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防溺水+反诈+防欺凌!宁波“警察妈妈”的安全教育课火遍学校
2025-04-01 06:59: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专题】平安宁波 你我共建

宁波公安供图

  “我愿以朝露般的微光,浸润每一株破土的嫩芽;愿以掌心的萤火,照亮童稚蹒跚的阡陌。”昨天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分局下应派出所社区民警董黎娜忙着参与各项公益活动,用母亲特有的温情道出“从业心声”。

  董黎娜是鄞州区首位女童保护志愿者讲师,这位身兼警员与母亲双重身份的守护者,正将朴素的育儿情怀转化为坚实的护苗行动:牵头组建“Madam来了”志愿团,建设儿童安全教育矩阵。

  从反诈盾牌到自护铠甲,从防溺水生命线到反欺凌防护网,再到家庭教育指南。经过两年时间的深耕,这支兼具专业温度与实战经验的队伍已有70多名核心志愿者。

  在他们的努力下,“Madam来了”逐渐成长为甬城又一块护苗金字招牌。它不仅见证着基层警务创新服务的不断涌现,更谱写出新时代“警察妈妈”以柔肩担道义、用心托起护苗“向阳桥”的动人篇章。

董黎娜。(宁波公安提供)

  不做悲剧收拾者,要当幸福“预言家”

  从浙大数学系高材生到基层社区民警,经过20多年的历练,董黎娜最终在护苗事业中锁定了人生的坐标。

  社区民警是警民连心的经纬线,常用脚步丈量街巷的温度,在鸡毛蒜皮中编织平安网,是最能考验人的岗位。2019年,董黎娜调动至下应派出所,成为该所唯一的社区女民警。

  当然,这对既是“学霸”又拥有多年群众工作经验的董黎娜来说,不是难事。

  2020年3月,面对一起积怨已久的邻里纠纷,她用3天时间走访两家住户,用耐心沟通和温情融化双方之间的心灵“坚冰”。之后半年时间里,她还多次上门回访,“售后服务”意识拉满。

  这起成功的调解,网友点赞并呼吁推广“董警官的沟通技巧”。两年后,董黎娜将自己的这套沟通技巧转化成课程《沟通有道——和群众好好说话》,在警校面向全警倾囊相授。“解决问题的公式,技能是分母,共情才是分子。”这句从数学系学霸口中说出的话,为后续的护苗行动埋下伏笔。

  “我们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的警情时要求必须有女警在场。”董黎娜说,所以自己成了所里的“救火队员”。

  处理的涉及未成年人的警情多了,她感受到的各种心痛也多:比如不少孩子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法律知识匮乏,导致证据缺失,警情难以进入司法程序实现维权;还有不少悲剧的背后,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出了问题。

  “问题摆在那里,总要有人站出来找到解决之道。我们不想做悲剧的收拾者,要当幸福的‘预言家’,在伤害发生前改写故事走向。”董黎娜说,她当时心里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要给孩子上课,教会他们保护自己;也要给家长提个醒,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并排除安全隐患。

  于是,在2022年,董黎娜成功获取“女童保护志愿者讲师”资格证书,并成为鄞州区首位该领域的志愿者讲师。她努力争取支持,成立“下应巾帼反诈团”。同年10月,该组织正式更名为“Madam来了”志愿团。

  这是一个以女性为主,男性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宣讲类志愿服务组织,依托警社联盟、警校共建优势,聚焦儿童保护及家庭教育等内容。

  “当年差点成为数学老师的我,如今就是用另一种方式解题。”今年已经45岁的董黎娜说,她有很多“头衔”,包括优秀共产党员、鄞州区第一个无人机女警飞手、能熟练切换三国语言的“国际董姐”、省级公安机关国际执法合作后备人才库成员等,但在她心里,“鄞州区第一位女童保护志愿者讲师”这一称号最让她感到责任重大。“事关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正义的维护。”她真诚地说。

董黎娜介绍“Madam来了”志愿团情况。(王晓峰 摄)

  “警察妈妈”带头编写“青春防护代码”

  “在我们的‘业务’板块中,给家长及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是重要一块,也是当下迫切要做的一件事。”董黎娜说,团队里有4名心理咨询志愿者,能给出专业建议,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前段时间,他们就合力化解了一次危机。

