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热点聚焦
出梅恰逢"六月六" 滴雨不落的日子适合"晒红绿"
2025-06-30 06:39: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副热带高压正在显露“狰狞”的一面:“逼”走梅雨。新的一周,高温天天“打卡”,宁波局部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9℃左右。

  记者了解到,我省于6月30日出梅,而这一天恰好是农历六月初六。一连串晴热天气的到来,好像就是为这个以“晒红绿”出名的日子而准备的。

  局部地区最高气温高达39℃

  连日来的晴热天气,像是在“逼”梅雨退场。我省也将于6月30日正式出梅。这也意味着我们将告别湿热的“蒸”,转而面临干热的“烤”。

  市气象台在6月29日发布的预报中提到,随着副热带高压强势控场,未来一周,我市都将是晴到多云的天气。

  由于副热带高压掌握“绝对主动权”,就像一个锅盖牢牢扣在我们头顶,盛行下沉气流,因此接下来的日子,我市连“午后雷阵雨”也将销声匿迹。

  气温也将随着副热带高压的逐日西进增强,而阶梯式上升,尤其是最高气温,一路从35℃爬升至38℃,局部地区甚至可达39℃左右。

  最低气温将在26℃-28℃徘徊,大有从早热到晚的架势,大家要做好和高温打“持久战”的准备。

  “冰火两重天”切换时要“缓”

  高温“全勤”,防暑降温工作也要“全方位”。

  众所周知,烈日炎炎,从火热滚烫的室外进入室内,有三大忌讳:

  不能对着空调直吹,虽然身体很爽,却会让心脏和血管“不爽”,容易突发疾病;

  不能大口猛灌冰饮,容易导致冠状动脉、脑血管痉挛,诱发血压增高、心率增快;

  不能立即冲凉水澡,突如其来的冷刺激,很容易导致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严重的甚至可能造成急性心肌梗死。

  很多人不一定了解的是,从凉爽的室内突然走到火热滚烫的室外,同样也可能引起身体的不适。

  这主要是因为身体在“冰火两重天”的环境中切换,需要时间适应。突然进入高温的室外,身体无法迅速启动散热机制,同样也会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扩张,增加心脏的压力。

  面对天气的“高烧”不退,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事缓则圆”,不要贪图一时爽快,一切最好慢慢来。

  “六月六,晒红绿”

  出梅当天,恰逢农历六月初六,一个以“晒红绿”出名的日子。

  农历六月初六,本没有“晒红绿”的习俗。相传,北宋年间,宋真宗为巩固统治地位,号称托梦见神人,当降天书,而其中一次降下天书的时间恰好是六月六日。宋真宗将这一天定为“天贶节”,“诏兖州长吏,以天书降泰山日诣天贶殿,建道场设醮,以其日为天贶节,令诸州皆设醮”。

  《岁时广记》对此也有记载:“祥符四年正月,以六月六日天书再降日为天贶节。在京禁屠宰九日,诏诸路并禁。”

  随着历史的发展,农历六月初六的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到明清时,从宫廷到民间,都有在此日洗晒的习俗,晒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

  宫廷则要晒龙袍,晒乐器,晒历代帝王御容画像,晒历朝帝王御制文集、实录等,甚至还要晒銮驾、金鼓旗纛等仪仗……

  书香门第要晒书籍、字画,药材店要晒生熟药材,估衣铺要晒估衣,皮货铺要晒皮货……

  就算是普通人家,也要翻箱倒柜,把衣物、鞋帽、被褥拿到太阳底下晾晒,甚至把储藏的粮食也铺在庭院里晒一晒……

  这个习俗形成的背后,是过去人们对时节、气候变化朴素但科学的认知:

  进入农历六月,弥漫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基本告一段落。在没有烘干机,没有杀菌设备的过去,如何去潮去湿去霉?阳光无疑是最好用的“神器”。

  过去,老宁波还有在此时晒“双缸酱”(也有称“霜缸酱”)的习俗——

  将倭豆(蚕豆)蒸熟后剥壳,加入盐等各种调料搅拌,放入瓦盆或瓷器中,拿到太阳下暴晒,一般要从早上9点左右一直晒到太阳西下。晒一周左右时间,菌种就会自然繁殖。晒一个月左右,基本上能吃了,口感鲜咸,放一点点就很下饭。

  以“晒”闻名的农历六月初六,其实还有另一个习俗——洗。

  这一习俗,最初是对那些养猫养狗的人家来说的。炎炎夏日,猫狗身上的毛容易寄生小虫。人们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把猫或狗抱到河里好好洗一洗,目的就是为了“避虱蚤”。

  发展到后来,每年到这一天,家里的大人也会给孩子洗个澡,寓意孩子像小狗小猫一样容易养,无病无痛。

  农历六月初六前后,恰好是木槿花开的时节。过去,爱美的女子会在这一天用槿树叶洗头。据说,用槿树叶的汁洗头可治头皮癣、去头皮屑,让头发更加乌黑亮丽。

  记者石承承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出梅恰逢"六月六" 滴雨不落的日子适合"晒红绿"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6-30 06:39:00

