁海做毕设”“艺术帮扶四川德育村”等实践新成果;实施艺术振兴乡村数字化改革。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宁海经验实现“一地创新、全省共享”。

记者孙吉晶 实习生王诗涵 宁海县委报道组蒋攀

新闻1+1

“艺术赋能”的宁波路径

艺术赋能振兴乡村是宁波“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创举。2019年,从宁海葛家村起步,我市探索艺术赋能激发村民内生动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一条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之路。艺术赋能振兴乡村由点到面、从盆景到风景,在四明大地开枝散叶。

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下5种类型:

主题依托型,突出主题创建与艺术赋能结合。如余姚横坎头村的“红色”主题、鄞州走马塘村的“清廉”主题、象山中岙村的“橘”主题、宁海下枫槎村的“茶文化”主题、慈溪万安庄村的“归乡人”主题等。鄞州区围绕“书画”主题,挖掘特色优势资源,把沙孟海、沙耆、马友友等艺术名家故居串联起来,打造了“清奇嵩江·蓝色海湾”美丽乡村风景线。

产业导入型,突出乡村产业发展与艺术赋能结合。江北外漕村与宁波重庆商会合作,以田园观光、农耕体验为主导,以巴蜀文化为核心,打造农文旅综合体,年吸引游客70万人次。鄞州城杨村经过艺术化改造,吸引9家农文旅项目入驻经营,去年带动村民增收5万元、村经营性收入增加20万元。

技艺传承型,突出传统技艺与艺术赋能结合。宁海龙宫村漆匠艺人陈杰荣主动请缨参与村庄壁画修缮,木匠艺人陈永祥绘制龙宫古建筑《九进十明堂》复原图,带动20多名村民参与艺术振兴乡村。宁海涨坑村开发10余种“涨坑功夫”IP系列文创产品,带动乡村传统文化价值转化,村集体经济增收100多万元。

资源挖掘型,突出本地资源利用与艺术赋能结合。村民自发用竹子编织的“帽子”“酒瓶”成为村中新景观,废弃的猪舍变身为咖啡馆、酒吧,不起眼的瓦缸变成溪畔灯箱,乡村多了一股“文艺范”,山水间增添了一分灵气。奉化后畈村在村口、路旁、湖边、房屋角落点缀缸瓦艺术小品,成为小有名气的“缸瓦艺术村”。

文化深耕型,突出乡村文化与艺术赋能结合。北仑杨岙村以3D彩绘墙描绘村史,传递杨家将后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劳作不辍的创业精神。海曙茂新村以“御史家风,研学传承”为载体,以“未来游园、未来田园、未来故园”为场景,提升村庄内在美。余姚袁马村重现往昔“洪山汽配之乡”景象,打造“中国乡村小工业记忆”旅游村。(孙吉晶整理)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