  男生玩乒乓球时,球掉落在女生旁边。男生讨要球时发生了“意外”——女生将球扔回时不慎砸中他的脸。男生瞬间火冒三丈,上去就是一巴掌……

  宝贝女儿在校被打,爸妈自然要讨一个说法。谁料班主任处事经验不足,直接将男生家长微信推送给对方。结果沟通不畅,双方谈崩了,事情也闹大了。后来,班主任在全班学生面前严厉批评男生,并且要求其公开向女生赔礼道歉,保证日后绝不会再动手打人。即便如此,女生还是不愿原谅他。两个孩子的关系就此彻底闹僵。

  “后来警情到了派出所,是我去处理的。我先后找到两个孩子,分别进行教育及心理疏导:对男生进行批评教育,让其充分认识到错误并保证以后不会再犯;对女生进行开导,助其走出心理阴影。”董黎娜说,女孩敞开心扉时说,当时她不是故意的。球砸到男生脸上时,她想说“对不起”的,但对方没给机会,所以觉得特别委屈。

  最终,在志愿团“心理老师”的协助下,董黎娜成功破除孩子心中的“坚冰”。最困难的环节完成“解码”后,她又开始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背对背”了解双方诉求,然后进行心理疏导,完成矛盾调解……

  “这只是我们处置的一件小事,其他严重的没法对外说。你只要知道,孩子的世界有矛盾纠纷,同样会出现违法犯罪警情。孩子有可能是受害者,但同样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违法者。”董黎娜说,破一案不如防一案。

  将案件中汲取的惨痛教训转化成有效的事前预防,为孩子们编写“青春防护代码”,这是“Madam来了”志愿团坚持在做的事情。

  他们首创“六个一”全流程介入服务体系,助力未成年人防侵害、防诈骗、防欺凌。截至目前,“Madam来了”志愿团已经开展172场次的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长2168个小时,超万名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同时,他们还培育了一批“小小普法员”,让学生角色升级,化身为宣传“小喇叭”,将平安知识普及给身边更多的人。

  “好消息是,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这方面的问题,护苗力度更大了。但也有坏消息,有些学校有后顾之忧——担心家长会误以为学校里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董黎娜说,他们也在寻求两全其美之策,创新授课模式:对学生以“通用安全教育”为主,对家长推送“定制化内容”,既破除“标签化担忧”,又实现精准防护。

  2024年9月30日,该团队创作的微课程《斩断网络黑手“隔空猥亵”》首播。线上宣教的方式,可大范围覆盖学生群体,同时也减少了学校顾虑。后来,该课程荣获第九届全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暨中小学法治副校长“以案说法”法治微课三等奖。

  “Madam来了”志愿团结合日常警情、案件,以防侵害、防诈骗、防欺凌三大主题打造《“巾帼护苗、Madam来了”未成年人防侵害防犯罪志愿服务项目》并获奖。

董黎娜介绍“Madam来了”志愿团情况。(王晓峰 摄)

  百双手合力托起护苗“向阳桥”

  守护孩子,天然受关注。两年来,随着志愿服务不断深入,这项公益事业也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各行各业爱心人士不断加盟。

  董黎娜告诉记者:“我和银行工作人员一同开展反诈宣教活动时,聊到这件事,他们的负责人立即表示要参与,因为她也是一名家长。”

  市公安局鄞州分局法制大队民警严红艳,在警校培训时获悉这个公益项目,主动加入,之后也考取了“女童保护志愿者讲师”资格证。她说,她也是一名“警察妈妈”,希望每一个“天使”得到善待,并快乐又健康地成长。

  鄞州茅山小学老师王慧敏,是“Madam来了”志愿团的一名讲师,精通心理疏导工作。她说:“我有这方面的专业优势,无奈渠道有限。参加志愿团,实现了‘强强联合’,能让我发挥所长,帮助孩子,帮助他们的家庭走出阴霾。”

  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防暴大队副大队长潘学德,是“Madam来了”志愿团中少有的男性志愿者。他说,加入这个志愿团,是使命,亦是渡舟。这位省散打冠军出身的教官,曾用亲身经历挽救了一名深陷“迷茫”的少年:“后来他和我说,他要去参军,也要成为守护者,用自己的光照亮别人的路……”