  副热带高压正在显露“狰狞”的一面:“逼”走梅雨。新的一周,高温天天“打卡”,宁波局部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9℃左右。

  记者了解到,我省于6月30日出梅,而这一天恰好是农历六月初六。一连串晴热天气的到来,好像就是为这个以“晒红绿”出名的日子而准备的。

  局部地区最高气温高达39℃

  连日来的晴热天气,像是在“逼”梅雨退场。我省也将于6月30日正式出梅。这也意味着我们将告别湿热的“蒸”,转而面临干热的“烤”。

  市气象台在6月29日发布的预报中提到,随着副热带高压强势控场,未来一周,我市都将是晴到多云的天气。

  由于副热带高压掌握“绝对主动权”,就像一个锅盖牢牢扣在我们头顶,盛行下沉气流,因此接下来的日子,我市连“午后雷阵雨”也将销声匿迹。

  气温也将随着副热带高压的逐日西进增强,而阶梯式上升,尤其是最高气温,一路从35℃爬升至38℃,局部地区甚至可达39℃左右。

  最低气温将在26℃-28℃徘徊,大有从早热到晚的架势,大家要做好和高温打“持久战”的准备。

  “冰火两重天”切换时要“缓”

  高温“全勤”,防暑降温工作也要“全方位”。

  众所周知,烈日炎炎,从火热滚烫的室外进入室内,有三大忌讳:

  不能对着空调直吹,虽然身体很爽,却会让心脏和血管“不爽”,容易突发疾病;

  不能大口猛灌冰饮,容易导致冠状动脉、脑血管痉挛,诱发血压增高、心率增快;

  不能立即冲凉水澡,突如其来的冷刺激,很容易导致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严重的甚至可能造成急性心肌梗死。

  很多人不一定了解的是,从凉爽的室内突然走到火热滚烫的室外,同样也可能引起身体的不适。

  这主要是因为身体在“冰火两重天”的环境中切换,需要时间适应。突然进入高温的室外,身体无法迅速启动散热机制,同样也会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扩张,增加心脏的压力。

  面对天气的“高烧”不退,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事缓则圆”,不要贪图一时爽快,一切最好慢慢来。

  “六月六,晒红绿”

  出梅当天,恰逢农历六月初六,一个以“晒红绿”出名的日子。

  农历六月初六,本没有“晒红绿”的习俗。相传,北宋年间,宋真宗为巩固统治地位,号称托梦见神人,当降天书,而其中一次降下天书的时间恰好是六月六日。宋真宗将这一天定为“天贶节”,“诏兖州长吏,以天书降泰山日诣天贶殿,建道场设醮,以其日为天贶节,令诸州皆设醮”。

  《岁时广记》对此也有记载:“祥符四年正月,以六月六日天书再降日为天贶节。在京禁屠宰九日,诏诸路并禁。”

  随着历史的发展,农历六月初六的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到明清时,从宫廷到民间,都有在此日洗晒的习俗,晒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

  宫廷则要晒龙袍,晒乐器,晒历代帝王御容画像,晒历朝帝王御制文集、实录等,甚至还要晒銮驾、金鼓旗纛等仪仗……

  书香门第要晒书籍、字画,药材店要晒生熟药材,估衣铺要晒估衣,皮货铺要晒皮货……

  就算是普通人家,也要翻箱倒柜,把衣物、鞋帽、被褥拿到太阳底下晾晒,甚至把储藏的粮食也铺在庭院里晒一晒……

  这个习俗形成的背后,是过去人们对时节、气候变化朴素但科学的认知:

  进入农历六月,弥漫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基本告一段落。在没有烘干机,没有杀菌设备的过去,如何去潮去湿去霉?阳光无疑是最好用的“神器”。

  过去,老宁波还有在此时晒“双缸酱”(也有称“霜缸酱”)的习俗——

  将倭豆(蚕豆)蒸熟后剥壳,加入盐等各种调料搅拌,放入瓦盆或瓷器中,拿到太阳下暴晒,一般要从早上9点左右一直晒到太阳西下。晒一周左右时间,菌种就会自然繁殖。晒一个月左右,基本上能吃了,口感鲜咸,放一点点就很下饭。

  以“晒”闻名的农历六月初六,其实还有另一个习俗——洗。

  这一习俗,最初是对那些养猫养狗的人家来说的。炎炎夏日,猫狗身上的毛容易寄生小虫。人们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把猫或狗抱到河里好好洗一洗,目的就是为了“避虱蚤”。

  发展到后来,每年到这一天,家里的大人也会给孩子洗个澡,寓意孩子像小狗小猫一样容易养,无病无痛。

  农历六月初六前后,恰好是木槿花开的时节。过去,爱美的女子会在这一天用槿树叶洗头。据说,用槿树叶的汁洗头可治头皮癣、去头皮屑,让头发更加乌黑亮丽。

  记者石承承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