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登科殿老墙门塑造了现在的我" 76岁"小弟"投身公益成秀水"名嘴"
2025-02-27 07:2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几年前,陈小邦加入文保巡逻队,诉说“老墙门”的故事。

  “这是我微信——邦帮,意思就是陈小邦来帮忙。”第一次见到陈小邦,就能感受到他的热情。今年他76岁,虽然早已退休,却依旧“火力全开”地投身志愿者工作,社区调解、安全巡逻、公益故事会,不管住在哪里,他都带着一腔热情投身公益。说起这热情的源头,陈小邦告诉记者:这和他居住在海曙区鼓楼街道广仁街登科殿51年息息相关。

  1

  “半边街半边河”,记录他的童年

  陈小邦和广仁街是有缘分的。年幼时,他的母亲便是横河边一家小店的营业员,横河上有一座桥,连接着母亲工作的小店和登科殿。

  “那时候广仁街这里是半边街、半边河,河边都是小店,什么都买得到,登科殿则是大氏族用来办红白事的地方。有很大的牌匾,可气派了。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在这里玩,放学了,就和同学来桥上打弹珠、抽陀螺,夏天就从桥上跳水,有时还会走进登科殿里玩……”说起童年,陈小邦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初二那年,陈小邦一家搬到了登科殿。那时的登科殿已经改造成为居住院落,门前的河也已填平,但许是因为童年的影响,陈小邦对能居住在这里开心极了。因为在家中他是年龄最小的,在登科殿老墙门的邻居中,他也是年龄最小的,所以不多时,顽皮的他就被街坊邻里称呼为“登科殿小弟”。

  2

  老墙门里互帮互助的氛围,成了他最深的记忆

  从1964年到2015年,陈小邦在登科殿住了51年。回忆起登科殿的种种往事,街坊邻里互帮互助的场景总是历历在目。

  初中一个夏天的晚上,陈小邦忽然发烧。一家人着急的神色被邻居看见。询问原委后,邻居二话不说推出了三轮车,“赶紧去医院,我送你们去!”他们到医院时已是晚上10点多。

  后来,这位骑三轮车的邻居还帮陈小邦带过儿子。像这样持续几十年的邻里情还有很多,帮街坊搬砖搭厨房、给邻里修水管、一起包饺子过节……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把陈小邦记忆中的老墙门晕染成了一片暖色。

  “其实邻里感情就是这么来的,你帮我、我帮你,其实都是小事,但慢慢就酿成了真感情。”陈小邦说。

登科殿旧照。

  3

  退休后,他成了“名嘴”

  也许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陈小邦也成为了乐于助人的人。退休后,陈小邦的儿孙都已成才,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志愿者事业中。

  当时鼓楼街道秀水社区成立了故事团,他就到处搜罗身边的故事,在秀水街区的老建筑里找寻那些历史往事。“我当时帮社区做人口普查志愿者,顺便就会到老宅子里面询问那些老人,当时住这片的老人都认识我。”每一块牌匾、每一道墙门名称的来源,他都能说出一二。他说的故事不但老年人爱听,小孩子也很喜欢。

  除了说故事,他在矛盾调解上也有一手。陈小邦印象最深的一次,一位阿姨为了更多的赔偿,有了激进的行为,甚至拿起了刀想轻生。危急情况下,陈小邦紧急介入,因为过去的交情,再配合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阿姨终于把刀扔到了地上。“当时刀掉到地上弹了起来,差点伤到人,还好被我一把捞过去。”陈小邦说。

  危机解决后,在陈小邦的努力调解下,阿姨和赔偿者有了满意的调解方案。阿姨最后跟陈小邦说:“只有你说的话,我们都能听进去,谢谢你了。”

  陈小邦告诉记者,登科殿他住了大半辈子,是登科殿塑造了现在的他。如今陈小邦已经不住在秀水社区,但在现在的居住地,陈小邦也是一名优秀志愿者。对于搬离登科殿,他有遗憾,但更多的是骄傲:“现在这里修旧如旧,我能找到曾经的印记,也看到了它的蜕变,它变得越美,我就越自豪。”

