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良种+良法” 书写蔬果“新”故事
2025-04-13 06:46:16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春日的田野上,处处生机盎然,“新”意涌动。

  走进余姚市菜富通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田间,一台灵巧的遥控自走式收割机正在穿梭作业。操作员按下手柄,两条履带便缓缓向前滚动,齿轮切断榨菜茎部,圆滚滚的榨菜头顺着传送带“跳”进了筐内。

  “‘新兵’+‘新种’,今年榨菜收获季含‘新’量翻倍!”该合作社负责人王焕淼看着地里半人高的榨菜,笑得眉眼弯弯。他告诉记者,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甬榨8号”“甬榨9号”,不仅让困扰农户多年的榨菜机械化采收有了全新突破,而且实现了瘤状茎亩均增产10%以上。

  收割机刀片翻飞处,暗藏宁波农业科技人员十多年磨一剑的故事。

  传统榨菜根茎基部贴地生长,每年需要人工收割,从事榨菜种植多年的王焕淼算过一笔账:单是收割榨菜人工费至少1500元/亩。

  余姚是“中国榨菜之乡”,全市栽培面积7万亩。面对劳动力紧缺的情况,每年的采收季成了农户“甜蜜的负担”,大伙都盼着有一款适合机械化采收的榨菜品种。

  早在10多年前,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所所长孟秋峰团队就开始了榨菜机械化采收的研究。通过分析榨菜基因组数据库,他们将优质父本母本的基因进行精准配对,确保每组“CP”都能产出理想的后代。榨菜品种则从“甬榨2号”迭代到如今的“甬榨9号”,榨菜的茎基“拔高”到离地2厘米,首次达到了机械化采收的标准。另外,新品种的每亩密度由2万株减少到1.2万株至1.5万株,密度小了,单产反而增加了。

  此时,近百公里外,海曙区洞桥镇的吴冬荷农场刚运走20万株“思壮7号”嫁接西瓜苗,奔赴多个省份的瓜田。

  在育苗大棚里,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所副所长严蕾艳托起一盆肥绿的种苗,自豪地说:“这可是800份南瓜种质资源里‘掐尖’选出来的宝贝。”“思壮7号”是瓜类砧木品种之一,适应多生态区,它让宁夏沙地里长出江南甜瓜、海南高温季产出脆爽红瓤。

  “我们农场做嫁接育苗已经十多年了,一直用市农科院的品种,仅‘思壮7号’一个砧木品种,年嫁接育苗量就逾165万株。”该农场负责人吴冬荷说,由于这款砧木品种嫁接成活率高,抗病耐逆性好,用其嫁接的西瓜苗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眼下,正是苗子出售的好时节,吴冬荷的手机里存着全国客户的实时订单。“从前怕苗子水土不服,现在‘思壮7号’走南闯北。”她最得意的是云南客户反馈:用宁波砧木种的西瓜,前期不死棵,后期不炸瓜,每亩至少能多收250公斤的西瓜。

  据严蕾艳介绍,目前,“思壮7号”除青海、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之外,在我国其他省份均有应用,年推广面积50万亩左右,新增产值3亿元以上,“而且,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三成,大大减少了瓜类栽培对环境的污染”。

  从适合机械化操作的“甬榨8号”“甬榨9号”,到走南闯北的“思壮7号”,“宁波种”向种业核心领域迈进的步伐愈发坚定——

  “甬甜”“甬蜜”等系列西甜瓜,荣获2025中国种子大会金奖品种,实现跨区域助力新疆库车等地瓜农增收致富;“梦”系列凭借卓越品质,助力宁波草莓登上全国优质农产品榜单;“甬马1号”的推广,让宁海胡陈马铃薯改良率攀升至70%以上,亩均产值超万元……

  它们的背后,是宁波农业科技人员将试验田和农户的田间地头紧密相连,共同书写的“新”故事。这个故事,早已跨越了时序更迭,也不囿于这个春天。

  专家点评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通过选育“甬甜”“甬榨”等系列蔬果和“思壮”系列嫁接砧木等品种,研究集成植物“新品种”配套技术。“良种+良法”,不仅能够帮助解决榨菜等作物机械化采收难题,还显著增强了作物的抗病性和适应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提升产量和品质,同时节省了用工成本,综合效益明显。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科研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农业新质生产力,讲究一个“新”字。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希望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更加注重新方法的使用,将大数据、基因编辑、AI等技术成熟地应用在育种技术中,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胡美华)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戎美容通讯员王 凯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良种+良法” 书写蔬果“新”故事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4-13 06:46:16

