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记者 顾嘉懿/文 崔引/摄 实习生 章渝婷
庆安会馆,宁波人家门口的“世遗”。
踏入其中的人,很少不被它的金碧辉煌所震撼。
晚清,在船帮雄厚财力的支撑下,庆安会馆成为宁波顶级能工巧匠的“演武场”。那具有地方特色的砖雕、石雕、朱金漆木雕(三者俗称“三雕”)在历经百余年风霜后幸运留存,画柱雕梁间,似将时光定格。

修缮前的庆安会馆。
然而传统木结构古建筑自有生命周期。时间久了,梁间金泥脱落,柱上红漆斑驳,瓦面松动漏雨,屋顶的灰雕也有所残损,露出原本藏在中心的“胎骨”。
一场修缮势在必行!
为了更精准定位问题环节、对症下药,2024年下半年,宁波庆安会馆采用局部闭馆(旁边的安澜会馆仍保持正常开放)的方式启动修缮。
近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庆安会馆内搭满脚手架,因此,许多以往在地面上并不容易看到的角度“零距离”呈现在眼前,雕刻细节似呼吸可闻,旧时技艺之华美被清晰“放大”。

脚手架视角下的梁枋木雕。
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
“搭建‘满堂’脚手架的目的,是为了对古建筑进行‘精勘’。”庆安会馆修缮工程推进专班技术负责人张延在修缮现场接受了记者采访。
庆安会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组成部分,作为全国少数的“宫(天后宫)馆(行业会馆)合一”的古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

坐拥三江口美景的庆安会馆。
“庆安会馆上次大修是在2001年,由于建筑材料自身的损毁规律,加上古建筑长期受自然环境影响,部分木构出现糟朽在所难免。”张延表示,“为了保持文物建筑本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为了维持文保单位良好的状态,我们启动了这次修缮。”
修缮开始前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对原建筑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
为此,施工单位对庆安会馆进行了详勘。勘测发现,目前建筑损毁部分主要集中在屋面和油漆工程,还有少量的木构和墙体抹灰工程。
庆安会馆的屋面为瓦片覆盖,屋面结构变形、温度变化、强风作用等均会使瓦片松动,导致出现漏雨现象;由于二十多年没有干预,受太阳暴晒、雨打受潮,许多部位油漆出现了破损、开裂、脱落起壳的现象。

大殿柱子部分脱漆。
“我们这次修缮的主要目的是延续其使用功能,传承建筑价值,过程中将对屋面、油漆和残损的木构进行科学修缮,消除建筑主要病害及安全隐患。”
“非遗”技艺传承人进场加持
修缮文物建筑原则之一,是以修补为主,减少干预,以便保存、延续文物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庆安会馆此次修缮在最大程度上践行了这一原则。
“庆安会馆的‘三雕’很出名,艺术价值突出,我们也很重视对这些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张延表示,这次修缮工程延请了多位“非遗”技艺传承人来参与修缮。
比如朱金漆木雕,这是一项宁波国家级的“非遗”,在庆安会馆有非常生动的展现。站在脚手架上,大殿梁架间众多人物故事木雕近在眼前,细微表情栩栩如生。同时亦可发现这些木雕旧时皆有“贴金”,但随着时光流逝日渐脱落。



在脚手架上近距离看朱金漆木雕细节。
“对于这些朱金漆木雕,我们首先需要摸清文物原状,了解传统工艺的原始价值。”张延说。
勘测时,有关团队引入了科技检测手段,专门对建造时原工艺的朱金漆进行了取样,并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解读其价值和工艺,进行成分、材料、色彩分析。后期经过论证和试验,才会邀请传承人“上手”,延续它们的生命。

庆安会馆屋面保留了大量的灰塑,包括许多“舞刀弄枪”的刀马人物。
“我们对每一处灰塑的年代、雕塑材料都进行了调查,对材料进行科学检测,再与‘非遗’传承人探讨材料成分、配比和制作要求,还原当时的雕塑工序,在尽量减少干预的情况下修复破损部分,希望既能传承工艺,又能最大化延续灰塑原状。”
采访当天,记者在现场遇见了半“躺”在屋面,正在用精心调配的“蛎壳灰”修补一条“马腿”的灰雕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朱英度。这位“英度师傅”曾经参与过杭州灵隐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等多座古代名刹的修缮工程。
“我们的原则就是修旧如旧,当时是怎么样塑的,现在就怎么修。”朱师傅耐心地说。

朱英度在屋面上修补灰雕。
修缮工程预计9月底完工
除此之外,漆艺也是传统建筑工艺的组成部分。
在勘察过程中,修缮团队发现庆安会馆保留有几处原状生漆,随即对其进行了检测。与此同时,修缮研究团队还对宁波其他重要古建筑上的生漆进行了采样,试图借此研究宁波地区古建筑使用生漆成分的配比关系,科学确定庆安会馆文物建筑的生漆工艺。
“我们还找来生漆老工匠,探讨现在的材料能否达到原来的工艺标准,力求找到最有效路径,让各类传统营造工艺得到最大化的真实性传承。”张延说。

大殿柱子脱漆。
“修研并重”是本次大修的一大亮点。
借助这次修缮机会,研究人员还将展开针对庆安会馆历史沿革、格局风貌、建筑特征、价值意义的全面总结和研究,全面采集基础信息,全方位记录修缮工程在勘察、设计、施工中的始末,摸清文物原状,记录所有干预内容。
在修缮结束后,总结工程管理经验,探索可推广的管理模式,形成工程研修报告与社会共享。

站在脚手架上看前戏台。
工人们在脚手架爬上爬下,空地上堆满待替换的瓦片,许多待修缮的“定位”已经布好,只等专业人员“进场”。
“我们是在去年9月25日正式开工的,工期一年,预计今年9月底可以完工。不过,由于这是研究性保护项目,工期结束后研究工作还会持续。”张延说,至于庆安会馆的重新开放时间,则会在工程通过验收之后,选择合适的时间再对外公布。
“古建筑需要长期跟踪保养维护,庆安会馆恢复良好状态后,我们也会进一步制订预防性保护策略,让建筑群有更长的‘生命线’。”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