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沉寂300多年后 宁波海洋文明重绽活力
2024-06-16 12:45: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银凤/文 周子豪 黄国飚/视频

  历史的风,吹开了1884年的门扉。

  这一年,宁波正式对外开埠通商。

  明清以降,先有海禁,而后闭关锁国,在沉寂300多年后,港城宁波是如何因重新开埠完成近代转型,迎来海洋文明的又一次活力复苏?

  有着悠久历史的古丝绸之路的“活化石”,到了近代又是如何再展风采,一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近代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

  组合联运的宁波舟山港成为当今世界吞吐量第一大港,其实早在一个半世纪前就埋下了伏笔,一脉相承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基因密码?

  ......

  今天,我们来到近代宁波开埠区——江北岸老外滩一带实地探访,寻找解开这些谜团的钥匙。

  宁波海关

  见证近代“海丝”百年风云

  正是梅雨时节,初夏的江风尚余几分潮热,伴随着一阵阵潮涌,面前的江水在潮水顶托下哗哗流淌,岸边的欧式建筑散发着浓浓的异域风情。沿着江岸徜徉,眼前一幢三层加阁楼的外廊式建筑,中西合璧的风格,是典型的公署式建筑,静静地伫立在甬江畔,这就是浙海关旧址博物馆。叩开博物馆的大门,一段段尘封的历史逐渐浮现在眼前——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徐学敏向记者讲述浙海关的故事。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正月初一,随着英国驻宁波首任领事罗伯聃与清政府签立馆舍租赁协议,将领事馆选址江北岸后,三江口北岸逐渐成为外国人的居留地,相继建造起来的各国领事馆、天主教堂、浙海关、巡捕房、邮政局、保险公司、洋行等,形成了别具特色和风貌的江北外滩。

  “在繁华若梦的老外滩边上,浙海关旧址并不显眼,但它却是宁波外滩现存近代建筑中较为精彩实例,更是中国近代早期海关的历史见证。”站在浙海关旧址博物馆一楼展陈大厅,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徐学敏开门见山。

图为1875年左右由英国人J.J.D.收藏的一张江北岸的照片。(浙海关旧址博物馆提供)

  宁波,是中国大运河的南端出海口与“海上丝绸之路”东亚地区的重要节点,以其据东海航运之要冲,一直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港口。在正式海关设立前,已有五代时的博易务和宋代的市舶司。

  五代,吴越王钱鏐在明州港设博易务,允许南北贸易,这是宁波历史上具有海关性质的管理机构的萌芽。

  到了宋代,出现了海关的雏形——市舶司,明州市舶司与广州、泉州市舶司并称“三司”。元代“提举庆元市舶使司”管辖范围扩大,为国家“三司”(广州、泉州、明州)之一。

  市舶司制度一直延续到明代,但逐渐衰微。到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取消海禁,清政府在宁波设立浙海关,正式以海关名称取代过去的“市舶司”名称。

  “浙海关是中国最早的四大海关之一,距今已有约340年,显示了宁波口岸在历史上所处地位的重要性。”徐学敏感慨道。

浙海关旧址博物馆外景。(唐严摄)

  鸦片战争后,宁波正式对外开埠通商。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江北岸外滩设置浙海关税务司,建立浙海新关,专管出入宁波港的涉外关务,民众犹称“洋关”。

  浙海新关管理范围包括甬江内、外航道、岸线、水域等,从开展的业务看,从航政、领航、船舶登记注册,到征税、码头货物的装卸、过驳甚至邮政等,几乎无所不包。

  “浙海新关按照近代国际海关的业务组织日常活动,发展多元业务。这一时期,西方的科技以飞跃的速度猛进,因而促进了附近地区的近代化,这些近代化设施也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社会变革。”徐学敏说。

