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教师自掏腰包13万 为孩子们办起“21世纪车间”
2024-09-02 16:20: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中国宁波网记者 林伟 通讯员 逯林威

  在海曙区月湖街道梅园社区里,藏着一个小小的“车间”,里面没有机器的轰鸣声,传出来的都是孩子们的欢笑声。

  原来,来这里“上班”的不是工人,而是中小学生。

  这个“车间”名为“21世纪”,是由“车间主任”陈少华一手打造的公益科普实践基地。

  2020年1月,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的信息科技高级教师陈少华,有感于“现在的孩子很聪明,一点就通,但是动手能力普遍偏弱”的现状,萌生了建立一个科普基地的想法。

  “我要通过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方式,更好地去激发孩子们的探知欲,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陈少华说。

  今年开学前,陈少华又一次在“21世纪车间”里,向到场的25名孩子上了一堂名为“神奇的红外线”的科普课,同时还让孩子们动手制作了红外线人体感应语音播报器。

  当孩子们从播报器边经过,听到里面传来自己录制的声音时,个个笑开了花。

  前世今生

  自掏腰包13万元建起“车间”

  “21世纪车间”不大,不到100平方米,里面放了两排桌子,大概能容纳30余名孩子。在两边的墙上,挂满了组织流程、规章制度,以及各类工具。

  上课的时候,互动非常频繁。陈少华鼓励孩子们回答问题,甚至提出问题。而对举手表示“老师我不会”的孩子,他也不是马上就帮助解决,而是耐心地把关键的知识点讲解一遍。

  “在我这里,不只是单纯地学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动手能力。”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陈少华要在背后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以红外线人体感应语音播报器为例,陈少华要购买各种零配件,有些零配件还要重新加工,或者加固、打胶,然后再设计好图纸,用激光切割好制作外部框架的木材,制作课间道具。

  “一般来说,我要花半个月的时间来准备一节课。”

  来这里上课的孩子们是免费的,材料费由陈少华出。当天的这节课,每个播报器的零配件费用大概40元,25个孩子就需要1000元。

  “除了在‘车间’创建初期我投入了13万元外,后续经费都是靠社会各界的赞助和补贴。”

  作为镇明路中心小学的信息科技高级教师,陈少华开发了一套课程,出版了五本教材,为孩子们科普以物理为主的各类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这套课程还被评为“浙江义务教育精品课程”。

  “我是海曙区政协委员,大家在一起讨论怎样来推广这个好课程和教学方法,有一名在月湖街道工作的政协委员就推荐在这里搞一个基地。”

  这个地方原来非常简陋,有些地方木板烂了,甚至还漏水。月湖街道花费5万元把房子整修了一下,陈少华随后自掏腰包13万元购买了家具,以及3D打印机、机器人教学套件、儿童木工机床等教学器材。

  他说,取“21世纪车间”这个名字,包含着“21世纪培养工匠精神的车间”之意。“让孩子们动手动脑参与制作,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

  从2020年1月以来,这个小“车间”圈粉无数,成为当地孩子课外最记挂的去处。镇海、北仑等地的家长也都抢着报名。

  “课程一般一月一节,暑假期间则一月两节。报名采用接龙的形式,几乎可以用秒光来形容。”4年多来,陈少华和伙伴们已累计开展50多次活动,3500多名孩子因此受益。

  收获希望

  有孩子发明的作品获实用新型专利

  作为一名老师,51岁的陈少华在学校每天还要上三四节课。这些年来,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始终坚持每季有活动、每月有课程,几乎把个人所有的业余时间全部都奉献给了公益科普事业。

  “虽然辛苦,但我觉得很值。”

  2022年,“21世纪车间”升级成为“童心梦课堂”海曙区政协委员工作室,2023年又升级为宁波市政协委员工作室,他作为工作室的牵头人,主动走进学校、社区、乡村开设公益课,不断拓展形式多样的科普阵地,并且还团结引领更多教育界委员和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汇聚起了“一起做公益科普”的强大力量。

  目前,“童心梦课堂”委员工作室在海曙区内已经形成了“1+N+1”的阵地模式,即以月湖梅园社区为主阵地,分别在白云街道和西门街道建立分室,在章水镇、鄞江镇和洞桥镇等乡镇街道设立流动课堂,在线上设立“启梦科普直播间”。

  同时,在海曙区外,陈少华也经常受邀到社区、学校开展科普服务。

  有多位经常参加“车间”课程的学员在各类大赛中获得奖项。今年,有2位小学员在陈少华的精心指导下,发明了“自动收作业机器人”,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权。

  “这也进一步坚定了我将公益科普做到底的信心、决心。”陈少华说。

  更让陈少华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21世纪车间”的公益团队,不少爱心人士还给车间捐款,来减轻陈少华的经济压力。

  陈少华有一个朋友,每次上课的时候总是默默来做志愿者,帮助维持课堂秩序,并现场解决孩子们的一些小问题。等“车间”走上正轨后,他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家长们也会捐钱捐物,有的还捐了3年的宽带费用。

  “有孩子因为没抢到上课的名额哭了。后来他知道是因为材料不足,就让家长把自己的压岁钱捐了出来,让我们能多准备一点材料。”

  对于未来,陈少华更是踌躇满志。“下半年,我们还打算开设更多包括无人机、智能驾驶、物联网等在内的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此外,他还有一个成立“宁波市青少年科学院”的设想,“让有志于发明创造的孩子们有一个实现梦想的地方。”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教师自掏腰包13万 为孩子们办起“21世纪车间”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09-02 16:20:00

