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考古专业学生眼中的宁波是什么样的?
2024-12-29 07:09: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奉化张家遗址工地,考古专业学生在测量地层。

  考古文博热出圈,学生到宁波实践,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史前文化,感受“港市”文化丰富吸引力。

  近年,考古文博的热度大大提升。大学里,原本的“冷门”专业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了“香饽饽”。那些学考古的学生,现在情况如何?

  具体实践中,地方考古研究所与高校考古院系合作是一种常见模式,学生们以此完成社会实践,考古研究所则依靠高校力量展开跨学科研究。

  比如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就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多年来,宁波已悄然成为许多考古文博专业学生从课本走向田野的“第二课堂”。

  学生们对宁波有哪些认识,学考古跟他们一开始想的有什么不一样?近日,记者在奉化张家遗址工地采访了多名参加考古实践的高校学生。

考古专业学生在查资料。

  1

  发现河姆渡:从理论到实践

  “我在福建参加过窑址调查,也在宁波参加过镇海九龙湖吕岙遗址的田野发掘和室内整理。”孙雨桐是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专业学生,今年研三的她已学了6年考古,她的许多社会实践课都是在宁波进行的。

  “我是自己选择学考古的,通过发掘发现古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生活和我们有什么差别……感觉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孙雨桐表示,实际学考古跟她的预想有所不同,“实际上,理论的要求更严格,需要掌握很多知识,包括从前辈那里继承来的经验。”

  尽管从课本上掌握了考古的步骤和要点,第一次走到工地,孙雨桐还是“懵”了。“学过基础的地层学,知道要分辨土质土色,但知道归知道,实际上不一定能认出来,还是要到现场摸一摸,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孙雨桐说。

  所谓实践出真知,当课本里的良渚、河姆渡出现在自己的手铲下,很多感觉只有经历过才有。

  “比如宁波的土和别的地方不一样,是泥质的、水分含量特别高,有很多海相沉积,土色是灰色的、蓝色的;而中原沙土多、福建红土多,风一吹就散了。宁波的土黏性强,时不时就得‘刮’一下,且一下雨就容易积水,经常需要抽水……”孙雨桐说。

  说到这里,孙雨桐的同学、去年参加余姚上钱古稻田遗址发掘的徐曙端也打开了话匣:“上钱遗址没有特别多的器物,主要是河姆渡文化晚期的植物遗存,当我们挖到木桩的时候,就很兴奋,感觉自己要发现一些东西了,好像暗示某种规律……”

  与她们读书所在的城市厦门相比,宁波史前文化含量的丰富程度是吸引她们“远道而来”的原因之一。

  “宁波是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良渚、河姆渡时期的遗存比较丰富,分布也很广泛;而福建考古主要以宋元时期窑址调查、陶瓷器窑口鉴定为主,两者虽然都是海滨城市,但就考古而言,工作内容颇有区别。”徐曙端说。

考古专业学生在室内整理文物。

  2

  宁波“港市”文化的吸引力

  近年的考古文博热,很大程度上与媒体传播有关。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研二学生宗源说,她偶然在视频网站上刷到一个视频——有个女生分享了自己考北京大学文博专业研究生的经历,并深深被吸引,于是本科阶段学历史的她,考研时跨专业报考了文博方向。

  宗源的同学郑巧凤是泉州人,本科读的也是历史,泉州前些年申遗成功,于是她将“海上丝绸之路”方面的研究作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重点。

  “这一点宁波和泉州有相似的部分,都是‘海丝’贸易港口城市。”虽然“转行”不久,但郑巧凤已经在瓷器研究方面颇有心得,“瓷器是重要的外销品,浙江有龙泉窑、越窑,福建有德化窑、漳州窑。跟着老师,我们几乎把闽北、闽东一带跑遍了,在镇海吕岙遗址做室内整理时,也遇到全国各窑口的瓷器,我感觉陶瓷是个很大的体系,值得深入研究。”

  她们的指导老师,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副教授刘淼表示,从2016年起,学校就与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展开深度合作。在刘淼看来,无论是在海洋考古还是在陶瓷考古方面,宁波都是一个资源禀赋极为丰富的“港市”。

  “厦门大学所处位置偏东南,关注海洋考古、东南考古较多,我们关注早期海洋聚落的变迁,也关注之后的‘港市’考古。在宁波,从史前的河姆渡、良渚海洋文化聚落,到后来因为港口城市而出土了大量陶瓷器……从中可以感受到,宁波无论在史前还是后来,都是相对富庶、居住比较集中、经济和社会生活比较发达的地方。以港口城市为切入点,探讨当时的贸易变迁、‘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过程,非常有意义。”刘淼说。

  这种“丰富”令刘淼很羡慕:“比如在奉化,随便一探就有河姆渡、良渚时期的遗存堆积。而在福建,史前遗存相对较少。”

  作为奉化张家遗址考古的合作方,刘淼和学生们参与了发掘与出土文物整理工作中。

  “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器物都很精美,但刚从考古工地里出土的时候,一般不是很完整,而是沾满了泥巴,灰扑扑的,大部分都是要修复的,然后品相才会好一点。”徐曙端说,拼对、修复的过程也让她很有成就感。

  此外,因为跟宁波方面的密切合作,这些年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也都以在宁波做的项目相关资料为基础,对双方来说均能获益。

  宁波晚报记者顾嘉懿蒋晗炘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考古专业学生眼中的宁波是什么样的?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12-29 07:09:00

奉化张家遗址工地,考古专业学生在测量地层。

  考古文博热出圈,学生到宁波实践,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史前文化,感受“港市”文化丰富吸引力。

  近年,考古文博的热度大大提升。大学里,原本的“冷门”专业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了“香饽饽”。那些学考古的学生,现在情况如何?

