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沈莉萍
“看到三位‘昆虫少年’如此热爱自然,为探索自然、保护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看到宁波在科学教育方面的精神传承。”7月16日,“昆虫少年·今天我发布”探索自然专场发布会在周尧昆虫博物馆举行,“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之子——童时中,特地发来VCR点赞宁波“昆虫少年”。
从蹲在路边观察一只螳螂、一只蜗牛、一只蚂蚁开始,三位“昆虫少年”施则行、李於言和褚南钦推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他们的身上,散发着热情、好奇、勇于探索未知的科学光芒。
童第周之子童时中发来VCR点赞。记者徐能摄
童时中还以“水滴石穿”的家训勉励三位“昆虫少年”:“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探索奇妙的有趣世界。”
本次发布会由宁波市新闻办主办,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都市报系承办。
“昆虫少年”李於言。记者徐能摄
“寻找昆虫的过程中,经常会忍受曝晒与高温,直面骤至的暴雨,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为了理想,不怕辛苦!”年仅11岁,看上去文文弱弱的李於言用这句话回答主持人的提问。
这个拥有近40万粉丝的昆虫科普视频博主,带着他的“好朋友”中华大扁锹上台,分享了它在四个不同阶段的样貌特征、生活习性。在李於言生动的讲述中,这个身披铠甲、黝黑发亮的家伙变得可爱、有趣起来。
改变大家对昆虫的刻板印象,激发大家探索自然世界的兴趣,是李於言的理想。为此,他不仅经常开展野外观察,还通过开通视频账号“寓言同学”,分享昆虫科普。
“昆虫少年”施则行。记者徐能摄
这也是施则行的理想。13岁的他已是儿童科普小说《虫虫圆梦记》作者。施则行提到,《虫虫圆梦记》的诞生源自一次“打赌”:台湾儿童作家邹敦怜到学校演讲时和大家约定,每天坚持写一点东西,超过100天,就可以得到她刚出版的新书。
为此,施则行每天放学完成作业后,会先观察昆虫,然后开始创作,累了就去喂一会儿小动物,等灵感来了,又跑回去写……一开始,他也不确定自己能否坚持下来。结果,奇迹真的发生了,他在100天里完成《虫虫圆梦记》的创作并出版发行。
“昆虫少年”褚南钦。记者徐能摄
这次已经是褚南钦最近几天里第三次到访周尧昆虫博物馆。除了这次担任发布人,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博物馆的“小小饲养员”,同时他还承担着博物馆的一部分讲解工作。
10岁的褚南钦,被朋友们昵称为“行走的昆虫百科全书”。他十分乐意分享自己学到的昆虫知识,“我有一个朋友,他原来看到虫子会第一时间踩死它们,但在我的影响下,他渐渐成了一个喜爱并且爱护昆虫的人……”这份自豪,是让小小少年走下去的驱动力。
在参加完这次发布会后,施则行就要背上行囊前往婆罗洲,走进广袤的热带雨林,继续用镜头去记录新的“昆虫朋友们”。
他早已不满足在家里建“昆虫生活馆”,从去离家最近的山林和爸爸一起夜探,到和中科院的专家去神农架科考,到跟着自然教育从业者朱卓青深入云南西双版纳……最近两年,他丈量世界的脚步迈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远。尤其是在结识资深媒体人、自然摄影师、博物作家张海华后,施则行的探索方向也从原先相对单一的昆虫,向爬行类、鸟类等动物拓展,从“昆虫少年”升级为“博物少年”。
受邀出席发布会的张海华倍感惊喜:“我的探索是从30岁以后才开始的,而这三位‘昆虫少年’不过才10岁出头,就已经对昆虫如此痴迷,而且还得到家庭的大力支持,拥有更大的舞台,是真正的后生可畏!”
同样,最近这两年,褚南钦也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制作昆虫标本。在他看来,这是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也让自己有更多机会去欣赏昆虫的美。
三位“昆虫少年”,被科学精神的火种点燃,不断向前探索,在昆虫研究领域乃至更广阔的自然科学天地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足迹。
除了童时中,远在马来西亚婆罗洲热带雨林考察的著名昆虫学者、科普作家张巍巍也录制视频勉励三位“昆虫少年”,希望他们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把昆虫作为“一辈子的爱好”,同时,他也希望更多青少年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宁波开展了许多让我深受感动的科学教育行动,必然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在孩子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发布人之一、浙江省科学特级教师吴利文说,“也终将培育更多像周尧、童第周先生这样有着‘有趣的灵魂’的杰出科学家。”
她经常会遇到一些家长,担心孩子的兴趣爱好会影响学习。“其实,在闲暇时间专注于兴趣,在学习时间专注于学习,在兴趣和学习之间取得平衡,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这是更值得思考和摸索的新型教育之路。”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