观众参观浙海关旧址博物馆。

  1948年,浙海关划归上海海关管辖,更名为上海海关宁波分关,浙海关的历史至此结束。

  浙海关旧址在外滩已经矗立了一百多年,她是宁波开埠通商的历史见证者,凝视着宁波港百年的沉浮,见证着近代“海丝”的百年风云。

  历史的巨轮还将滚滚向前,今天的宁波继续发扬“海丝”精神,吹响港口建设和城市发展新一轮的强劲号角。

  开埠通商

  拉开港城宁波近现代化序幕

  “近代开埠,对宁波港、城影响深远。重新开埠就空间而言是一种位移——港口中心由三江口东移到更适合轮船停泊的江北岸,向东是大海,江北岸临近甬江入海口,这让宁波港也由内河港向海港又迈进了一步;从时间而言是一种转折——宁波港口和城市近代化发展进程由此开启;从更高更远处俯视,则是一种接力,江北外滩成为内河文明向海洋文明的接口。”中国港口博物馆副馆长毕显忠开宗明义地说。

  宁波开埠后,原有的江厦码头已不适应近代轮船靠泊需要。

中国港口博物馆展出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宁波港三江口微缩场景。

  随着江北岸船式浮码头的建造,以及上海至宁波的轮船航线的开通,宁波港的重心向着更适宜蒸汽轮船停泊的江北转移,并开始与新兴的上海港建立紧密联系。

  而随着浙海新关的设立及新江桥的移位,宁波港轮船停泊的区域也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由江厦码头转移至江北下白沙一带,其原因显而易见:在下白沙至三江口长约1.2km的岸线上,甬江河道水深平均为6.25米,江面宽度平均290米,可供5000吨的轮船出入。

老外滩夜景。(唐严摄)

  港口码头的建设也如火如荼。1874年由招商局建造了最早的栈桥式铁木结构的3000吨级趸船码头,从此,宁波港完成从江东帆船码头到江北轮船码头的转变。

  此后,宝隆行华顺码头、招商局江天码头、宁绍码头等千吨级以上码头陆续建成,并改善航道、航标设施、整治航道,到20世纪三十年代江北岸港区真正成为宁波港航运中心。

19世纪中叶刚开埠的外滩。(图片由江北区外滩街道提供)

  宁波重新开埠后,其城市的近代化进程亦随之启幕。

  除了港口主体逐渐从江厦一带转移至江北岸一带,这一时期的城区范围,已突破罗城的限制,逐步外扩至余姚江以北和奉化江以东。

  1863年,连通老城区东渡门和江北岸桃花渡的新江桥建成,成为重大转折——不仅极大方便了江北岸与老城区的往来,也显著加快了老城区与江北江东两个新兴城区的一体化进程。

20世纪初扩建外马路。(图片由江北区外滩街道提供)

  而今天的江北外滩一带,开始形成新的城市中心。

  新式马路、学校、医院、银行、邮局、海关、工厂、仓库、给排水管、电力网线等设施纷纷兴建,许多老城区的商行纷纷转移至此,使得这里成为宁波近代商业、航运业、金融业甚至工业的诞生之地。

  原本封闭集中、周界分明的千年府城,逐步转变为空间开放、多区并存的近代城市;城市业态也由以传统的手工业、商业为主体,逐步转变为以近代航运业、金融业、工商业为支撑。

  这是古老宁波演进的终曲,也是现代港城嬗变的序章。

  20世纪70年代,随着镇海港区和北仑港区分别启动建设,宁波主港区开始从三江汇流处转移至甬江入海口,再转到深水海岸线,港口能级也借此再次实现历史性飞跃。

  今天的宁波,正在朝着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远大目标迈进。蓝色脉动的“硬核力量”,将再一次被彰显。

  人文渊薮

  天下“宁波帮”从这里起航

  三江汇外滩,潮起潮落百余年。1844年开埠的老外滩一直是“外国人看宁波,宁波人看世界”的重要窗口。

  和老外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还有著名的“宁波帮”,他们参与创造了风起云涌的中国近代经济史。

20世纪90年代 候船大厅和广场。(图片由江北区外滩街道提供)

  而自开埠到20世纪中叶以前的宁波老外滩,是近代宁波商帮的起航地、水运文明的见证者。严信厚、包玉刚、邵逸夫等工商业巨子,皆从此处肇始了更加辽远的征途。

  在中国传统十大商帮中,“后起之秀”宁波商帮为何强势崛起?宁波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白斌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宁波帮”利用宁波老外滩这一通商口岸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对内、对外的航运贸易优势,纷纷创办轮船公司。其中以朱葆三、李云书等创办的宁绍轮船公司和三北运输公司最为出名。

