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让"陌生人社区"回归"熟人社区"的温情 宁波"共享+"藏着哪些智解?
2025-07-25 06:52:13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鄞州区首南街道雍城社区的“共享书架”。资料图片

  从楼道里的“共享书架”到老旧楼里的“共享电梯”,从社区花园里的“共享菜地”到“共享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近年来,“共享+”的种子在宁波城乡落地生根,衍生出了多元形态。从物的共享到人的联结,这些看似微小的民生实践,既破解了资源闲置与需求迫切的矛盾,也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

  1

  从“各扫门前雪”到“共筑邻里情”

  共享场景的民生温度

  在宁波的大小社区里,共享场景正以蓬勃的生命力,编织出一幅幅充满烟火气的民生画卷。

  鄞州区东柳街道安居幸福苑小区的“共享花园”里,78岁的朱柏六老人侍弄花草的身影,成为共享空间里最美的风景。从闲置地块到花团锦簇的乐园,居民们不仅能在此播撒绿意,更能随心带回一束芬芳,让自然之美走进寻常百姓家。

  这样的景致在甬城随处可见——鄞州区潘火街道雅苑社区的花园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跃然眼前;江北区前江街道云谷社区的“共享田园”,由闲置空间改造的56块菜园分属邻里,耕种的汗水里浸透着分享的喜悦;镇海区庄市街道联兴社区鑫隆花园一期的“共享空中花园”,则将昔日的违规搭建点,变成了邻里间传递清凉的绿色港湾;北仑区戚家山街道渡头社区罗家塘路52号的“渡风小院”众享空间,曾是杂草丛生、杂物乱堆的角落,社区通过入户走访和小院议事收集居民想法,15户居民认领“软装”,共同将其打造成雅致空间。

  “共享厨房”里的故事同样暖心。鄞州区潘火街道海璟园社区的共享厨房里,全职妈妈们不仅开启美食创业,更将爱心融入公益——解暑饮品递向户外工作者,定制早餐送到老人家中,让烟火气里飘出善意的芬芳;江北区庄桥街道榭嘉片区未来社区的“拾悦工坊”中,宝妈们在烘焙香里习得新技,兼顾带娃与成长;海曙区集士港镇的“春光里”服务综合体地下室的共享厨房,成了居民开设家宴的温馨场所。

  共享的巧思还延伸到楼道与电梯间。鄞州区中河街道风格城事小区的居民众筹改造“共享楼道”,让公共空间焕发雅致;外滩街道白沙社区砖桥巷小区的“共享电梯”,以按次付费的灵活方式,解决了老人“上楼难”的痛点。

  2

  从“众口难调”到“协商共治”

  共享落地的破局之道

  “共享”二字写起来简单,落地时却常遇到“拦路虎”。在宁波多个社区的实践中,资金来源、利益协调、后续管理等构成的难题,考验着各方的智慧与耐心。

  资金来源是首道坎。“共享电梯”改造中,加装费用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政府补贴后仍有缺口。江北区外滩街道白沙社区探索出“电梯公司垫资加装,居民按期付费使用”的模式,折算后每天仅需1元,既减轻居民负担,又以“用者付费”实现成本分摊,让95户居民顺利跨过资金门槛。

  海曙区集士港镇共享厨房项目建设基金则主要来自区、镇两级项目资金、小区公共收益、共建单位捐款及居民众筹,多方合力破解难题。

  利益协调更需“绣花功夫”。共享菜园分配时,有居民希望多分地块,有居民担心菜园位置不好,江北区前江街道云谷社区通过网格群预告、小程序抢购的透明操作,消除了“暗箱操作”的疑虑,56块菜园地很快各有其主,居民们在耕种中纷纷主动分享种植技巧,让共享空间成为邻里和谐的纽带。

  后续管理的“长效性”则是更大挑战。“共享书架”投用时书满为患,时间一长却出现书籍陈旧、无人整理的情况。在鄞州区首南街道雍城社区的“共享书架”,由居民组成的“一日馆长”志愿队,定期开展书籍更新、分类整理,还同步举办读书分享会,在社区集市上摆出共享书架的专属摊位,让书架始终保持活力。

  3

  从“政府搭台”到“多方唱戏”

