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院士来啦 | “我们迷上了搞科研”
2024-06-27 13:26: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宁网编前语

今年是邓小平号召动员“宁波帮”建设宁波4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宁波帮”重要指示20周年。

院士是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是引领创新发展的航标、创新资源的富矿,也是重要的“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

作为全国著名院士之乡,早在2008年,宁波就为谋求转型破局,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在全省率先推出院士工作站建设目标,借院士高端智力,提高企业科创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

目前,宁波已累计建成市级院士工作站、院士科技创新中心232家,柔性引进海内外院士200位、院士创新团队245个、高层次专家1478名。

院士来了,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宁波市科协、宁波日报报网端联合推出“院士来啦”专题报道,带你走进一家家院士工作站、院士科技创新中心,走近高端智力,一探究竟。

中国宁波网实习生 林昱辰 记者 成良田 通讯员 张燕

“一般来说,县级医院‘强临床弱科研’,但我们科室已立项省部级课题2项,开发了全国唯一的县级医院急诊急救大平台信息系统。”余姚市人民医院急救医学中心的科研实力让该中心学科带头人李子龙颇感欣慰。

改变,离不开一个人。

2017年9月,中国冲击伤、创伤弹道学、交通医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在余姚市人民医院建立院士工作站。

“王正国院士全国唯一的院士工作站就设在我们医院。”李子龙说。

王正国是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也是国际交通医学会主席。多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在严重创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科研经验,产出了大量开创性研究成果,为我国创伤救治领域的研发作出巨大贡献。

“得益于王正国院士工作站,科室的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团队科研成果加速涌现、医院社会效益越来越好。”李子龙说。

余姚市人民医院急救医学中心是浙江省急诊医学(浙东)区域专病中心、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拥有完善的医疗设施和专业团队,医务人员超过200人,是区域内救治实力最强的急诊科。

强强联手,带来的是科室医疗水平新提升,受益的是更多患者。

一次,31岁的黄某在骑车时被大卡车撞倒并碾压,随后被拖行十余米,事故导致严重的腹部、骨盆损伤及四肢损伤,并伴有严重失血性休克等症状。经过紧急评估,他的ISS(损伤严重度评分)高达51分(ISS≥16分即为严重创伤)。

急救中心迅速反应,立即实施了损伤控制性手术稳定伤情。在后续诊疗中,王正国院士团队指导了黄某的数次手术、呼吸机辅助治疗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74天的治疗后,黄某康复出院。

数据显示,该急救中心收治急诊病患人数逐年递增,去年,急诊共收治病患41万人次,抢救1.3万人次、抢救成功率97.77%;而严重创伤人数(ISS≥16分)患者死亡率为4.33%,远低于国内10%的平均值。

一“高”一“低”背后,院士工作站的指导和科室成员的努力,功不可没。

急诊,是时间与生命的赛跑。王正国院士工作站与医院“区域创伤急救保障体系建设”的合作项目,打通了信息“孤岛”,实现了区域内所有医疗单位信息的互联互通,为急救赢得了更多时间。

得益于“县域急诊急救信息化系统”这一合作成果,病人在乡镇医院的所有诊疗过程均可溯源,所有病人的病例均会自动形成诊疗时间轴,大大提高医生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还防止了漏诊、误诊等错误发生,实现了重症患者同质化、规范化、数据化管理,同时也为科研提供详尽的真实数据。

去年,余姚市人民医院被评为“中国县城急诊急救大平台示范单位”。急诊科主任陈国锋介绍,在医院探索与推动县级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上,院士工作站提供了重要支持。

目前,由余姚市人民医院主导制定的《中国县级医院急诊急救能力评价体系》已经发表,相关的评价网站也已开通,全国的县级医院都能通过这一体系进行自我评价,如同描绘了一张县域急诊能力的直观图,从宏观上为制定政策、精准帮服提供了数据。

不仅如此,在院士工作团队指导下,余姚市人民医院还与“创伤与化学中毒全国重点实验室”进行深度合作,成立“中国创伤生物样本库余姚子库”,目前共有创伤病例269个,形成4950个标本,并立项相关省部级课题1项,充分发挥了医院“具有大量临床领域病例资料”的特点。

“院士工作站的设立对我们团队另一大影响,应该是大家都‘迷’上了‘搞科研’。”李子龙介绍。

目前,该科室正在积极申报各类奖项及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县区域急诊医学一体化模式的建立及其示范应用”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心脏骤停复苏救治技术的系统研究及临床应用推广”获得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过段时间,我们又要出去给外省医院做培训了。”李子龙说,院士工作站让急救中心的发展乘上了“快车”,这是激励、更是动力,“县级医院,大有可为。”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院士来啦 | “我们迷上了搞科研”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06-27 13:26:00