  “宁波帮”在三江口到下白沙一带修建码头,从事宁波至上海等地的运输,特别是从事对外经济活动,他们以上海、宁波为基地,经商足迹遍及长江流域和天津等商埠。

宁波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白斌接受记者采访。(唐严摄)

  “从老外滩扬帆,去上海,下南洋,闯世界,‘邑人足迹遍履全国、南洋、欧美各地,财富日增。’在与潮和海的搏斗中,宁波人锤炼了经商才干的同时,也培育了敢于闯荡、敢于冒险的精神,成为一个闻名中外的商帮群体。”站在甬江畔的沿江码头,白斌感慨地说。

  宁波老外滩现存的31处文物建筑中,多处与宁波商帮有关。这里汇聚了严信厚父子、朱葆三、谢恒昌、朱旭昌、李云书等一大批著名“宁波帮”人士的宅第。

严氏山庄。(图片由江北区外滩街道提供)

  位于扬善路步行街、中马路步行街和外马路江堤交接口,有一幢巴洛克风格与中式建筑交融的跨街大宅,它叫严氏山庄,这里原是“宁波帮”开山鼻祖严信厚的私宅。他在江北创办的中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成为宁波工业化的起点。

  与严氏山庄毗邻的一幢石库门风格的建筑是宁波籍的上海大亨——朱旭昌的宅邸,他任董事长的大华公司成功制造出第一只国产电表。朱旭昌与朱宅,把一段“宁波帮”闯荡商界、开放进取、融汇中西的历史静静沉淀。

朱旭昌宅。(图片由江北区外滩街道提供)

  从老外滩出发,“宁波帮”纵横四海,成了一代传奇;新时代的新甬商,坐拥“港通天下”优势,开拓进取,续写“宁波帮”勇闯海天的新传奇。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发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号召40周年,在这样的特别的历史时刻,溯源起点,展望未来,一种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而老外滩就像一个老者,欣慰地凝望着这一切——不管宁波人走得多远,他们不会忘记启航的“老外滩”。

  百年跌宕如一梦,东方风来满眼春。踏上新的征途,“宁波帮”和宁波港正在书写新的传奇。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沉寂300多年后 宁波海洋文明重绽活力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06-16 12:45:00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银凤/文 周子豪 黄国飚/视频

  历史的风,吹开了1884年的门扉。

  这一年,宁波正式对外开埠通商。

  明清以降,先有海禁,而后闭关锁国,在沉寂300多年后,港城宁波是如何因重新开埠完成近代转型,迎来海洋文明的又一次活力复苏?

  有着悠久历史的古丝绸之路的“活化石”,到了近代又是如何再展风采,一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近代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

  组合联运的宁波舟山港成为当今世界吞吐量第一大港,其实早在一个半世纪前就埋下了伏笔,一脉相承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基因密码?

  ......

  今天,我们来到近代宁波开埠区——江北岸老外滩一带实地探访,寻找解开这些谜团的钥匙。

  宁波海关

  见证近代“海丝”百年风云

  正是梅雨时节,初夏的江风尚余几分潮热,伴随着一阵阵潮涌,面前的江水在潮水顶托下哗哗流淌,岸边的欧式建筑散发着浓浓的异域风情。沿着江岸徜徉,眼前一幢三层加阁楼的外廊式建筑,中西合璧的风格,是典型的公署式建筑,静静地伫立在甬江畔,这就是浙海关旧址博物馆。叩开博物馆的大门,一段段尘封的历史逐渐浮现在眼前——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徐学敏向记者讲述浙海关的故事。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正月初一,随着英国驻宁波首任领事罗伯聃与清政府签立馆舍租赁协议,将领事馆选址江北岸后,三江口北岸逐渐成为外国人的居留地,相继建造起来的各国领事馆、天主教堂、浙海关、巡捕房、邮政局、保险公司、洋行等,形成了别具特色和风貌的江北外滩。

  “在繁华若梦的老外滩边上,浙海关旧址并不显眼,但它却是宁波外滩现存近代建筑中较为精彩实例,更是中国近代早期海关的历史见证。”站在浙海关旧址博物馆一楼展陈大厅,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徐学敏开门见山。

图为1875年左右由英国人J.J.D.收藏的一张江北岸的照片。(浙海关旧址博物馆提供)