  “人心齐,泰山移。”董黎娜还通过一场特殊的家庭角色互换实验,生动诠释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力量。

  在一次交流会上,董黎娜等人特意请来一批家长一起交流“平时家里是怎么骂孩子”的话题。志愿者收集了五条“最难听”的话后,由其中一名家长声色俱厉地骂出来。事后,扮演孩子的奶奶捂着胸口说,被骂那一刻她很难受,心里堵得慌,她以后再也不这样骂孩子了。

  之所以选这位奶奶扮演“挨骂”的孩子,事出有因。“Madam来了”志愿团成员、中海小学老师徐爱华道出了原委:她对接帮扶的正是这位奶奶的孙子,一个曾被误认为是多动症患者的孩子。

  “我给孩子开了多次心理沙盘,确认他并非患病。后来我才知道孩子的父母是听障人士,平时由奶奶管教。育儿方式出现问题,导致孩子各种表现异常。我希望借助团队的力量让奶奶感受到教育不当带来的‘切肤之痛’,然后有所触动、有所改变。”徐爱华说,心理援助从来不是单枪匹马的战役,那些精心设计的沙盘游戏、那些故意保留刺耳责骂的话语、那些让成年人重回童年的角色扮演,都是万千萤火汇聚成的暖流。

  截至目前,这支兼具专业温度与实战经验的队伍已有专业讲师18人,持续输出精品护苗安全课程。还有“小小普法员”积极参与,人数持续增加。

  众多爱心的汇入,让这股护苗的火焰越来越旺:综合数据显示,“Madam来了”志愿团成立至今,下应派出所辖区涉及未成年人的警情同比下降近二成。

  从一双手到百双手共托一座“向阳桥”,“Madam来了”的启示或许在于:真正的儿童保护从来不是单向的拯救,而是用共情力破译成长密码,用专业性构建社会联动的“免疫系统”,终让每个孩子在跌倒时都能听见“不怕,我们慢慢来”的温暖回应。

  而这,不正是我们对童年最郑重的承诺?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郑蒙永 何嘉莹 毛佳雯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防溺水+反诈+防欺凌!宁波“警察妈妈”的安全教育课火遍学校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4-01 06:59:00

宁波公安供图

  “我愿以朝露般的微光,浸润每一株破土的嫩芽;愿以掌心的萤火,照亮童稚蹒跚的阡陌。”昨天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分局下应派出所社区民警董黎娜忙着参与各项公益活动,用母亲特有的温情道出“从业心声”。

  董黎娜是鄞州区首位女童保护志愿者讲师,这位身兼警员与母亲双重身份的守护者,正将朴素的育儿情怀转化为坚实的护苗行动:牵头组建“Madam来了”志愿团,建设儿童安全教育矩阵。

  从反诈盾牌到自护铠甲,从防溺水生命线到反欺凌防护网,再到家庭教育指南。经过两年时间的深耕,这支兼具专业温度与实战经验的队伍已有70多名核心志愿者。

  在他们的努力下,“Madam来了”逐渐成长为甬城又一块护苗金字招牌。它不仅见证着基层警务创新服务的不断涌现,更谱写出新时代“警察妈妈”以柔肩担道义、用心托起护苗“向阳桥”的动人篇章。

董黎娜。(宁波公安提供)

  不做悲剧收拾者,要当幸福“预言家”

  从浙大数学系高材生到基层社区民警,经过20多年的历练,董黎娜最终在护苗事业中锁定了人生的坐标。

  社区民警是警民连心的经纬线,常用脚步丈量街巷的温度,在鸡毛蒜皮中编织平安网,是最能考验人的岗位。2019年,董黎娜调动至下应派出所,成为该所唯一的社区女民警。

  当然,这对既是“学霸”又拥有多年群众工作经验的董黎娜来说,不是难事。

  2020年3月,面对一起积怨已久的邻里纠纷,她用3天时间走访两家住户,用耐心沟通和温情融化双方之间的心灵“坚冰”。之后半年时间里,她还多次上门回访,“售后服务”意识拉满。