  中国宁波网记者 林伟 通讯员 逯林威

  在海曙区月湖街道梅园社区里,藏着一个小小的“车间”,里面没有机器的轰鸣声,传出来的都是孩子们的欢笑声。

  原来,来这里“上班”的不是工人,而是中小学生。

  这个“车间”名为“21世纪”,是由“车间主任”陈少华一手打造的公益科普实践基地。

  2020年1月,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的信息科技高级教师陈少华,有感于“现在的孩子很聪明,一点就通,但是动手能力普遍偏弱”的现状,萌生了建立一个科普基地的想法。

  “我要通过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方式,更好地去激发孩子们的探知欲,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陈少华说。

  今年开学前,陈少华又一次在“21世纪车间”里,向到场的25名孩子上了一堂名为“神奇的红外线”的科普课,同时还让孩子们动手制作了红外线人体感应语音播报器。

  当孩子们从播报器边经过,听到里面传来自己录制的声音时,个个笑开了花。

  前世今生

  自掏腰包13万元建起“车间”

  “21世纪车间”不大,不到100平方米,里面放了两排桌子,大概能容纳30余名孩子。在两边的墙上,挂满了组织流程、规章制度,以及各类工具。

  上课的时候,互动非常频繁。陈少华鼓励孩子们回答问题,甚至提出问题。而对举手表示“老师我不会”的孩子,他也不是马上就帮助解决,而是耐心地把关键的知识点讲解一遍。

  “在我这里,不只是单纯地学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动手能力。”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陈少华要在背后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以红外线人体感应语音播报器为例,陈少华要购买各种零配件,有些零配件还要重新加工,或者加固、打胶,然后再设计好图纸,用激光切割好制作外部框架的木材,制作课间道具。

  “一般来说,我要花半个月的时间来准备一节课。”

  来这里上课的孩子们是免费的,材料费由陈少华出。当天的这节课,每个播报器的零配件费用大概40元,25个孩子就需要1000元。

  “除了在‘车间’创建初期我投入了13万元外,后续经费都是靠社会各界的赞助和补贴。”

  作为镇明路中心小学的信息科技高级教师,陈少华开发了一套课程,出版了五本教材,为孩子们科普以物理为主的各类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这套课程还被评为“浙江义务教育精品课程”。

  “我是海曙区政协委员,大家在一起讨论怎样来推广这个好课程和教学方法,有一名在月湖街道工作的政协委员就推荐在这里搞一个基地。”

  这个地方原来非常简陋,有些地方木板烂了,甚至还漏水。月湖街道花费5万元把房子整修了一下,陈少华随后自掏腰包13万元购买了家具,以及3D打印机、机器人教学套件、儿童木工机床等教学器材。

  他说,取“21世纪车间”这个名字,包含着“21世纪培养工匠精神的车间”之意。“让孩子们动手动脑参与制作,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

  从2020年1月以来,这个小“车间”圈粉无数,成为当地孩子课外最记挂的去处。镇海、北仑等地的家长也都抢着报名。

  “课程一般一月一节,暑假期间则一月两节。报名采用接龙的形式,几乎可以用秒光来形容。”4年多来,陈少华和伙伴们已累计开展50多次活动,3500多名孩子因此受益。

  收获希望

  有孩子发明的作品获实用新型专利

  作为一名老师,51岁的陈少华在学校每天还要上三四节课。这些年来,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始终坚持每季有活动、每月有课程,几乎把个人所有的业余时间全部都奉献给了公益科普事业。

  “虽然辛苦,但我觉得很值。”

  2022年,“21世纪车间”升级成为“童心梦课堂”海曙区政协委员工作室,2023年又升级为宁波市政协委员工作室,他作为工作室的牵头人,主动走进学校、社区、乡村开设公益课,不断拓展形式多样的科普阵地,并且还团结引领更多教育界委员和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汇聚起了“一起做公益科普”的强大力量。

  目前,“童心梦课堂”委员工作室在海曙区内已经形成了“1+N+1”的阵地模式,即以月湖梅园社区为主阵地,分别在白云街道和西门街道建立分室,在章水镇、鄞江镇和洞桥镇等乡镇街道设立流动课堂,在线上设立“启梦科普直播间”。

  同时,在海曙区外,陈少华也经常受邀到社区、学校开展科普服务。

  有多位经常参加“车间”课程的学员在各类大赛中获得奖项。今年,有2位小学员在陈少华的精心指导下,发明了“自动收作业机器人”,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权。

  “这也进一步坚定了我将公益科普做到底的信心、决心。”陈少华说。

  更让陈少华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21世纪车间”的公益团队,不少爱心人士还给车间捐款,来减轻陈少华的经济压力。

  陈少华有一个朋友,每次上课的时候总是默默来做志愿者,帮助维持课堂秩序,并现场解决孩子们的一些小问题。等“车间”走上正轨后,他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家长们也会捐钱捐物,有的还捐了3年的宽带费用。

  “有孩子因为没抢到上课的名额哭了。后来他知道是因为材料不足,就让家长把自己的压岁钱捐了出来,让我们能多准备一点材料。”

  对于未来,陈少华更是踌躇满志。“下半年,我们还打算开设更多包括无人机、智能驾驶、物联网等在内的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此外,他还有一个成立“宁波市青少年科学院”的设想,“让有志于发明创造的孩子们有一个实现梦想的地方。”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