  宁波,是中国大运河的南端出海口与“海上丝绸之路”东亚地区的重要节点,以其据东海航运之要冲,一直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港口。在正式海关设立前,已有五代时的博易务和宋代的市舶司。

  五代,吴越王钱鏐在明州港设博易务,允许南北贸易,这是宁波历史上具有海关性质的管理机构的萌芽。

  到了宋代,出现了海关的雏形——市舶司,明州市舶司与广州、泉州市舶司并称“三司”。元代“提举庆元市舶使司”管辖范围扩大,为国家“三司”(广州、泉州、明州)之一。

  市舶司制度一直延续到明代,但逐渐衰微。到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取消海禁,清政府在宁波设立浙海关,正式以海关名称取代过去的“市舶司”名称。

  “浙海关是中国最早的四大海关之一,距今已有约340年,显示了宁波口岸在历史上所处地位的重要性。”徐学敏感慨道。

浙海关旧址博物馆外景。(唐严摄)

  鸦片战争后,宁波正式对外开埠通商。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江北岸外滩设置浙海关税务司,建立浙海新关,专管出入宁波港的涉外关务,民众犹称“洋关”。

  浙海新关管理范围包括甬江内、外航道、岸线、水域等,从开展的业务看,从航政、领航、船舶登记注册,到征税、码头货物的装卸、过驳甚至邮政等,几乎无所不包。

  “浙海新关按照近代国际海关的业务组织日常活动,发展多元业务。这一时期,西方的科技以飞跃的速度猛进,因而促进了附近地区的近代化,这些近代化设施也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社会变革。”徐学敏说。

观众参观浙海关旧址博物馆。

  1948年,浙海关划归上海海关管辖,更名为上海海关宁波分关,浙海关的历史至此结束。

  浙海关旧址在外滩已经矗立了一百多年,她是宁波开埠通商的历史见证者,凝视着宁波港百年的沉浮,见证着近代“海丝”的百年风云。

  历史的巨轮还将滚滚向前,今天的宁波继续发扬“海丝”精神,吹响港口建设和城市发展新一轮的强劲号角。

  开埠通商

  拉开港城宁波近现代化序幕

  “近代开埠,对宁波港、城影响深远。重新开埠就空间而言是一种位移——港口中心由三江口东移到更适合轮船停泊的江北岸,向东是大海,江北岸临近甬江入海口,这让宁波港也由内河港向海港又迈进了一步;从时间而言是一种转折——宁波港口和城市近代化发展进程由此开启;从更高更远处俯视,则是一种接力,江北外滩成为内河文明向海洋文明的接口。”中国港口博物馆副馆长毕显忠开宗明义地说。

  宁波开埠后,原有的江厦码头已不适应近代轮船靠泊需要。

中国港口博物馆展出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宁波港三江口微缩场景。

  随着江北岸船式浮码头的建造,以及上海至宁波的轮船航线的开通,宁波港的重心向着更适宜蒸汽轮船停泊的江北转移,并开始与新兴的上海港建立紧密联系。

  而随着浙海新关的设立及新江桥的移位,宁波港轮船停泊的区域也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由江厦码头转移至江北下白沙一带,其原因显而易见:在下白沙至三江口长约1.2km的岸线上,甬江河道水深平均为6.25米,江面宽度平均290米,可供5000吨的轮船出入。

老外滩夜景。(唐严摄)

  港口码头的建设也如火如荼。1874年由招商局建造了最早的栈桥式铁木结构的3000吨级趸船码头,从此,宁波港完成从江东帆船码头到江北轮船码头的转变。

  此后,宝隆行华顺码头、招商局江天码头、宁绍码头等千吨级以上码头陆续建成,并改善航道、航标设施、整治航道,到20世纪三十年代江北岸港区真正成为宁波港航运中心。

19世纪中叶刚开埠的外滩。(图片由江北区外滩街道提供)

  宁波重新开埠后,其城市的近代化进程亦随之启幕。

  除了港口主体逐渐从江厦一带转移至江北岸一带,这一时期的城区范围,已突破罗城的限制,逐步外扩至余姚江以北和奉化江以东。

  1863年,连通老城区东渡门和江北岸桃花渡的新江桥建成,成为重大转折——不仅极大方便了江北岸与老城区的往来,也显著加快了老城区与江北江东两个新兴城区的一体化进程。