  春日的田野上,处处生机盎然,“新”意涌动。

  走进余姚市菜富通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田间,一台灵巧的遥控自走式收割机正在穿梭作业。操作员按下手柄,两条履带便缓缓向前滚动,齿轮切断榨菜茎部,圆滚滚的榨菜头顺着传送带“跳”进了筐内。

  “‘新兵’+‘新种’,今年榨菜收获季含‘新’量翻倍!”该合作社负责人王焕淼看着地里半人高的榨菜,笑得眉眼弯弯。他告诉记者,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甬榨8号”“甬榨9号”,不仅让困扰农户多年的榨菜机械化采收有了全新突破,而且实现了瘤状茎亩均增产10%以上。

  收割机刀片翻飞处,暗藏宁波农业科技人员十多年磨一剑的故事。

  传统榨菜根茎基部贴地生长,每年需要人工收割,从事榨菜种植多年的王焕淼算过一笔账:单是收割榨菜人工费至少1500元/亩。

  余姚是“中国榨菜之乡”,全市栽培面积7万亩。面对劳动力紧缺的情况,每年的采收季成了农户“甜蜜的负担”,大伙都盼着有一款适合机械化采收的榨菜品种。

  早在10多年前,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所所长孟秋峰团队就开始了榨菜机械化采收的研究。通过分析榨菜基因组数据库,他们将优质父本母本的基因进行精准配对,确保每组“CP”都能产出理想的后代。榨菜品种则从“甬榨2号”迭代到如今的“甬榨9号”,榨菜的茎基“拔高”到离地2厘米,首次达到了机械化采收的标准。另外,新品种的每亩密度由2万株减少到1.2万株至1.5万株,密度小了,单产反而增加了。

  此时,近百公里外,海曙区洞桥镇的吴冬荷农场刚运走20万株“思壮7号”嫁接西瓜苗,奔赴多个省份的瓜田。

  在育苗大棚里,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所副所长严蕾艳托起一盆肥绿的种苗,自豪地说:“这可是800份南瓜种质资源里‘掐尖’选出来的宝贝。”“思壮7号”是瓜类砧木品种之一,适应多生态区,它让宁夏沙地里长出江南甜瓜、海南高温季产出脆爽红瓤。

  “我们农场做嫁接育苗已经十多年了,一直用市农科院的品种,仅‘思壮7号’一个砧木品种,年嫁接育苗量就逾165万株。”该农场负责人吴冬荷说,由于这款砧木品种嫁接成活率高,抗病耐逆性好,用其嫁接的西瓜苗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眼下,正是苗子出售的好时节,吴冬荷的手机里存着全国客户的实时订单。“从前怕苗子水土不服,现在‘思壮7号’走南闯北。”她最得意的是云南客户反馈:用宁波砧木种的西瓜,前期不死棵,后期不炸瓜,每亩至少能多收250公斤的西瓜。

  据严蕾艳介绍,目前,“思壮7号”除青海、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之外,在我国其他省份均有应用,年推广面积50万亩左右,新增产值3亿元以上,“而且,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三成,大大减少了瓜类栽培对环境的污染”。

  从适合机械化操作的“甬榨8号”“甬榨9号”,到走南闯北的“思壮7号”,“宁波种”向种业核心领域迈进的步伐愈发坚定——

  “甬甜”“甬蜜”等系列西甜瓜,荣获2025中国种子大会金奖品种,实现跨区域助力新疆库车等地瓜农增收致富;“梦”系列凭借卓越品质,助力宁波草莓登上全国优质农产品榜单;“甬马1号”的推广,让宁海胡陈马铃薯改良率攀升至70%以上,亩均产值超万元……

  它们的背后,是宁波农业科技人员将试验田和农户的田间地头紧密相连,共同书写的“新”故事。这个故事,早已跨越了时序更迭,也不囿于这个春天。

  专家点评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通过选育“甬甜”“甬榨”等系列蔬果和“思壮”系列嫁接砧木等品种,研究集成植物“新品种”配套技术。“良种+良法”,不仅能够帮助解决榨菜等作物机械化采收难题,还显著增强了作物的抗病性和适应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提升产量和品质,同时节省了用工成本,综合效益明显。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科研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农业新质生产力,讲究一个“新”字。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希望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更加注重新方法的使用,将大数据、基因编辑、AI等技术成熟地应用在育种技术中,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胡美华)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戎美容通讯员王 凯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