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晒背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各大社交平台都能见到网友晒出五花八门的露背照,不少明星也加入其中。中医认为夏养阳,阳在体表、体内虚,晒背可以用自然界的阳气补充体内的阳气。
昨天,7月21日,入中伏。虽不属24节气,但国人的DNA中,对于三伏间的这个特殊日子,总会和养生结合起来。搜索“伏季+养生”,祛湿与健脾成为高频词。
近期,一位女网友因伏天脾胃虚弱,湿气重,脸容易出油,便将炒薏仁当零食。一周后,脸上油不出了,但却得了肠梗阻,此事也冲上了热搜。
来自《女友》杂志5月刊“趣数字”的调查显示,我国90后半数以上有脱发、掉发、视力减弱的困扰,四成以上有肥胖、运动能力下降的情况,三成出现了免疫力下降的问题。目前,九成以上90后已有养生意识,超半数已经或准备走在养生的路上。
事实上,近年来在年轻人中刮起了一股自学中医养生热,是重拾传统文化瑰宝,还是单纯更加“惜命”?
30出头,她们入了中医的“坑”
33岁的小月是上海人,从事酒店人力资源工作,接触中医已有7年多。大学毕业后,她的第一份工作需要三班倒,夜班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我比较惜命,便开始关注健康相关信息。”
趣数字的调查还显示,三成以上的90后,跟小月一样,感到自己免疫力下降,还有两成以上的会出现听力减弱、耳鸣的状况。
杭州姑娘毛毛比小月大一岁,她说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一过三十岁就陷入了差不多的状态,有一点小病,不算大,但却让身体很不舒服,而且,这类病很难通过西医的特效药得以治愈。她则患上了耳鸣,且听力不断下降,虽然经过治疗恢复了听力,但之后耳鸣会像伤疤治愈后的伤痕永远存在,“我不甘心,才三十出头就要一直耳鸣下去了。这就像困兽自救的本能,一个年轻的生命想要一个健全无病痛的身体,非常朴素的愿望。”
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医生孔燕妮的门诊室里,来“看病”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其中白领、码农、学生占比较多。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日益重视,年轻人自觉身体不适来就诊者越来越多,但他们往往没有器质性疾病,西医没有明确的用药指征,此时便想来寻求中医的帮助。
现代年轻人群中亚健康状态较为普遍,孔燕妮分析,一方面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例如过食肥甘厚味,久坐缺乏锻炼,常态化加班熬夜等,另一方面学业和社会压力也不容小觑,可以出现情绪不稳定、失眠、纳差、腹泻等临床表现。
调查发现,与传统认知不同,现在的年轻人表现出了较高的对于健康相关信息知识的关注度。65.58%的青年表示比较关注或非常关注健康信息知识,仅有0.6%的年轻人表示不关注。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的老师连暐暐看来,自学中医的动力一是来自自身,自己身体上有些小病小痛,去医院看有点小题大做,于是通过自学想进行“自救”,二是来自家人,有亲近的家人患病,希望能够通过自学来帮助到他们。
毛毛最初就是从家人重病之时,开始频繁地接触中医理念的。她觉得在专业如此细分的年代,自己在工作之余成为一个西医难度极高,实操难度更高,而中医就可亲许多。
自学中医后,她们生活发生了改变
学医是一个严谨又漫长的过程。相较于普通的四年制大学,医学的本科即有五年之久,加上硕士三年,有的甚至还要继续攻读博士、博士后学位。可以说,医生的成才年限是比较久的,当同龄人已步入社会、小有成就之际,学医的却还在读书,于是,医学圈有一句“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的笑谈。
孔燕妮表示,现代院校体系的中医和以往师承的不同,他们也需要系统地学习西医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四大经典、中医内外妇儿等等。
小月最初涉猎的是关于现代科学养生和中医养生等信息,之后因为对中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便会看一些书籍、购买在线学习的中医课。一周五天的中医课程,每天早上半小时的正课,傍晚是针对正课的辅导课,课程包括史课、天文课、理课、文课、字课、知己课、乐课、茶课、书法课,之后她还学了专门的养生课,另外还参加过线下的艾灸课、中医临证课。
毛毛则是从读《黄帝内经》开始的,了解中医的理论知识,也会学中医美食课,“就是用君臣佐使的中医理念去做菜”,还学了中医六艺里面刮痧、艾灸,另外还有瑜伽,总共学了三年。
这些年轻人很清楚,自学中医跟学院派的学习内容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过自学中的辨证法这类中医内容跟学院派是相通的。”他们自学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养生保健,因此会更注重这方面的感受。
