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鸿安
【开栏语】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被定格成永恒,照亮着前行的道路。
今年9月10日是第40个教师节,我们推出《致敬!40年!》教师节系列报道,一起回眸过去40年的精彩瞬间。
在宁波教育博物馆里,静静地“躺”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中的人是谁?他们来自宁波哪所学校?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近日,记者走访了照片中的当事人,聆听那个年代的故事,感受他们那份历久弥新的教育梦想。
首届教师节余姚中学全体教职工合影。学校供图
“得知这个消息,很令人振奋”
这张照片是余姚中学首届教师节全体教职员工的全家福,摄于1985年9月10日,拍摄地点位于余姚市舜水北路3号,即当时余姚中学老校址的教学楼前大操场。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多个日期曾作为教师节。直至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才真正确定了1985年9月10日为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设立教师节的目的是开展表彰教师功绩,激励教师的光荣责任感,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以鼓励教师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活动。
“得知这个(首个教师节)消息的时候,感觉很令人振奋。”当时余姚中学的校长兼书记叶鸿安今年已80岁,他回忆说,为了留下纪念,他把全体教职工集中起来,大概130人左右,拍了这张照片。“我当时因为需要统筹,所以站在第五排的最右边。”
“当天下午还召开了离退休教职工茶话会。”虽然时隔多年,老人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不少细节。
“照片中的成员包含3部分,一是在职在册在编教职员工,二是离退休教职员工,三是编制在校办厂,但借调到校部的教职员工。”细心的他还把每个人的姓名,按照位置密密麻麻地写在纸上,方便辨认。
叶鸿安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校园、学生,“我的人生较为简单,一直围绕着校园转,可用‘一走二门三校’来概述。”
叶鸿安说,他走了一辈子的路,不会骑自行车、电动车;一生都在校门和家门之间来回。
求学时就读的三所学校,分别是宁波市慈城镇第一小学、宁波市慈湖中学、南京大学,毕业后供职于三所学校:余姚县梁弄中学(现为余姚八中)、浙江省余姚中学、宁波市效实中学。
“今年是第40个教师节,我也过了40个节日。”叶鸿安笑着说,虽然他退休很久了,但是学校和学生并没有忘记他,每年教师节都会有人上门看望,让他觉得这辈子“值了”。
“教师节之后班主任有了津贴,每月6元”
今年64岁的吕玮真老师,也是老照片中的当事人,已经退休的他目前仍在学校发挥余热。
2025年是余姚中学90周年校庆,吕玮真目前正在协助负责国内外的校友联络、建设相关校友会平台、准备相关校史纪念册的编印等工作。
吕玮真1983年从浙江师范学院(现改名为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余姚中学,1985年是他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作为当时比较年轻的老师,又因为个子较高,他站在最后一排左七的位置。
“我印象最深的是,1985年教师节后有了班主任津贴,每月6元,那时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吕玮真告诉记者,“当时本科生毕业后第一年的工资是每月54.5元。”
吕玮真说,教师节的确立,让整个社会对教师这一群体有了更多的尊敬和重视,“我记不清楚具体哪一年的教师节,来看我的不同届的学生有二三十拨人。”
如今,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相较于这些,吕玮真更看重老师个性化对学生的影响。
“我刚入职的那个年代,对老师有着严肃的刻板印象,形象比较固定、单一。”吕玮真说,事实上,老师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特征对学生的品格以及三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现在老师的形象比较具象化,更多面,更立体。”
吕玮真
如今的仪式感越来越强
“1985年刚好是学校50周年校庆,又碰上教师节,才有这么一张珍贵的照片,缘分真是妙不可言。”余姚中学党委书记赵红庆说,这张照片不仅是第一届教师节的历史见证,也是尊师重教的见证。
1985年第一张大合影之后,学校也有了每隔10年拍大合照的传统。
赵红庆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余姚中学不断丰富教师节的内涵与外延,仪式感也越来越强。
学校重视建立“多元评价荣誉体系”,针对不同教龄的教师设立“新锐教师奖”“实获园丁奖”“孺子牛奖”,并在教师节集体颁发,尊师重教,激励教师成长。
从去年开始,学校为工作满30周年的教师定制“余姚中学教龄30周年教师纪念奖牌”,今年共有6人拿到了奖牌。
记者 万建刚
通讯员 陈雨晴 文/摄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