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老两口相继发高热 竟与收养小鸟有关
2024-04-12 06:42:04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医护团队讨论病情。

  不久前,72岁的翁奶奶因高热、肺炎,在宁波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经过抗感染治疗,翁奶奶的症状逐渐缓解,可她的体温正常后没几天,其老伴也出现了39℃以上的高热,同样有肺炎。

  这对老夫妻相继中招,原因竟然与家中飞来的一只小鸟有关。

  老两口先后患上“鹦鹉热”

  翁奶奶不久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6℃,伴有全身肌肉酸痛、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家附近的医院做肺部CT,提示其右肺下叶炎症,经过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遂被家人送到宁波市中医院感染(肺病)科接受住院治疗,周晶晶医师收治入院。

  考虑到翁奶奶的鸟类饲养史,周医师予其非典型病原体抗感染治疗,但翁奶奶的高热依然持续不退,并出现了快速性房颤,以及心衰等多脏器损伤症状。

  面对棘手的病情,感染(肺病)科主任洪波组织了科内疑难病例讨论,梳理发病经过后,团队还是将关键点聚焦在了一个细节上:老夫妇收养了一只病恹恹的小鸟,后又买了一只鹦鹉共同饲养,结合老人的肺部CT影像以及详细病史,洪主任首先考虑“鹦鹉热”。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建议患者行气管镜检查,但翁奶奶及家属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体质差等因素,暂时拒绝有创检查。

  洪波主任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意愿。由于“鹦鹉热”在西医属衣原体感染,遂继续给予老人西药抗感染治疗,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通过四诊合参辨为痰热壅肺证,先后予宣肺化痰,通腑泄热;清解余热,益气养阴等中药汤剂治疗。团队严密监测老人病情变化,2天开具一剂中药处方,适时调剂,精准施治。经过4-5天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老人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也得到缓解。

  令人没想到的是,翁奶奶的体温正常没过几天,她的老伴林爷爷也出现了发热,体温达到39℃以上,CT检查显示也是肺炎,临床诊断依旧为“鹦鹉热”。

  有了翁奶奶的“前车之鉴”,团队对林爷爷的治疗就“得心应手”,经过西药抗病原,中药清肺化痰治疗,林爷爷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老两口调治半月余后相继出院。

  这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据介绍,“鹦鹉热”主要是由革兰阴性菌胞内寄生的鹦鹉热衣原体引起。“鹦鹉热”衣原体可感染多种鸟类及哺乳动物,在与人群密切接触的鸟类如家鸽、鹦鹉,家禽及野生动物等中有较高的感染率。因本病最初多在玩赏鹦鹉的人群中发现,故名“鹦鹉热”。后来发现,其实鹦鹉之外的其他多种鸟类如鸭子、火鸡等,均可感染这种疾病而具有传染性,故又称之为“鸟热”。

  “鹦鹉热”传染途径较多,可通过呼吸道以空气或气溶胶形式感染人类,也可通过排泄物感染人类皮肤、黏膜和消化道。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后免疫短暂且不完全。宠物鸟的饲养主人、兽医、宠物店或从事家禽饲养售卖加工的工作人员都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5天到14天,最长有45天。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引起肺炎,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呼吸困难,以及头痛、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相比于一般的细菌引起的肺炎,“鹦鹉热”常伴有各种各样的肺外表现,例如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精神状态改变)、消化道症状(呕吐、腹痛,肝功能异常),甚至可能并发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对此,洪波主任提醒大家,预防“鹦鹉热”这种传染病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鸟禽饲养,不随便收养来历不明的鸟禽;观赏、饲养鸟禽时注意防范,加强个人防护意识;避免直接用手接触活禽,食用家禽时煮熟煮透。如果发现鸟禽类出现炸毛、嗜睡、不吃东西、拉稀、呼吸急促等可疑症状,需及时将其隔离并尽快送至兽医处理。

