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河姆渡文化研究有新进展
2024-12-15 20:39: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文化进万家

中国宁波网记者 顾嘉懿

近日,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亚洲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A&HCI收录)在线发表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与四川大学、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成果《5500年前中国东部居住于干栏式建筑的先民及他们的墓地:杭州湾南岸顾家庄遗址的发掘》(Residents of stilted houses and their burials in eastern China, 5500 BP: Excavation of the Gujiazhuang site on the southern shore of Hangzhou Bay)。

文章对宁波奉化顾家庄遗址出土河姆渡文化晚期遗存进行了简介和研究,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丁风雅和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杜战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研究员马永超为论文通讯作者,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岳超龙、杨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树芝、赵一凡为共同作者。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宁绍平原北部的姚江谷地先后发现了大量早期稻作农业定居点和相关遗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早期稻作农业定居点建设过程、建筑材料选择和空间利用模式的研究不足。

近年,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通过主动性考古调查和勘探,在奉化江流域新发现几十处史前定居点,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呈现分散化、小型化特征,扩展了人们对河姆渡文化定居点特征的认识。论文重点研究的顾家庄遗址即为其中一处。

顾家庄遗址发现了河姆渡文化晚期土台、建造在土台之上的干栏式建筑、周边墓地等,是2022年浙江省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结合其他相关发现及科技考古成果,该研究认为,人们选择遗址西北部地势稍高的区域进行居住,在土质较软的海相沉积层上铺设黄土以加固日常活动表面;土台向西延伸,可能是与外界沟通的通道。

在土台基础上,先民采用朴属、南酸枣属、化香树属等坚硬耐用的树种作为木柱,利用朴属、樟属、安息香属等木材加工木板建造干栏式建筑。姚江谷地田螺山遗址在建筑板材选材上,偏爱樟属,占比超过一半,而顾家庄遗址却是朴属占比较高,说明两处聚落选材在主观上存在一定差异。

顾家庄遗址发现的干栏式建筑。

木材种属。

12座形制、随葬品数量差异不大的墓葬分布在建筑周围。保存最好的墓葬M12位于墓地北部,棺具由两个樟属木材制成U形木板(盖板和底板),仰卧埋葬,脚端随葬陶釜、豆等。包含有大量陶片的生活垃圾堆积在干栏式建筑和土台周边。

顾家庄遗址发现的墓葬。

综合来看,该研究认为,顾家庄遗址在距今5500年~5100年,是一个总人口大约10-15人的小型定居点,可能对应一个史前家庭规模。

遗址显示出将生活和埋葬空间整合在一起的空间布局特征,对研究宁绍平原南部,以家庭为单位的人群,如何适应中国东部新石器时代晚期沿海低洼环境有重要意义。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河姆渡文化研究有新进展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12-15 20:39:00

中国宁波网记者 顾嘉懿

近日,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亚洲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A&HCI收录)在线发表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与四川大学、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成果《5500年前中国东部居住于干栏式建筑的先民及他们的墓地:杭州湾南岸顾家庄遗址的发掘》(Residents of stilted houses and their burials in eastern China, 5500 BP: Excavation of the Gujiazhuang site on the southern shore of Hangzhou Bay)。

文章对宁波奉化顾家庄遗址出土河姆渡文化晚期遗存进行了简介和研究,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丁风雅和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杜战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研究员马永超为论文通讯作者,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岳超龙、杨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树芝、赵一凡为共同作者。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宁绍平原北部的姚江谷地先后发现了大量早期稻作农业定居点和相关遗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早期稻作农业定居点建设过程、建筑材料选择和空间利用模式的研究不足。

近年,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通过主动性考古调查和勘探,在奉化江流域新发现几十处史前定居点,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呈现分散化、小型化特征,扩展了人们对河姆渡文化定居点特征的认识。论文重点研究的顾家庄遗址即为其中一处。

顾家庄遗址发现了河姆渡文化晚期土台、建造在土台之上的干栏式建筑、周边墓地等,是2022年浙江省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结合其他相关发现及科技考古成果,该研究认为,人们选择遗址西北部地势稍高的区域进行居住,在土质较软的海相沉积层上铺设黄土以加固日常活动表面;土台向西延伸,可能是与外界沟通的通道。

在土台基础上,先民采用朴属、南酸枣属、化香树属等坚硬耐用的树种作为木柱,利用朴属、樟属、安息香属等木材加工木板建造干栏式建筑。姚江谷地田螺山遗址在建筑板材选材上,偏爱樟属,占比超过一半,而顾家庄遗址却是朴属占比较高,说明两处聚落选材在主观上存在一定差异。

顾家庄遗址发现的干栏式建筑。

木材种属。

12座形制、随葬品数量差异不大的墓葬分布在建筑周围。保存最好的墓葬M12位于墓地北部,棺具由两个樟属木材制成U形木板(盖板和底板),仰卧埋葬,脚端随葬陶釜、豆等。包含有大量陶片的生活垃圾堆积在干栏式建筑和土台周边。

顾家庄遗址发现的墓葬。

综合来看,该研究认为,顾家庄遗址在距今5500年~5100年,是一个总人口大约10-15人的小型定居点,可能对应一个史前家庭规模。

遗址显示出将生活和埋葬空间整合在一起的空间布局特征,对研究宁绍平原南部,以家庭为单位的人群,如何适应中国东部新石器时代晚期沿海低洼环境有重要意义。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