20世纪初扩建外马路。(图片由江北区外滩街道提供)

  而今天的江北外滩一带,开始形成新的城市中心。

  新式马路、学校、医院、银行、邮局、海关、工厂、仓库、给排水管、电力网线等设施纷纷兴建,许多老城区的商行纷纷转移至此,使得这里成为宁波近代商业、航运业、金融业甚至工业的诞生之地。

  原本封闭集中、周界分明的千年府城,逐步转变为空间开放、多区并存的近代城市;城市业态也由以传统的手工业、商业为主体,逐步转变为以近代航运业、金融业、工商业为支撑。

  这是古老宁波演进的终曲,也是现代港城嬗变的序章。

  20世纪70年代,随着镇海港区和北仑港区分别启动建设,宁波主港区开始从三江汇流处转移至甬江入海口,再转到深水海岸线,港口能级也借此再次实现历史性飞跃。

  今天的宁波,正在朝着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远大目标迈进。蓝色脉动的“硬核力量”,将再一次被彰显。

  人文渊薮

  天下“宁波帮”从这里起航

  三江汇外滩,潮起潮落百余年。1844年开埠的老外滩一直是“外国人看宁波,宁波人看世界”的重要窗口。

  和老外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还有著名的“宁波帮”,他们参与创造了风起云涌的中国近代经济史。

20世纪90年代 候船大厅和广场。(图片由江北区外滩街道提供)

  而自开埠到20世纪中叶以前的宁波老外滩,是近代宁波商帮的起航地、水运文明的见证者。严信厚、包玉刚、邵逸夫等工商业巨子,皆从此处肇始了更加辽远的征途。

  在中国传统十大商帮中,“后起之秀”宁波商帮为何强势崛起?宁波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白斌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宁波帮”利用宁波老外滩这一通商口岸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对内、对外的航运贸易优势,纷纷创办轮船公司。其中以朱葆三、李云书等创办的宁绍轮船公司和三北运输公司最为出名。

  “宁波帮”在三江口到下白沙一带修建码头,从事宁波至上海等地的运输,特别是从事对外经济活动,他们以上海、宁波为基地,经商足迹遍及长江流域和天津等商埠。

宁波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白斌接受记者采访。(唐严摄)

  “从老外滩扬帆,去上海,下南洋,闯世界,‘邑人足迹遍履全国、南洋、欧美各地,财富日增。’在与潮和海的搏斗中,宁波人锤炼了经商才干的同时,也培育了敢于闯荡、敢于冒险的精神,成为一个闻名中外的商帮群体。”站在甬江畔的沿江码头,白斌感慨地说。

  宁波老外滩现存的31处文物建筑中,多处与宁波商帮有关。这里汇聚了严信厚父子、朱葆三、谢恒昌、朱旭昌、李云书等一大批著名“宁波帮”人士的宅第。

严氏山庄。(图片由江北区外滩街道提供)

  位于扬善路步行街、中马路步行街和外马路江堤交接口,有一幢巴洛克风格与中式建筑交融的跨街大宅,它叫严氏山庄,这里原是“宁波帮”开山鼻祖严信厚的私宅。他在江北创办的中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成为宁波工业化的起点。

  与严氏山庄毗邻的一幢石库门风格的建筑是宁波籍的上海大亨——朱旭昌的宅邸,他任董事长的大华公司成功制造出第一只国产电表。朱旭昌与朱宅,把一段“宁波帮”闯荡商界、开放进取、融汇中西的历史静静沉淀。

朱旭昌宅。(图片由江北区外滩街道提供)

  从老外滩出发,“宁波帮”纵横四海,成了一代传奇;新时代的新甬商,坐拥“港通天下”优势,开拓进取,续写“宁波帮”勇闯海天的新传奇。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发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号召40周年,在这样的特别的历史时刻,溯源起点,展望未来,一种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而老外滩就像一个老者,欣慰地凝望着这一切——不管宁波人走得多远,他们不会忘记启航的“老外滩”。

  百年跌宕如一梦,东方风来满眼春。踏上新的征途,“宁波帮”和宁波港正在书写新的传奇。

编辑: 应波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