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从“寻知客”到“筑馆人”
2025-04-16 07:2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王珏麟。受访者供图

在宁波图书馆福庆馆三楼地方文献阅览区,馆员们几乎每个工作日都能见到王珏麟的身影。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与思考中,他的身份不断变化:从图书馆的读者到馆藏图书的作者,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到高校图书馆的捐赠者……

在王珏麟的分享中,图书馆有了另外一种打开方式:人与空间共生共长,滋养出共建共享的文化根系。

宁波百年金融历史文化文献展(资料图片)。受访者供图

1

从阅读到深耕

王珏麟是一名资深的保险从业者,2004年开始从事中国保险史研究,研究的第一个对象就是为中国近代保险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宁波人宋汉章。

2007年,他从深圳来到宁波。因为喜欢读书,业余时间几乎都在宁波图书馆度过。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包玉刚图书馆举行的“天一讲堂”活动,“有时线下听一遍还不够,等到电视转播,还会再听上一遍。”王珏麟说。

到宁波后,王珏麟没有停止对中国保险史的研究。

在宁波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区,他发现,馆藏的大量和宁 波 帮相关书籍,如同拼图的碎片,一点点填补保险史料中关于历史人物的空缺,让那些原本只言片语的记载变得丰满生动起来。

“宁波图书馆还藏有全套《申报》影印本。”王珏麟说。这为他创作《近代宁波帮保险业报刊史料集》一书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王珏麟也遇到过“一书难求”的情况,好在宁波图书馆有“你点书我买单”线上“文献传递”服务,“感觉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图书馆”。

在日复一日的阅读和研究中,他惊喜地发现,“宁 波 帮”对中国近代保险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中国近代保险业发展220年的历史中,其中近50年起到引领作用”。

2018年至今,王珏麟先后出版《宁波帮与中国近代保险史略》《近代宁波帮保险业报刊史料集》《璀璨群星:宁波帮人物与中国近代保险业》三本著作,填补了近代中国保险史的空白。这三本书如今也已成为宁波图书馆的馆藏书。

宁波百年金融历史文化文献展(资料图片)。

2

从旁观到策展

“在图书馆得到滋养”的王珏麟,翻开了和宁波图书馆故事新的一页——

2019年11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号外报展”在宁波图书馆永丰馆开展,60幅《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航天报》等报纸号外从不同角度反映70年沧桑巨变,让只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过的报童在街头大喊“号外”的场景变得鲜活而真实。

这场展览的落地,离不开王珏麟的牵线搭桥。他偶然间得知,自己的同行、保险界收藏家陈国庆先生收藏了1000余份报纸号外后,便联系了宁波图书馆副馆长贺宇红,得到热烈回应。

此后,王珏麟在文化推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一名“文化摆渡人”。

2021年,“近现代保险业珍稀史料(邮品)展”在宁波图书馆福庆馆三楼亮相,展出保险界收藏家张鲁生先生收藏的包括世界上首枚灯塔邮票在内的诸多珍贵邮品。

“很多展品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让更多人对保险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身为展览引荐人之一的王珏麟说。

2024年,他策展的“宁波百年金融历史文化文献展”,在宁波图书馆福庆馆举行。

该展以百年来“宁 波 帮”风云人物为主线,汇聚了洛阳保险文化博物馆张天福先生收藏的老保险单、报刊书籍、信函、财务报表、邮票等文献实物,深入挖掘宁波商帮文化,展现宁波人在金融领域开拓创新、诚信务实的精神。

他乐此不疲地为参观者讲解,最多时一天要讲五六场,整个展览期间接待了上千人。

3

从参与到播种

史海浩瀚,总有遗珠。

在深入研究保险史的过程中,王珏麟有过不少意外发现,以往研究文章记载英国巴勒保险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前就已退出中国市场,“在宁波图书馆馆藏的上世纪50年代《解放日报》中,我们找到确凿证据,证实该公司直到1952年才真正离开中国”。

这一发现让王珏麟体会到,历史研究如同拼图,每一块缺失的碎片都至关重要,找到它们便能让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完整,也让他对图书馆的价值有了更深的感悟。

2021年11月,在宁波保险行业和安徽财经学院李加明先生捐赠保险图书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筹建,宁波保险图书馆和清廉金融文化馆在宁波财经学院揭牌开馆,向行业内外开放。这也是目前国内首个由行业与当地高等院校共建共享的实体专业图书馆。

作为宁波保险图书馆筹建的重要参与者,王珏麟回忆,当时为了寻找合适的场地,他也曾联系宁波图书馆提出建“馆中馆”的想法,大家在一番头脑风暴后,最终决定“落子”高校。

2023年5月,宁波保险图书馆加入宁波阅读联盟,成为宁波阅读联盟成员,为有效推进阅读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

这次经历也意味着王珏麟与图书馆的关系再次发生变化,他正在逐步成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2024年10月,金融书苑在浙大宁波理工商学院揭牌成立。王珏麟慷慨捐赠1604册图书和88件金融文物,并表示未来打算将自己几万册综合类藏书全部贡献出来,让更多人受益。

如今,王珏麟依旧用大量时间专注于中国保险史资料的汇编,这项工作完成后将填补国内空白。在此过程中,他还逐渐深入宁 波 帮与银行、信托等领域的研究,“如同一棵大树,不断开枝散叶”。

20年间,王珏麟从翻阅他人著作汲取知识,到通过研究书写公共记忆,再到积极播种文化,完成了对“读者”身份的全新诠释,在图书馆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宁波晚报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陈莹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从“寻知客”到“筑馆人”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4-16 07:23:00