  具体实践中,地方考古研究所与高校考古院系合作是一种常见模式,学生们以此完成社会实践,考古研究所则依靠高校力量展开跨学科研究。

  比如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就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多年来,宁波已悄然成为许多考古文博专业学生从课本走向田野的“第二课堂”。

  学生们对宁波有哪些认识,学考古跟他们一开始想的有什么不一样?近日,记者在奉化张家遗址工地采访了多名参加考古实践的高校学生。

考古专业学生在查资料。

  1

  发现河姆渡:从理论到实践

  “我在福建参加过窑址调查,也在宁波参加过镇海九龙湖吕岙遗址的田野发掘和室内整理。”孙雨桐是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专业学生,今年研三的她已学了6年考古,她的许多社会实践课都是在宁波进行的。

  “我是自己选择学考古的,通过发掘发现古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生活和我们有什么差别……感觉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孙雨桐表示,实际学考古跟她的预想有所不同,“实际上,理论的要求更严格,需要掌握很多知识,包括从前辈那里继承来的经验。”

  尽管从课本上掌握了考古的步骤和要点,第一次走到工地,孙雨桐还是“懵”了。“学过基础的地层学,知道要分辨土质土色,但知道归知道,实际上不一定能认出来,还是要到现场摸一摸,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孙雨桐说。

  所谓实践出真知,当课本里的良渚、河姆渡出现在自己的手铲下,很多感觉只有经历过才有。

  “比如宁波的土和别的地方不一样,是泥质的、水分含量特别高,有很多海相沉积,土色是灰色的、蓝色的;而中原沙土多、福建红土多,风一吹就散了。宁波的土黏性强,时不时就得‘刮’一下,且一下雨就容易积水,经常需要抽水……”孙雨桐说。

  说到这里,孙雨桐的同学、去年参加余姚上钱古稻田遗址发掘的徐曙端也打开了话匣:“上钱遗址没有特别多的器物,主要是河姆渡文化晚期的植物遗存,当我们挖到木桩的时候,就很兴奋,感觉自己要发现一些东西了,好像暗示某种规律……”

  与她们读书所在的城市厦门相比,宁波史前文化含量的丰富程度是吸引她们“远道而来”的原因之一。

  “宁波是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良渚、河姆渡时期的遗存比较丰富,分布也很广泛;而福建考古主要以宋元时期窑址调查、陶瓷器窑口鉴定为主,两者虽然都是海滨城市,但就考古而言,工作内容颇有区别。”徐曙端说。

考古专业学生在室内整理文物。

  2

  宁波“港市”文化的吸引力

  近年的考古文博热,很大程度上与媒体传播有关。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研二学生宗源说,她偶然在视频网站上刷到一个视频——有个女生分享了自己考北京大学文博专业研究生的经历,并深深被吸引,于是本科阶段学历史的她,考研时跨专业报考了文博方向。

  宗源的同学郑巧凤是泉州人,本科读的也是历史,泉州前些年申遗成功,于是她将“海上丝绸之路”方面的研究作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重点。

  “这一点宁波和泉州有相似的部分,都是‘海丝’贸易港口城市。”虽然“转行”不久,但郑巧凤已经在瓷器研究方面颇有心得,“瓷器是重要的外销品,浙江有龙泉窑、越窑,福建有德化窑、漳州窑。跟着老师,我们几乎把闽北、闽东一带跑遍了,在镇海吕岙遗址做室内整理时,也遇到全国各窑口的瓷器,我感觉陶瓷是个很大的体系,值得深入研究。”

  她们的指导老师,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副教授刘淼表示,从2016年起,学校就与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展开深度合作。在刘淼看来,无论是在海洋考古还是在陶瓷考古方面,宁波都是一个资源禀赋极为丰富的“港市”。

  “厦门大学所处位置偏东南,关注海洋考古、东南考古较多,我们关注早期海洋聚落的变迁,也关注之后的‘港市’考古。在宁波,从史前的河姆渡、良渚海洋文化聚落,到后来因为港口城市而出土了大量陶瓷器……从中可以感受到,宁波无论在史前还是后来,都是相对富庶、居住比较集中、经济和社会生活比较发达的地方。以港口城市为切入点,探讨当时的贸易变迁、‘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过程,非常有意义。”刘淼说。

  这种“丰富”令刘淼很羡慕:“比如在奉化,随便一探就有河姆渡、良渚时期的遗存堆积。而在福建,史前遗存相对较少。”

  作为奉化张家遗址考古的合作方,刘淼和学生们参与了发掘与出土文物整理工作中。

  “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器物都很精美,但刚从考古工地里出土的时候,一般不是很完整,而是沾满了泥巴,灰扑扑的,大部分都是要修复的,然后品相才会好一点。”徐曙端说,拼对、修复的过程也让她很有成就感。

  此外,因为跟宁波方面的密切合作,这些年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也都以在宁波做的项目相关资料为基础,对双方来说均能获益。

  宁波晚报记者顾嘉懿蒋晗炘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