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见习记者 何晴 通讯员 汪洋
秋收罢,冬种始。顾不上阵阵寒风的侵袭,位于海曙区鄞江镇的东升农场又进入了新一轮的繁忙。“水稻田里种上水草,为明年新增200多亩稻虾田做准备。”谈起明年的规划,东升农场负责人吴卫峰充满干劲。
与日俱增的种养面积,是我市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初见成效的一个生动注脚。日前,记者从市农业农村部门了解到,今年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达1.4万余亩,形成了水稻小龙虾轮作、水稻澳洲淡水龙虾共作、水稻南美白对虾共作以及水稻中华鳖共作等多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亩均纯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共生轮作,经济生态双丰收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农户看到了稻渔综合种养这条路上的广阔“钱”景。
“今年农场的水稻田采用‘水稻+小龙虾、南美白对虾’轮作共生模式,取得明显成效。”象山县西周镇明朗农场负责人肖明朗介绍,农场今年3月份在稻田中放苗,4月底5月初收获小龙虾;6月份开始种水稻,同时与南美白对虾进行共作,11月完成了南美白对虾和稻谷的收获。肖明朗掰着手指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实收稻谷120吨、小龙虾22吨、南美白对虾33吨,产值105.6万元,扣除种养成本,实现亩产值超万元,亩纯收益达5145元。”
一片稻田挣出多份钱,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生态效益有增无减。在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的恒青家庭农场,负责人张义青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摄于今年10月底的照片。图中的两片水稻田可谓“泾渭分明”:左侧稻田中的稻叶由于营养不足明显泛黄,右侧稻田内稻叶青青、长势喜人。
稻叶青青、长势喜人。王扬才摄
“右边这一片都是稻虾轮作田块,是6月份小龙虾收获后种植的单季稻。”张义青说,小龙虾会吃掉田间杂草及害虫,排出的粪便是水稻的天然肥料,水稻品质大大提高的同时,化肥减少70%以上,农药减少100%,每公斤水稻生态溢价2元。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稻渔综合种养能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稻渔双赢、有机发展’,既可以保住国家的‘米袋子’,又可以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是推动宁波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新的驱动力。
稻虾米颗粒饱满。何晴 摄
“头雁”领航,“稻”路宽广
长久以来,种田的和养鱼的“隔行如隔山”,没有交集。稻渔综合种养,让两者首次“越界”融合。肖明朗坦言,探索稻渔综合种养,离不开专业技术力量的支持。
今年7月,肖明朗的稻田内陆续有南美白对虾停止进食,进而死亡。他随即向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沈伟良致电,询问病因。经判断,这批南美白对虾由于天气突变出现了应激反应。“经过科学用药以及水质调节,病情很快得到控制。”肖明朗说。
“由专家带头,解决种养难题,改良相关技术,这是稻渔综合种养进一步推广的必由之路。”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水产技术推广科王扬才介绍,农业农村部门已成立宁波市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发挥以农技、渔技推广体系为主体的技术团队优势,努力探索一条更适合宁波发展的本土化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肖明朗的稻-南美白对虾共作田。何晴 摄
为鼓励更多农户走上稻渔综合种养之路,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新建的50亩以上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的经营主体按每亩800至1200元进行奖补。
与此同时,各区(县、市)也陆续出台配套政策,如北仑区通过市、区二级奖补,稻渔综合种养最高每亩可奖补3000元;镇海区市、区二级奖补合计最高每亩可达2000元。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农业农村部门将通过开展农事体验、农耕科普等活动,进一步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