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限定春味”上线!宁波这家人做青团40多年
2025-04-02 07:1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四季更替,适时而食。清明时节,青团是宁波人最钟爱的美食之一。这几天,东钱湖下水绿野村陈金娥一家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家制作售卖手工青团、麻糍,已经持续了40多年,在邻里熟客间留下了极佳的口碑。“今天一天就卖出了100多箱,有几千只青团,还有很多顾客是从上海、北京来的,特意过来买我们做的。”陈金娥说。

收艾草

  小小青团,工序不少

  下水村素有“青麻糍之乡”的美称,这里的青麻糍和青团远近闻名。“我们的青团好吃,最重要的是用料。”陈金娥看着自家的青团,不无骄傲地说道。

  宁波人说的青,即艾草。清晨,陈金娥和老伴会在家门口的乡间田地里找到成片的艾草,剪下最鲜嫩翠绿的部分,再在村口的小溪里洗净,“这里的小溪是活水,溪水在夏天特别清冽,在这里洗青是最合适的”。

洗艾草

  之后便要“擂青”,陈金娥的家门口有一口土灶,艾草将在这里“大放异彩”。先在清水中加入食用碱,待煮沸后加入艾草,不停翻搅汆熟,待其根部变柔软后捞出。此时凑近观察,艾草已芳香四溢,翠绿如墨。再将煮熟后的艾草沥干水分后晾干备用。

  艾草准备完,陈金娥走进厨房,将糯米粉加水后揉搓均匀,倒入饭甑,蒸上几分钟,尽数蒸熟后,在顶部铺上备好的艾草,略微蒸化后整体倒入石臼,就开始搡麻糍,“以前我们是纯人工,现在我们俩年纪都大了,就用这种机器捣臼来制作了”,陈金娥一边有节奏地蘸水、摸舂头、翻米粉,一边介绍说。不多时,一个着色均匀的“碧绿”大面团就此出炉。

捣面团

  清香四溢,甜而不腻

  将面团摘成剂子后揉扁,包入准备好的黄豆或豆沙馅,封口揉圆。色如碧玉、软糯弹牙的手工青团便大功告成!阳光正好,清风拂面,坐在陈金娥家门口的小河边吃上一口,大人小孩都是笑容满满,大赞美味。

  陈金娥家的青团名不虚传,皮薄馅多,“因为现在年轻人不大喜欢很甜的食物,所以我们还改良了馅料,整体不会太甜”,一口下去艾草的草本清香和黄豆的回甘搭配得相得益彰,毫无添加剂的纯天然味道让人上瘾,一口接着一口,绵软甜糯,唇齿生香。不知不觉间,一小盒就这样下肚了。

  陈金娥说:“现在很多外地来的扫墓客人,一来就买十几箱,他们很喜欢这个味道,不仅自己家里人分着吃,还会当伴手礼送给朋友。”

成品青团

  代际相传,用心也用情

  “别看这小小的青团,从采摘、处理艾草,再到揉面团、包青团,也需要耗费四五个小时,我和老伴每天凌晨两三点开始制作,要做到早上7点再拿去卖,其实是很辛苦的,现在年轻人估计是很难再回村来做这些了!”陈金娥聊起这些年制作手工青团、麻糍的经历,“我们也老了,从小姑娘开始做,现在都60多岁了,但还是想让大家吃到传统的味道,从艾草到内馅,再到每个步骤,都是我们自己准备的,希望以后这口味道还能传承下去,也让‘春天的味道’能保留得久一点!”陈金娥说,每年一家人要从3月上旬忙到4月中旬,清明期间要从凌晨1点一直忙到下午1点左右。

  在陈金娥夫妇接手店铺的10余年来,他们的麻糍、青团从未涨价,一直都是10元一盒。“来我们这里买的大多是老主顾,我们都是用心做馅料,味道正宗,价格一直没涨过。这几年还会根据客人口味,添加桂花、抹茶、蔓越莓等,但还是原味的最受欢迎。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会认准我们家。”

  一棵小小的艾草,变身成青团,不仅凝结了一家人的时间与心血,还彰显了代际相传的坚持,也正是由此才造就了40多年的口口相传和远近食客的信任。清明将至,春日已来,是时候迎风踏青,吃一口氤氲着东钱湖芳香的青团了!

