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内复制的郑和宝船。(史米可 摄)
翻开江苏地图,一幅绿意盎然而丰饶富足的画卷徐徐展开。
“苏湖熟,天下足”。
古时,这里的“六国码头”见证了商贾云集的繁华盛景;郑和船队七度启航于此,搭建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如今,“长江集装箱第一大港”,已成为连接世界的重要物流枢纽;海岸线上,风电机组优雅转动,绿色动能澎湃,更象征着江苏对绿色未来的孜孜以求。
6月12日至16日,在太仓、南京、盐城,呈现在宁波日报“蓝色脉动——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全媒体采访小组眼前的,是江风与海风交融之下,一片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土地。
盐城条子泥湿地。(梅子满 摄)
“六国码头”出江入海
远眺刘家港,浏河汤汤,向着30余公里外的大海奔涌。
从太仓始发的元代古船,静静停伫在太仓博物馆里,在它身上,你可以遥想“六国码头”的繁华、郑和船队下西洋的雄姿。
伫立在太仓武港码头,望着眼前繁忙的港口景象,记者仿佛看见了“天下第一码头”更加辉煌的明天。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地处江尾海头的太仓港,与宁波舟山港、上海港两大世界级港口频繁互动——
宁波舟山港集团,在太仓港有4家所属单位,每周有8班“甬太快航”自太仓港启航,直达200海里之外的宁波舟山港;
领先全国的沪太通关一体化,更使得“货物进了太仓港区,等同于进入上海港”。
据最新统计,太仓港跃居全球集装箱港口第20名。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803.9万标箱,连续14年领跑长江沿岸港口。
“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为龙头,统筹沿江沿海,推动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交通运输部近日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预示着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的“提速”。
“深化拓展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沿江沿海港口的合作,打造‘大进大出’‘快进快出’‘优进优出’的物流集散地。”太仓市委书记、太仓港口党工委书记汪香元,渴望穿越600余年历史烟云,再次扬帆远航。
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梅子满 摄)
“宝船”依旧下西洋
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谱写了世界航海史上一部伟大的交响史诗。
船队中的宝船,多数出自位于如今南京龙江路上的宝船厂。其作为明代造船业的翘楚,无疑是当时的“单项冠军”。
而今,宝船厂遗址无声讲述着那个伟大的壮举,而南京的造船技艺接续着往昔的辉煌,历经岁月洗礼传承至今。
专注于滚装船细分品类的招商局金陵船舶(江苏)有限公司(金陵船厂),其核心产品滚装船,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名录。
不久前,全球最大滚装船运营商华伦威尔森,在金陵船厂下单了16艘滚装船,订单总金额约20亿美元。
巨额订单背后,是金陵船厂近200项专利保障和国际国内20余项行业大奖的口碑加持。
克拉克森数据显示,金陵船厂汽车运输船手持订单已达30艘,排名全球第一。
长江边的码头上,排列的是海港不可或缺的标志性设备——门座式起重机,这里是江苏省港口集团南京港机重工公司的码头。
这些巨型设备,是这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的“拳头产品”,远销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的16个国家与地区。
“国内沿海沿江区域,几乎每个港口码头都有我们的设备,在港口门座式起重机这一细分领域,我们排名全球第一。”南京港机重工公司总经理张传平信心满满。
金陵城远离海洋,却诞生出一批海洋领域的“世界第一”。他们犹如“扫地僧”一般,深藏不露却实力顶尖,南京也因此在海洋发展浪潮中熠熠生辉。
盐城中节能“风光渔”立体互补产业基地。(龚一鸣 摄)
海盐鹤魂“湿”意浓
“江淮盐,天下咸”。盐城,曾经以“盐”名扬四海。国内首个以海盐为主题的中国海盐博物馆,收纳了盐城人对海盐文化的记忆和自豪。
独特的海洋资源,孕育出盐城的生态多样性。如今,曾经晒盐的滩涂,成了充满“湿”意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南来北往的鸟类在此栖息、流连。
“盐城老百姓将麋鹿、丹顶鹤、勺嘴鹬称为‘吉祥三宝’,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中节能“风光渔”立体互补产业基地,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立体互补模式。
这里的“风光”,不仅吸引游客,更吸引了大批央企落户。
站在“全球海上风电装机规模10%”的起点上,盐城正倾力打造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建设海上风电母港、示范项目及多元化能源集成的“能源岛”,推动绿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江淮之地,不见波澜壮阔,却深谙“见海‘不靠海’、不见海‘吃海’”之道。