  这起成功的调解,网友点赞并呼吁推广“董警官的沟通技巧”。两年后,董黎娜将自己的这套沟通技巧转化成课程《沟通有道——和群众好好说话》,在警校面向全警倾囊相授。“解决问题的公式,技能是分母,共情才是分子。”这句从数学系学霸口中说出的话,为后续的护苗行动埋下伏笔。

  “我们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的警情时要求必须有女警在场。”董黎娜说,所以自己成了所里的“救火队员”。

  处理的涉及未成年人的警情多了,她感受到的各种心痛也多:比如不少孩子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法律知识匮乏,导致证据缺失,警情难以进入司法程序实现维权;还有不少悲剧的背后,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出了问题。

  “问题摆在那里,总要有人站出来找到解决之道。我们不想做悲剧的收拾者,要当幸福的‘预言家’,在伤害发生前改写故事走向。”董黎娜说,她当时心里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要给孩子上课,教会他们保护自己;也要给家长提个醒,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并排除安全隐患。

  于是,在2022年,董黎娜成功获取“女童保护志愿者讲师”资格证书,并成为鄞州区首位该领域的志愿者讲师。她努力争取支持,成立“下应巾帼反诈团”。同年10月,该组织正式更名为“Madam来了”志愿团。

  这是一个以女性为主,男性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宣讲类志愿服务组织,依托警社联盟、警校共建优势,聚焦儿童保护及家庭教育等内容。

  “当年差点成为数学老师的我,如今就是用另一种方式解题。”今年已经45岁的董黎娜说,她有很多“头衔”,包括优秀共产党员、鄞州区第一个无人机女警飞手、能熟练切换三国语言的“国际董姐”、省级公安机关国际执法合作后备人才库成员等,但在她心里,“鄞州区第一位女童保护志愿者讲师”这一称号最让她感到责任重大。“事关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正义的维护。”她真诚地说。

董黎娜介绍“Madam来了”志愿团情况。(王晓峰 摄)

  “警察妈妈”带头编写“青春防护代码”

  “在我们的‘业务’板块中,给家长及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是重要一块,也是当下迫切要做的一件事。”董黎娜说,团队里有4名心理咨询志愿者,能给出专业建议,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前段时间,他们就合力化解了一次危机。

  男生玩乒乓球时,球掉落在女生旁边。男生讨要球时发生了“意外”——女生将球扔回时不慎砸中他的脸。男生瞬间火冒三丈,上去就是一巴掌……

  宝贝女儿在校被打,爸妈自然要讨一个说法。谁料班主任处事经验不足,直接将男生家长微信推送给对方。结果沟通不畅,双方谈崩了,事情也闹大了。后来,班主任在全班学生面前严厉批评男生,并且要求其公开向女生赔礼道歉,保证日后绝不会再动手打人。即便如此,女生还是不愿原谅他。两个孩子的关系就此彻底闹僵。

  “后来警情到了派出所,是我去处理的。我先后找到两个孩子,分别进行教育及心理疏导:对男生进行批评教育,让其充分认识到错误并保证以后不会再犯;对女生进行开导,助其走出心理阴影。”董黎娜说,女孩敞开心扉时说,当时她不是故意的。球砸到男生脸上时,她想说“对不起”的,但对方没给机会,所以觉得特别委屈。

  最终,在志愿团“心理老师”的协助下,董黎娜成功破除孩子心中的“坚冰”。最困难的环节完成“解码”后,她又开始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背对背”了解双方诉求,然后进行心理疏导,完成矛盾调解……

  “这只是我们处置的一件小事,其他严重的没法对外说。你只要知道,孩子的世界有矛盾纠纷,同样会出现违法犯罪警情。孩子有可能是受害者,但同样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违法者。”董黎娜说,破一案不如防一案。

  将案件中汲取的惨痛教训转化成有效的事前预防,为孩子们编写“青春防护代码”,这是“Madam来了”志愿团坚持在做的事情。

  他们首创“六个一”全流程介入服务体系,助力未成年人防侵害、防诈骗、防欺凌。截至目前,“Madam来了”志愿团已经开展172场次的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长2168个小时,超万名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同时,他们还培育了一批“小小普法员”,让学生角色升级,化身为宣传“小喇叭”,将平安知识普及给身边更多的人。