王珏麟。受访者供图

在宁波图书馆福庆馆三楼地方文献阅览区,馆员们几乎每个工作日都能见到王珏麟的身影。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与思考中,他的身份不断变化:从图书馆的读者到馆藏图书的作者,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到高校图书馆的捐赠者……

在王珏麟的分享中,图书馆有了另外一种打开方式:人与空间共生共长,滋养出共建共享的文化根系。

宁波百年金融历史文化文献展(资料图片)。受访者供图

1

从阅读到深耕

王珏麟是一名资深的保险从业者,2004年开始从事中国保险史研究,研究的第一个对象就是为中国近代保险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宁波人宋汉章。

2007年,他从深圳来到宁波。因为喜欢读书,业余时间几乎都在宁波图书馆度过。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包玉刚图书馆举行的“天一讲堂”活动,“有时线下听一遍还不够,等到电视转播,还会再听上一遍。”王珏麟说。

到宁波后,王珏麟没有停止对中国保险史的研究。

在宁波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区,他发现,馆藏的大量和宁 波 帮相关书籍,如同拼图的碎片,一点点填补保险史料中关于历史人物的空缺,让那些原本只言片语的记载变得丰满生动起来。

“宁波图书馆还藏有全套《申报》影印本。”王珏麟说。这为他创作《近代宁波帮保险业报刊史料集》一书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王珏麟也遇到过“一书难求”的情况,好在宁波图书馆有“你点书我买单”线上“文献传递”服务,“感觉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图书馆”。

在日复一日的阅读和研究中,他惊喜地发现,“宁 波 帮”对中国近代保险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中国近代保险业发展220年的历史中,其中近50年起到引领作用”。

2018年至今,王珏麟先后出版《宁波帮与中国近代保险史略》《近代宁波帮保险业报刊史料集》《璀璨群星:宁波帮人物与中国近代保险业》三本著作,填补了近代中国保险史的空白。这三本书如今也已成为宁波图书馆的馆藏书。

宁波百年金融历史文化文献展(资料图片)。

2

从旁观到策展

“在图书馆得到滋养”的王珏麟,翻开了和宁波图书馆故事新的一页——

2019年11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号外报展”在宁波图书馆永丰馆开展,60幅《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航天报》等报纸号外从不同角度反映70年沧桑巨变,让只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过的报童在街头大喊“号外”的场景变得鲜活而真实。

这场展览的落地,离不开王珏麟的牵线搭桥。他偶然间得知,自己的同行、保险界收藏家陈国庆先生收藏了1000余份报纸号外后,便联系了宁波图书馆副馆长贺宇红,得到热烈回应。

此后,王珏麟在文化推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一名“文化摆渡人”。

2021年,“近现代保险业珍稀史料(邮品)展”在宁波图书馆福庆馆三楼亮相,展出保险界收藏家张鲁生先生收藏的包括世界上首枚灯塔邮票在内的诸多珍贵邮品。

“很多展品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让更多人对保险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身为展览引荐人之一的王珏麟说。

2024年,他策展的“宁波百年金融历史文化文献展”,在宁波图书馆福庆馆举行。

该展以百年来“宁 波 帮”风云人物为主线,汇聚了洛阳保险文化博物馆张天福先生收藏的老保险单、报刊书籍、信函、财务报表、邮票等文献实物,深入挖掘宁波商帮文化,展现宁波人在金融领域开拓创新、诚信务实的精神。

他乐此不疲地为参观者讲解,最多时一天要讲五六场,整个展览期间接待了上千人。

3

从参与到播种

史海浩瀚,总有遗珠。

在深入研究保险史的过程中,王珏麟有过不少意外发现,以往研究文章记载英国巴勒保险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前就已退出中国市场,“在宁波图书馆馆藏的上世纪50年代《解放日报》中,我们找到确凿证据,证实该公司直到1952年才真正离开中国”。

这一发现让王珏麟体会到,历史研究如同拼图,每一块缺失的碎片都至关重要,找到它们便能让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完整,也让他对图书馆的价值有了更深的感悟。

2021年11月,在宁波保险行业和安徽财经学院李加明先生捐赠保险图书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筹建,宁波保险图书馆和清廉金融文化馆在宁波财经学院揭牌开馆,向行业内外开放。这也是目前国内首个由行业与当地高等院校共建共享的实体专业图书馆。

作为宁波保险图书馆筹建的重要参与者,王珏麟回忆,当时为了寻找合适的场地,他也曾联系宁波图书馆提出建“馆中馆”的想法,大家在一番头脑风暴后,最终决定“落子”高校。

2023年5月,宁波保险图书馆加入宁波阅读联盟,成为宁波阅读联盟成员,为有效推进阅读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

这次经历也意味着王珏麟与图书馆的关系再次发生变化,他正在逐步成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2024年10月,金融书苑在浙大宁波理工商学院揭牌成立。王珏麟慷慨捐赠1604册图书和88件金融文物,并表示未来打算将自己几万册综合类藏书全部贡献出来,让更多人受益。

如今,王珏麟依旧用大量时间专注于中国保险史资料的汇编,这项工作完成后将填补国内空白。在此过程中,他还逐渐深入宁 波 帮与银行、信托等领域的研究,“如同一棵大树,不断开枝散叶”。

20年间,王珏麟从翻阅他人著作汲取知识,到通过研究书写公共记忆,再到积极播种文化,完成了对“读者”身份的全新诠释,在图书馆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宁波晚报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陈莹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