宁网编前语

今年是邓小平号召动员“宁波帮”建设宁波4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宁波帮”重要指示20周年。

院士是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是引领创新发展的航标、创新资源的富矿,也是重要的“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

作为全国著名院士之乡,早在2008年,宁波就为谋求转型破局,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在全省率先推出院士工作站建设目标,借院士高端智力,提高企业科创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

目前,宁波已累计建成市级院士工作站、院士科技创新中心232家,柔性引进海内外院士200位、院士创新团队245个、高层次专家1478名。

院士来了,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宁波市科协、宁波日报报网端联合推出“院士来啦”专题报道,带你走进一家家院士工作站、院士科技创新中心,走近高端智力,一探究竟。

中国宁波网实习生 林昱辰 记者 成良田 通讯员 张燕

“一般来说,县级医院‘强临床弱科研’,但我们科室已立项省部级课题2项,开发了全国唯一的县级医院急诊急救大平台信息系统。”余姚市人民医院急救医学中心的科研实力让该中心学科带头人李子龙颇感欣慰。

改变,离不开一个人。

2017年9月,中国冲击伤、创伤弹道学、交通医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在余姚市人民医院建立院士工作站。

“王正国院士全国唯一的院士工作站就设在我们医院。”李子龙说。

王正国是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也是国际交通医学会主席。多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在严重创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科研经验,产出了大量开创性研究成果,为我国创伤救治领域的研发作出巨大贡献。

“得益于王正国院士工作站,科室的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团队科研成果加速涌现、医院社会效益越来越好。”李子龙说。

余姚市人民医院急救医学中心是浙江省急诊医学(浙东)区域专病中心、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拥有完善的医疗设施和专业团队,医务人员超过200人,是区域内救治实力最强的急诊科。

强强联手,带来的是科室医疗水平新提升,受益的是更多患者。

一次,31岁的黄某在骑车时被大卡车撞倒并碾压,随后被拖行十余米,事故导致严重的腹部、骨盆损伤及四肢损伤,并伴有严重失血性休克等症状。经过紧急评估,他的ISS(损伤严重度评分)高达51分(ISS≥16分即为严重创伤)。

急救中心迅速反应,立即实施了损伤控制性手术稳定伤情。在后续诊疗中,王正国院士团队指导了黄某的数次手术、呼吸机辅助治疗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74天的治疗后,黄某康复出院。

数据显示,该急救中心收治急诊病患人数逐年递增,去年,急诊共收治病患41万人次,抢救1.3万人次、抢救成功率97.77%;而严重创伤人数(ISS≥16分)患者死亡率为4.33%,远低于国内10%的平均值。

一“高”一“低”背后,院士工作站的指导和科室成员的努力,功不可没。

急诊,是时间与生命的赛跑。王正国院士工作站与医院“区域创伤急救保障体系建设”的合作项目,打通了信息“孤岛”,实现了区域内所有医疗单位信息的互联互通,为急救赢得了更多时间。

得益于“县域急诊急救信息化系统”这一合作成果,病人在乡镇医院的所有诊疗过程均可溯源,所有病人的病例均会自动形成诊疗时间轴,大大提高医生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还防止了漏诊、误诊等错误发生,实现了重症患者同质化、规范化、数据化管理,同时也为科研提供详尽的真实数据。

去年,余姚市人民医院被评为“中国县城急诊急救大平台示范单位”。急诊科主任陈国锋介绍,在医院探索与推动县级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上,院士工作站提供了重要支持。

目前,由余姚市人民医院主导制定的《中国县级医院急诊急救能力评价体系》已经发表,相关的评价网站也已开通,全国的县级医院都能通过这一体系进行自我评价,如同描绘了一张县域急诊能力的直观图,从宏观上为制定政策、精准帮服提供了数据。

不仅如此,在院士工作团队指导下,余姚市人民医院还与“创伤与化学中毒全国重点实验室”进行深度合作,成立“中国创伤生物样本库余姚子库”,目前共有创伤病例269个,形成4950个标本,并立项相关省部级课题1项,充分发挥了医院“具有大量临床领域病例资料”的特点。

“院士工作站的设立对我们团队另一大影响,应该是大家都‘迷’上了‘搞科研’。”李子龙介绍。

目前,该科室正在积极申报各类奖项及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县区域急诊医学一体化模式的建立及其示范应用”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心脏骤停复苏救治技术的系统研究及临床应用推广”获得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过段时间,我们又要出去给外省医院做培训了。”李子龙说,院士工作站让急救中心的发展乘上了“快车”,这是激励、更是动力,“县级医院,大有可为。”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