  记者 程鑫

  通讯员 吴佳礼 陈君艳 文/摄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老两口相继发高热 竟与收养小鸟有关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4-04-12 06:42:04

医护团队讨论病情。

  不久前,72岁的翁奶奶因高热、肺炎,在宁波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经过抗感染治疗,翁奶奶的症状逐渐缓解,可她的体温正常后没几天,其老伴也出现了39℃以上的高热,同样有肺炎。

  这对老夫妻相继中招,原因竟然与家中飞来的一只小鸟有关。

  老两口先后患上“鹦鹉热”

  翁奶奶不久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6℃,伴有全身肌肉酸痛、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家附近的医院做肺部CT,提示其右肺下叶炎症,经过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遂被家人送到宁波市中医院感染(肺病)科接受住院治疗,周晶晶医师收治入院。

  考虑到翁奶奶的鸟类饲养史,周医师予其非典型病原体抗感染治疗,但翁奶奶的高热依然持续不退,并出现了快速性房颤,以及心衰等多脏器损伤症状。

  面对棘手的病情,感染(肺病)科主任洪波组织了科内疑难病例讨论,梳理发病经过后,团队还是将关键点聚焦在了一个细节上:老夫妇收养了一只病恹恹的小鸟,后又买了一只鹦鹉共同饲养,结合老人的肺部CT影像以及详细病史,洪主任首先考虑“鹦鹉热”。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建议患者行气管镜检查,但翁奶奶及家属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体质差等因素,暂时拒绝有创检查。

  洪波主任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意愿。由于“鹦鹉热”在西医属衣原体感染,遂继续给予老人西药抗感染治疗,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通过四诊合参辨为痰热壅肺证,先后予宣肺化痰,通腑泄热;清解余热,益气养阴等中药汤剂治疗。团队严密监测老人病情变化,2天开具一剂中药处方,适时调剂,精准施治。经过4-5天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老人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也得到缓解。

  令人没想到的是,翁奶奶的体温正常没过几天,她的老伴林爷爷也出现了发热,体温达到39℃以上,CT检查显示也是肺炎,临床诊断依旧为“鹦鹉热”。

  有了翁奶奶的“前车之鉴”,团队对林爷爷的治疗就“得心应手”,经过西药抗病原,中药清肺化痰治疗,林爷爷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老两口调治半月余后相继出院。

  这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据介绍,“鹦鹉热”主要是由革兰阴性菌胞内寄生的鹦鹉热衣原体引起。“鹦鹉热”衣原体可感染多种鸟类及哺乳动物,在与人群密切接触的鸟类如家鸽、鹦鹉,家禽及野生动物等中有较高的感染率。因本病最初多在玩赏鹦鹉的人群中发现,故名“鹦鹉热”。后来发现,其实鹦鹉之外的其他多种鸟类如鸭子、火鸡等,均可感染这种疾病而具有传染性,故又称之为“鸟热”。

  “鹦鹉热”传染途径较多,可通过呼吸道以空气或气溶胶形式感染人类,也可通过排泄物感染人类皮肤、黏膜和消化道。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后免疫短暂且不完全。宠物鸟的饲养主人、兽医、宠物店或从事家禽饲养售卖加工的工作人员都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5天到14天,最长有45天。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引起肺炎,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呼吸困难,以及头痛、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相比于一般的细菌引起的肺炎,“鹦鹉热”常伴有各种各样的肺外表现,例如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精神状态改变)、消化道症状(呕吐、腹痛,肝功能异常),甚至可能并发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对此,洪波主任提醒大家,预防“鹦鹉热”这种传染病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鸟禽饲养,不随便收养来历不明的鸟禽;观赏、饲养鸟禽时注意防范,加强个人防护意识;避免直接用手接触活禽,食用家禽时煮熟煮透。如果发现鸟禽类出现炸毛、嗜睡、不吃东西、拉稀、呼吸急促等可疑症状,需及时将其隔离并尽快送至兽医处理。

  记者 程鑫

  通讯员 吴佳礼 陈君艳 文/摄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