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快帮我看看,肚子上突然多了一颗黑痣,碰着就疼!”近日,刘阿姨(化姓)焦急地走进宁海县第二医院急诊科。医生经过处理发现,“黑痣”竟然是一只活的蜱虫。
截至4月25日,该院4月份已经接诊了10余例被蜱虫咬伤的患者。医生提醒,每年4月至11月是蜱虫活跃期,市民户外活动时需提高警惕。
这个季节,田间地头的野菜蓬勃生长。就诊前两天,刘阿姨去郊外挖了大半天的野菜。回家洗澡时,她发现腹部多了一颗“小黑痣”。一开始,刘阿姨也没在意。可是,两天来,她发现“黑痣”越来越肿大,有时还会动。触碰的时候,刺痛难忍。接诊的急诊科医生王军彪检查后,发现这颗“黑痣”竟是一只紧紧吸附在腹部的活蜱虫。
“您可千万别硬拽,我帮你夹出来!”王军彪一边安抚患者,一边用专业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垂直向上,一点点缓慢拔出。经消毒后,刘阿姨的伤口得到了妥善处理。后续,还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等症状。
“蜱虫喜欢找皮肤薄、隐蔽的部位下口,比如腹部、腰部这些地方。”王军彪指着刘阿姨的伤口解释,“尤其是穿宽松衣服时,虫子容易从衣摆钻进去吸血。”
“幸亏来得及时!”王军彪说道,“蜱虫的口器带有倒刺,如果硬拽可能导致虫头断裂在皮肤里,引发感染甚至传播疾病。”
据该院急诊科统计,4月份以来已经接诊了10多例被蜱虫咬伤的患者,比去年同期有明显增长。该院急诊科主任胡海山指出,蜱虫叮咬后可能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高热(38℃以上,重者超40℃)、乏力、恶心呕吐、头痛、肌肉酸痛、浅表淋巴结肿大压痛。
胡海山介绍,想“躲开”蜱虫叮咬,预防是关键。他给出了4点建议——首先,做好穿衣防护。穿浅色光滑长袖长裤,裤脚扎入袜子,避免穿凉鞋;其次,做好驱虫准备,可以在裸露皮肤处涂抹含避蚊胺的驱虫剂;另外,活动时注意尽量避免在草丛、灌木丛久坐,户外行走时,尽量远离路边的草丛;最后,要及时检查。户外活动后回来2小时内尽量沐浴,重点检查头皮、耳后等部位。
从临床看,蜱虫在挑选叮咬部位的时候往往“刁钻”。因此,户外回来有些重点区域要重点自查,让蜱虫无处可藏。重点区域主要包括:隐蔽褶皱区,如肚脐周围、腹股沟、女性内衣边缘处;温暖血管区,如腰部皮带扣下方、腋窝、腘窝;暴露盲区,如后腰、臀部下缘等自查困难部位;儿童特殊区,如尿布包裹的腹部、大腿根部。
宁波晚报记者 王颖 通讯员 王娇芳 王盈丹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