郑和下西洋的开放视野,在江苏10.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深扎根,这一片面积不断增加的冲积平原,绿意“湿”情,活力迸发,在创新和进取的交融中,谱写新时代蓝海交响华章。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朱安伟 吴育新 梅子满 龚一鸣 史米可
新闻多一点
一个世界级港口群的喷薄欲出
“双休日回宁波,工作日在太仓,这样的生活,我已持续两年。”
陈利钿,地道宁波人,在宁波工作16年后,被宁波舟山港集团派到太仓武港码头,目前担任太仓武港码头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在宁波舟山港集团,像陈利钿这样过着“双城记”生活的员工还有不少——这些变化背后,是宁波舟山港海港功能向内陆港拓展的生动缩影,也是江苏省各大港口由江港向海港转身的背影,更是“长三角”港口串珠成链、串链成群、链群协同,构建世界级港口群的关键一跃。
仅仅在太仓港,宁波舟山港就有4家所属单位:太仓万方国际码头、太仓武港码头、太仓国际集装箱码头、苏州现代货箱码头。
4月25日,太仓武港码头迎来历史性时刻——长江上迄今载重吨位最大的船舶、新加坡籍超大型船舶“第六摩卡”轮,停靠在太仓武港码头20万吨级卸船泊位上。
不久前,宁波舟山港全资子公司南京明州码头有限公司与江苏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附属二级子公司南京港龙潭天辰码头有限公司进行股权重组,世界第一大港与内河航运第一大港的“联姻”,使得江海联运成为可能。
记者在南京港龙潭港区看到,5.46公里的铁路专用线,打通了铁路进港的“最后一公里”,该项目已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的南京港多式联运示范项目。
“目前,南京港已实现全方位联运,通过中欧班列,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在南京港交会。”南京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而来自江苏省港口集团南京港机重工公司的门座式起重机,也早已服务于宁波舟山港。“宁波舟山港也是我们的客户,多年来累计订单超过30台。”该公司总经理张传平坦言,“服务大港,能提高我们的设计与制作水平。”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引领下,苏浙港口携手共进,海港内拓,江港外延,共同见证一个世界级港口群喷薄而出的时刻。
向“绿”而行千里同“风光”
巨大的风机,随风转动;几百块太阳能电板向远方延展,蔚为壮观;电板下方的清澈水域中,鱼儿往来翕忽……夏日阳光下,盐城东台市的中节能“风光渔”立体互补产业基地能量满满。
这样的盐城,与500公里外的宁波一样向海而生、向“绿”而行,千里同“风光”。
2011年,“风光渔”综合利用模式,这种滩涂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方式,从盐城出发走向全国。
“除了风电项目,仅太阳能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就达到78.8兆瓦,平均每年上网电量1.2亿千瓦时,可满足8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今年是苏亚东在中节能东台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工作的第14个年头,得知记者来自浙江宁波,苏亚东脱口而出:“后来国内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就在宁波慈溪。”
苏亚东所说的,是慈溪周巷水库长河水库光伏发电项目,年均发电量约2.2亿千瓦时。
当时的全国第一,早已被后来者超越。
2021年,象山长大涂滩涂光伏项目并网发电,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海岸滩涂渔光互补光伏项目。
像这样大规模的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站,如今已广泛分布于宁波沿海的慈溪、镇海、宁海等地。
去年,宁波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发电总量超8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四成,光伏、风电装机总量规模居浙江省首位。
千里之外的盐城,早已凭借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占江苏省46.2%、全国15%、全球8%的成绩单,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风电第一城”。
就在记者在盐城采访期间,全球最大风电试验平台在盐城上海电气风电滨海基地投运,首台机组同时下线;国内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发电量突破50亿千瓦时。
千里同“风光”,各自天一色。宁波与盐城,相隔千里之遥,却不约而同踏上向绿色海洋前行的征途,共同追求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长。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