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7月11日报道截图。
“舍不得,他是我自己生下来的,我的亲生骨肉啊……”
“自己的骨肉,从襁褓里给人家,这是很痛苦的!”
“来疆,爸爸妈妈很想你,你什么时候来啊?”
“妈妈,我也很想你,我也去找过你们……”
7月11日晚9时30分许,当发生在四个多月之前的余姚九旬老兵胡凡尧、丁明夫妻晚年寻找60年前亲手送出的儿子许来疆,并最终团圆的故事被搬上中央电视台《道德与观察》栏目时,那一幕还是看哭了很多人。
1
这个动人的寻亲故事感动全国
早在3月16日、17日,本报就报道了这个动人的寻亲故事,并揭开了在那个年代,无私高尚的战友情驱使下引发的一段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故事。
3月17日的报纸刚出版上市,余姚四明红心志愿服务队队员丁惠红就早早来到阳明古镇普文明书局报摊上购买了《宁波晚报》,送到胡老家里。胡老夫妻和前日刚刚团聚的儿子许来疆读着报道,百感交集。
阔别60年的儿子回到余姚,回到了父母身边,住了10天,胡老说这是他和妻子最幸福的10天,他们的幸福也通过《宁波晚报》和甬派的全媒体报道传到了全国各地——
在甬派客户端,读者留言:“爱的轮回!善之因果。割爱送婴抚慰战友失子痛,耄耋迎儿弥补亲情乐”“战友间的情谊,当过兵的最清楚,尤其是战场上的生死战友情,常人无法体会和理解。我是一名老兵,能理解战友间的这份情感!”
在宁波晚报微信客户端,网友感慨“看得我泪流满面”“那个时候的想法很朴素,就是为了安慰战友的心,现在的想法也很朴素,就是为了见一面……”
《新华每日电讯》《浙江退役军人》《中国退役军人》等官方微信公号和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学习强国转载后,央视新闻在微博上以此为话题,发起了热烈讨论,全网66家媒体跟进,阅读量超1000万。

余姚四明红心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丁惠红(右)将晚报送到胡老家中。通讯员陈仰洲摄
2
央视记者专程赶到余姚进行采访
5月下旬,央视《道德与观察》栏目编导通过记者牵线搭桥,与胡老夫妻、余姚市委社会工作部、余姚市公安局、余姚四明红心志愿服务队取得联系,并专程赶到余姚进行了为期四天的专题采访,记录了胡老夫妻平凡而又洋溢着满腔热情的生活。
他们跟随胡老去给余姚马渚镇的学生讲课,去给烈士献花,从老人的举手投足、只言片语里捕捉他的一腔热血,通过这些刻在骨子里的深情,让人读懂了当年他们为何要亲手将骨肉送出,这么多年为何又一直恪守承诺直到孩子的养父养母去世之后才寻亲。
在余姚,有不少人被胡老夫妻的故事感动着。

7月11日晚,胡老夫妇和志愿者一起看节目。通讯员陈仰洲摄
余姚市文联、余姚市音乐家协会以此为蓝本,专门邀约宁波市音乐家协会会员蒲鲁东、邹璐懋创作了一首《穿越千山拥抱你》的歌曲:“曾魂牵梦萦相见的场景,越过千山万水终于咫尺可抵。深深地抱紧你,阔别的温情,从东海到西域,爱连起千万里……”
7月11日晚,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自己的故事,胡老夫妇第一句话说的就是感谢,感谢余姚四明红心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感谢余姚市公安局的警察帮自己圆了60多年的梦。他说,本来自己最近想去新疆看望儿子许来疆,看看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但因为天气太热未能成行。胡老告诉记者,来疆说了,10月份退休后,他会再次回到余姚,那时就有更多的时间陪陪父母了。
让我们一起祝福胡老和他们全家。
记者张晓曦通讯员陈圆圆
相关新闻: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