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刊发一篇被审稿专家称为“令人惊叹”的科研论文。
这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2023年应届硕士毕业生、“95后”学子高亮的梦幻时刻。
“开始完全没想过,导师觉得可以试试,我当时还觉得不服气。”高亮说。
投完稿件,高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搜《科学》退稿时间,上面显示是7至14个工作日。
“半个月,我想那就等呗。”结果,等来等去,没等到退稿,而是等来了关键的送审通知。
做实验
碰壁一年,迎来突破进展
高亮在《科学》刊发的科研成果是:在全球率先研发出兼具弹性回复与铁电性的新型高分子铁电材料,有效解决传统铁电材料在可穿戴领域难以在大形变下保持稳定性能的难题,填补了弹性铁电材料领域的空白。
其实,最开始,摆在高亮面前的是三个不同的研究课题。
“其中弹性铁电材料,没有人研究过,我觉得还蛮有挑战性的。”备考研究生期间,高亮学习过一些铁电材料的知识,自认为多少有些基础。
不过,真正深入进去高亮才发现,“那点基础,不值一提。”
差不多研二时,高亮开始这项课题研究,“就是要找到一种适合的铁电材料。”
但随后的一整年,高亮都在碰壁。
从制备样品到测试样品的某一项性能,大概需要一周的时间,而实验失败就意味着一周的工夫“白费”。即便实验成功,同一个样品的下一项性能,同样面临着失败即宣告之前所有的投入测试无效。
高亮说,有时一周拿不到想要的数据。一个月后,实验结果再度宣告失败。过两个月,之前所有的努力又“一键重来”。
尝试、失败、再尝试,这是科研人的日常。“挫败感肯定有,”高亮坦言,“但是我们想着大方向没有错,相关理论是成立的,那么一定是现实操作哪里出了问题。”
不断摸索、不断修正、不断积累。去年7月,她的实验迎来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微交联法,她制备出了拉伸率高达125%的弹性铁电材料。相较于原本拉伸率一般低于5%的铁电材料,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突破、一个里程碑。
发论文
“本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论文完成后,在导师鼓励下,高亮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科学》投稿。
大概半个月的等待,其实更像是在等待退稿消息。直到有一天,她的导师轻描淡写地告诉她:“对了,你的文章一周前就送审了。”
高亮说,她当时都愣了。“送审”,意味着《科学》编委会集体评估文章之后,初步肯定了文章价值,将进一步把文章送往该领域顶尖研究者处审核。
“特别高兴,”高亮说,“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肯定。”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
《科学》回复的送审意见,让高亮的心情一下子跌到了谷底。六七页的审稿意见中,每一条都是审稿人毫不留情的质疑,她需要完成大量的实验来补充足以“说服”审稿人的数据。
留给她的时间,只有6周。
有些数据非常难测出,因为使用的交联剂含量非常低,从原子层面来讲达到了2/1000,很多地方的设备无法实现如此精准的测量。
高亮不得不辗转多地。她曾在下午1点多到上海,连续不断地进行超过20个小时的实验测试,但只获得了一部分数据。导师胡本林了解到北京有专门针对微量元素的测试设备后,高亮又和导师立即动身,最终在北京高能所获得了相关数据。
在那段忙得几乎“脚不沾地”的日子里,高亮十分感激师门的帮助:“很多老师、师姐一起帮忙分担了这些测试,真的非常感谢他们。”
文章确认接收之后,高亮才有了“松了口气”的喜悦。
“这个工作绝对令人惊叹,毫无疑问是本领域的一个里程碑!”《科学》期刊审稿专家评价。
谈未来
从苏州到宁波的科研路
高亮本科就读于洛阳的河南科技大学,专业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本科毕业后,她成功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2020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的研究生新生。结束了研一一整年的课程学习后,高亮离开苏州来到宁波,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纳米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的联合培养硕士生。
高亮进入宁波材料所博导胡本林老师的科研组,进行课题研究。胡本林曾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高分子研究所读博士后,是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领域的专家。
正是导师胡本林将高亮引入“弹性铁电材料”研究领域——一个科研的“无人区”,并沿着他们确定的方向前进,最终获得重要成果。
高亮坦言:“在《科学》上发表论文,并不是说我已经达到了专业顶尖的水平,而是因为填补了弹性铁电材料领域的空白,相当于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
弹性铁电材料的成功研发,肯定是重要突破,应用前景也十分广泛,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遥远。
“做科研,最重要的不是文章发得多高多好,而是研究成果是否无愧于心。”高亮说。
对于初入科研界的高亮来说,这次科研进步,像是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她更加确信自己要走的科研道路,“它将成为我科研生涯的基石。”
由于当时忙着课题实验,高亮错过了博士生申请,“现在准备先做一年的科研助理,来年再申请博士。”
高亮说,下一个课题,也是他们科研组没有人做过的新方向,将又是一次艰辛但让人期待的前行。(记者成良田 实习生徐晨曦)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