  宁波晚报 记者 孙佳莹/文

  陈金辉 朱佳凯/摄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限定春味”上线!宁波这家人做青团40多年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4-02 07:13:00

  四季更替,适时而食。清明时节,青团是宁波人最钟爱的美食之一。这几天,东钱湖下水绿野村陈金娥一家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家制作售卖手工青团、麻糍,已经持续了40多年,在邻里熟客间留下了极佳的口碑。“今天一天就卖出了100多箱,有几千只青团,还有很多顾客是从上海、北京来的,特意过来买我们做的。”陈金娥说。

收艾草

  小小青团,工序不少

  下水村素有“青麻糍之乡”的美称,这里的青麻糍和青团远近闻名。“我们的青团好吃,最重要的是用料。”陈金娥看着自家的青团,不无骄傲地说道。

  宁波人说的青,即艾草。清晨,陈金娥和老伴会在家门口的乡间田地里找到成片的艾草,剪下最鲜嫩翠绿的部分,再在村口的小溪里洗净,“这里的小溪是活水,溪水在夏天特别清冽,在这里洗青是最合适的”。

洗艾草

  之后便要“擂青”,陈金娥的家门口有一口土灶,艾草将在这里“大放异彩”。先在清水中加入食用碱,待煮沸后加入艾草,不停翻搅汆熟,待其根部变柔软后捞出。此时凑近观察,艾草已芳香四溢,翠绿如墨。再将煮熟后的艾草沥干水分后晾干备用。

  艾草准备完,陈金娥走进厨房,将糯米粉加水后揉搓均匀,倒入饭甑,蒸上几分钟,尽数蒸熟后,在顶部铺上备好的艾草,略微蒸化后整体倒入石臼,就开始搡麻糍,“以前我们是纯人工,现在我们俩年纪都大了,就用这种机器捣臼来制作了”,陈金娥一边有节奏地蘸水、摸舂头、翻米粉,一边介绍说。不多时,一个着色均匀的“碧绿”大面团就此出炉。

捣面团

  清香四溢,甜而不腻

  将面团摘成剂子后揉扁,包入准备好的黄豆或豆沙馅,封口揉圆。色如碧玉、软糯弹牙的手工青团便大功告成!阳光正好,清风拂面,坐在陈金娥家门口的小河边吃上一口,大人小孩都是笑容满满,大赞美味。

  陈金娥家的青团名不虚传,皮薄馅多,“因为现在年轻人不大喜欢很甜的食物,所以我们还改良了馅料,整体不会太甜”,一口下去艾草的草本清香和黄豆的回甘搭配得相得益彰,毫无添加剂的纯天然味道让人上瘾,一口接着一口,绵软甜糯,唇齿生香。不知不觉间,一小盒就这样下肚了。

  陈金娥说:“现在很多外地来的扫墓客人,一来就买十几箱,他们很喜欢这个味道,不仅自己家里人分着吃,还会当伴手礼送给朋友。”

成品青团

  代际相传,用心也用情

  “别看这小小的青团,从采摘、处理艾草,再到揉面团、包青团,也需要耗费四五个小时,我和老伴每天凌晨两三点开始制作,要做到早上7点再拿去卖,其实是很辛苦的,现在年轻人估计是很难再回村来做这些了!”陈金娥聊起这些年制作手工青团、麻糍的经历,“我们也老了,从小姑娘开始做,现在都60多岁了,但还是想让大家吃到传统的味道,从艾草到内馅,再到每个步骤,都是我们自己准备的,希望以后这口味道还能传承下去,也让‘春天的味道’能保留得久一点!”陈金娥说,每年一家人要从3月上旬忙到4月中旬,清明期间要从凌晨1点一直忙到下午1点左右。

  在陈金娥夫妇接手店铺的10余年来,他们的麻糍、青团从未涨价,一直都是10元一盒。“来我们这里买的大多是老主顾,我们都是用心做馅料,味道正宗,价格一直没涨过。这几年还会根据客人口味,添加桂花、抹茶、蔓越莓等,但还是原味的最受欢迎。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会认准我们家。”

  一棵小小的艾草,变身成青团,不仅凝结了一家人的时间与心血,还彰显了代际相传的坚持,也正是由此才造就了40多年的口口相传和远近食客的信任。清明将至,春日已来,是时候迎风踏青,吃一口氤氲着东钱湖芳香的青团了!

  宁波晚报 记者 孙佳莹/文

  陈金辉 朱佳凯/摄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