连暐暐回忆,平时她在临床跟患者交流时,就碰到过一些年轻人会跟她探讨中医学的内容。有一次她就听出来了,“这个年轻人是读过《伤寒论》的。”
自学中医后,毛毛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作息到吃饭,再到穿衣,都会注意。
以前,她在12点前睡,觉得已经很好了,但学中医后发现像她这样肠胃不好的人是一定要在9点左右休息才对身体有利。
入伏后,她则按照中医中顺时养生的原则,将自己主食换成了小米。“在传统中医中,夏天里面有个长夏,也就是对应的三伏天,它其实是单独一个季节,我们就配合四季做一个顺时养生,在每个季节的食物都会有所不同。”夏天,她不穿露脐装,会穿袜子,进地铁带一条围巾去护住脖子上的大椎穴。
小月表示,学了中医后,她会根据自己的体质、季节,选择适合自己的、应季的、当地的食物吃,喝水遵循不渴不喝、渴必热饮的原则,除了白开水会选择喝一些姜茶、灸枣茶之类的,不喝冰饮、冰淇淋这些。
互联网,让中医自学更便捷
早在20年前,就有学者提出,年轻人对中医不“感冒”,需要加强中医宣传。10年前,仍有人希望“中医药需‘年轻化’”,不仅是受众,还包括中医队伍。时至今日,在小红书上“自学中医”的笔记已达2万多篇。很多年轻人更愿意在网络上分享自学中医的养生保健经。
连暐暐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家通过音频、视频渠道来获取中医方面的知识更便捷,此外,如今的中医书籍大多为白话文,编写得也相对通俗易懂,更强调实用性,这也滋养了自学中医的土壤。
年轻人对中医的理解也更加多元,不仅局限用于防病治病,“我理解的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是非常高级的,以人为本的,并且是百花齐放的,是普通市民都可以学以致用、保养自己的。”小月说。
孔燕妮觉得,和西医的诊治思路有所不同,中医的优势也被大家所认识,它讲究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很多人都知道,中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它讲究治病求本。当然,好的中医并不是“慢郎中”,在某些疾病中,用药甚至可以一剂即愈,效如桴鼓。像一些妇科、骨伤科、肺脾系统的疾病,其实都是中医的优势所在。除了传统的汤药以外,针灸、推拿、拔罐、敷贴等均是中医的有效手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央视财经公布的《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2020-2021)》的受访者学历来看,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健康信息知识的关注度也在提高。年轻一代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中医由此更容易被他们所看见、愿意接触。
随着中医科普和养生理念的传播,一些中医概念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孔燕妮的门诊里,时常能听到病人如是问道:“医生,你看看我的湿气重不重?”“湿气”这一概念虽有滥用之嫌,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中医辨证法的深入人心,以及大家对中医养生的认同感。
政策引导给中医添了一把火。中医养生,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自学只是“皮毛”,看病治疗还是要专业医生
自学好中医并非易事,接触了7年中医的小月至今仍觉得自己还是个门外汉,所以她打算今后不断地深入学习中医,“活到老学到老,因为中医真的太有意思了,也非常有用,是让人老有所依的学问。”
也因此,她不会主动用所学到的“皮毛”指导别人的养生保健。医不叩门,除非是比较亲近的也信任她的只是有小问题的朋友家人,她会主动用所学指导他们,此外,她表示不会主动发表个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和决定。
毛毛告诉记者,对她而言,中医不是一种医学,而是一个传统中国人的必备修养,她是把它当做一种修养去练习的,她还有一个未来的愿望清单,包括想去学一门乐器,可以用它抒发感情,“其实这也是中医的一部分。”
小月也觉得中医并非是大家想象中治病那一种“功效”,她觉得中医对她思想上的帮助是最大的,让她能意识到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如何真正地尊重、善待自己和他人,知道正确的路的方向,心安而不惧。
浙江中医药潮鸣智库首批成员专家、浙江省国医名师俞景茂说,现代人对养生保健的需求很大,有这样的需求就会持续这样的热度,年轻人关注中医,学习一些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也给中医注入了新的生命,但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给人看病治疗还是要专业医生。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