  宁波晚报记者王昱汀通讯员徐慧文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登科殿老墙门塑造了现在的我" 76岁"小弟"投身公益成秀水"名嘴"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2-27 07:23:00

几年前,陈小邦加入文保巡逻队,诉说“老墙门”的故事。

  “这是我微信——邦帮,意思就是陈小邦来帮忙。”第一次见到陈小邦,就能感受到他的热情。今年他76岁,虽然早已退休,却依旧“火力全开”地投身志愿者工作,社区调解、安全巡逻、公益故事会,不管住在哪里,他都带着一腔热情投身公益。说起这热情的源头,陈小邦告诉记者:这和他居住在海曙区鼓楼街道广仁街登科殿51年息息相关。

  1

  “半边街半边河”,记录他的童年

  陈小邦和广仁街是有缘分的。年幼时,他的母亲便是横河边一家小店的营业员,横河上有一座桥,连接着母亲工作的小店和登科殿。

  “那时候广仁街这里是半边街、半边河,河边都是小店,什么都买得到,登科殿则是大氏族用来办红白事的地方。有很大的牌匾,可气派了。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在这里玩,放学了,就和同学来桥上打弹珠、抽陀螺,夏天就从桥上跳水,有时还会走进登科殿里玩……”说起童年,陈小邦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初二那年,陈小邦一家搬到了登科殿。那时的登科殿已经改造成为居住院落,门前的河也已填平,但许是因为童年的影响,陈小邦对能居住在这里开心极了。因为在家中他是年龄最小的,在登科殿老墙门的邻居中,他也是年龄最小的,所以不多时,顽皮的他就被街坊邻里称呼为“登科殿小弟”。

  2

  老墙门里互帮互助的氛围,成了他最深的记忆

  从1964年到2015年,陈小邦在登科殿住了51年。回忆起登科殿的种种往事,街坊邻里互帮互助的场景总是历历在目。

  初中一个夏天的晚上,陈小邦忽然发烧。一家人着急的神色被邻居看见。询问原委后,邻居二话不说推出了三轮车,“赶紧去医院,我送你们去!”他们到医院时已是晚上10点多。

  后来,这位骑三轮车的邻居还帮陈小邦带过儿子。像这样持续几十年的邻里情还有很多,帮街坊搬砖搭厨房、给邻里修水管、一起包饺子过节……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把陈小邦记忆中的老墙门晕染成了一片暖色。

  “其实邻里感情就是这么来的,你帮我、我帮你,其实都是小事,但慢慢就酿成了真感情。”陈小邦说。

登科殿旧照。

  3

  退休后,他成了“名嘴”

  也许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陈小邦也成为了乐于助人的人。退休后,陈小邦的儿孙都已成才,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志愿者事业中。

  当时鼓楼街道秀水社区成立了故事团,他就到处搜罗身边的故事,在秀水街区的老建筑里找寻那些历史往事。“我当时帮社区做人口普查志愿者,顺便就会到老宅子里面询问那些老人,当时住这片的老人都认识我。”每一块牌匾、每一道墙门名称的来源,他都能说出一二。他说的故事不但老年人爱听,小孩子也很喜欢。

  除了说故事,他在矛盾调解上也有一手。陈小邦印象最深的一次,一位阿姨为了更多的赔偿,有了激进的行为,甚至拿起了刀想轻生。危急情况下,陈小邦紧急介入,因为过去的交情,再配合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阿姨终于把刀扔到了地上。“当时刀掉到地上弹了起来,差点伤到人,还好被我一把捞过去。”陈小邦说。

  危机解决后,在陈小邦的努力调解下,阿姨和赔偿者有了满意的调解方案。阿姨最后跟陈小邦说:“只有你说的话,我们都能听进去,谢谢你了。”

  陈小邦告诉记者,登科殿他住了大半辈子,是登科殿塑造了现在的他。如今陈小邦已经不住在秀水社区,但在现在的居住地,陈小邦也是一名优秀志愿者。对于搬离登科殿,他有遗憾,但更多的是骄傲:“现在这里修旧如旧,我能找到曾经的印记,也看到了它的蜕变,它变得越美,我就越自豪。”

  宁波晚报记者王昱汀通讯员徐慧文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