  “好消息是,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这方面的问题,护苗力度更大了。但也有坏消息,有些学校有后顾之忧——担心家长会误以为学校里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董黎娜说,他们也在寻求两全其美之策,创新授课模式:对学生以“通用安全教育”为主,对家长推送“定制化内容”,既破除“标签化担忧”,又实现精准防护。

  2024年9月30日,该团队创作的微课程《斩断网络黑手“隔空猥亵”》首播。线上宣教的方式,可大范围覆盖学生群体,同时也减少了学校顾虑。后来,该课程荣获第九届全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暨中小学法治副校长“以案说法”法治微课三等奖。

  “Madam来了”志愿团结合日常警情、案件,以防侵害、防诈骗、防欺凌三大主题打造《“巾帼护苗、Madam来了”未成年人防侵害防犯罪志愿服务项目》并获奖。

董黎娜介绍“Madam来了”志愿团情况。(王晓峰 摄)

  百双手合力托起护苗“向阳桥”

  守护孩子,天然受关注。两年来,随着志愿服务不断深入,这项公益事业也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各行各业爱心人士不断加盟。

  董黎娜告诉记者:“我和银行工作人员一同开展反诈宣教活动时,聊到这件事,他们的负责人立即表示要参与,因为她也是一名家长。”

  市公安局鄞州分局法制大队民警严红艳,在警校培训时获悉这个公益项目,主动加入,之后也考取了“女童保护志愿者讲师”资格证。她说,她也是一名“警察妈妈”,希望每一个“天使”得到善待,并快乐又健康地成长。

  鄞州茅山小学老师王慧敏,是“Madam来了”志愿团的一名讲师,精通心理疏导工作。她说:“我有这方面的专业优势,无奈渠道有限。参加志愿团,实现了‘强强联合’,能让我发挥所长,帮助孩子,帮助他们的家庭走出阴霾。”

  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防暴大队副大队长潘学德,是“Madam来了”志愿团中少有的男性志愿者。他说,加入这个志愿团,是使命,亦是渡舟。这位省散打冠军出身的教官,曾用亲身经历挽救了一名深陷“迷茫”的少年:“后来他和我说,他要去参军,也要成为守护者,用自己的光照亮别人的路……”

  “人心齐,泰山移。”董黎娜还通过一场特殊的家庭角色互换实验,生动诠释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力量。

  在一次交流会上,董黎娜等人特意请来一批家长一起交流“平时家里是怎么骂孩子”的话题。志愿者收集了五条“最难听”的话后,由其中一名家长声色俱厉地骂出来。事后,扮演孩子的奶奶捂着胸口说,被骂那一刻她很难受,心里堵得慌,她以后再也不这样骂孩子了。

  之所以选这位奶奶扮演“挨骂”的孩子,事出有因。“Madam来了”志愿团成员、中海小学老师徐爱华道出了原委:她对接帮扶的正是这位奶奶的孙子,一个曾被误认为是多动症患者的孩子。

  “我给孩子开了多次心理沙盘,确认他并非患病。后来我才知道孩子的父母是听障人士,平时由奶奶管教。育儿方式出现问题,导致孩子各种表现异常。我希望借助团队的力量让奶奶感受到教育不当带来的‘切肤之痛’,然后有所触动、有所改变。”徐爱华说,心理援助从来不是单枪匹马的战役,那些精心设计的沙盘游戏、那些故意保留刺耳责骂的话语、那些让成年人重回童年的角色扮演,都是万千萤火汇聚成的暖流。

  截至目前,这支兼具专业温度与实战经验的队伍已有专业讲师18人,持续输出精品护苗安全课程。还有“小小普法员”积极参与,人数持续增加。

  众多爱心的汇入,让这股护苗的火焰越来越旺:综合数据显示,“Madam来了”志愿团成立至今,下应派出所辖区涉及未成年人的警情同比下降近二成。

  从一双手到百双手共托一座“向阳桥”,“Madam来了”的启示或许在于:真正的儿童保护从来不是单向的拯救,而是用共情力破译成长密码,用专业性构建社会联动的“免疫系统”,终让每个孩子在跌倒时都能听见“不怕,我们慢慢来”的温暖回应。

  而这,不正是我们对童年最郑重的承诺?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郑蒙永 何嘉莹 毛佳雯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