  共享生态的培育密码

  “共享空间”受热捧的背后,藏着一套“政府搭台、多方唱戏”的培育密码,让共享生态在协同共治中愈发繁茂。

  政府的“有形之手”精准发力。不久前,由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主办的“村社故事宁波声音”分享交流活动,串起了“群众提需求、社区设议题、社会来参与、政府办实事”的社区服务新机制,攒出了可复制推广的治理经验;去年,鄞州区创新实施“家园共享计划”,制定25部共享建设指南,加速基层复制推广。

  媒体的“桥梁作用”不可或缺。宁波晚报社区联盟在市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下,发起“共享书架”“共享花园”等项目。其中“爱不孤‘读’”共享书架计划,让全市百余个社区(村)参与共建,盘活居民闲置书籍超10万册,使“15分钟阅读圈”从理念变为现实。还联合鄞州区文明办推出宁波市首个《“共享花园”建设指南》,助力共享项目的发展。

  基层的“智慧活力”持续迸发。北仑区戚家山街道渡头社区罗家塘路“共享小院”的改造、象山县丹东街道文峰社区“共享微书房”的建设等,都是各方积极参与的成果,让共享场景更接地气、更具温度。

  这些共享场景,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更重塑了邻里关系,让“陌生人社区”回归“熟人社区”的温情。随着“共享+”理念的深入,这座城市还将生长出更多民生惊喜。

  记者马佳威

  ●专家点评

  杨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通过社区公共空间改造这一具体切入点,生动展现了国家战略下的宁波经验。公共空间改造的本质不仅是物理环境的优化,更是通过社区、居民等多方协同,培育基层治理共同体的过程。宁波在这方面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能为全国其他城市的社区改造提供有益借鉴。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让"陌生人社区"回归"熟人社区"的温情 宁波"共享+"藏着哪些智解?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7-25 06:52:13

鄞州区首南街道雍城社区的“共享书架”。资料图片

  从楼道里的“共享书架”到老旧楼里的“共享电梯”,从社区花园里的“共享菜地”到“共享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近年来,“共享+”的种子在宁波城乡落地生根,衍生出了多元形态。从物的共享到人的联结,这些看似微小的民生实践,既破解了资源闲置与需求迫切的矛盾,也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

  1

  从“各扫门前雪”到“共筑邻里情”

  共享场景的民生温度

  在宁波的大小社区里,共享场景正以蓬勃的生命力,编织出一幅幅充满烟火气的民生画卷。

  鄞州区东柳街道安居幸福苑小区的“共享花园”里,78岁的朱柏六老人侍弄花草的身影,成为共享空间里最美的风景。从闲置地块到花团锦簇的乐园,居民们不仅能在此播撒绿意,更能随心带回一束芬芳,让自然之美走进寻常百姓家。

  这样的景致在甬城随处可见——鄞州区潘火街道雅苑社区的花园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跃然眼前;江北区前江街道云谷社区的“共享田园”,由闲置空间改造的56块菜园分属邻里,耕种的汗水里浸透着分享的喜悦;镇海区庄市街道联兴社区鑫隆花园一期的“共享空中花园”,则将昔日的违规搭建点,变成了邻里间传递清凉的绿色港湾;北仑区戚家山街道渡头社区罗家塘路52号的“渡风小院”众享空间,曾是杂草丛生、杂物乱堆的角落,社区通过入户走访和小院议事收集居民想法,15户居民认领“软装”,共同将其打造成雅致空间。

  “共享厨房”里的故事同样暖心。鄞州区潘火街道海璟园社区的共享厨房里,全职妈妈们不仅开启美食创业,更将爱心融入公益——解暑饮品递向户外工作者,定制早餐送到老人家中,让烟火气里飘出善意的芬芳;江北区庄桥街道榭嘉片区未来社区的“拾悦工坊”中,宝妈们在烘焙香里习得新技,兼顾带娃与成长;海曙区集士港镇的“春光里”服务综合体地下室的共享厨房,成了居民开设家宴的温馨场所。

  共享的巧思还延伸到楼道与电梯间。鄞州区中河街道风格城事小区的居民众筹改造“共享楼道”,让公共空间焕发雅致;外滩街道白沙社区砖桥巷小区的“共享电梯”,以按次付费的灵活方式,解决了老人“上楼难”的痛点。

  2

  从“众口难调”到“协商共治”

  共享落地的破局之道

  “共享”二字写起来简单,落地时却常遇到“拦路虎”。在宁波多个社区的实践中,资金来源、利益协调、后续管理等构成的难题,考验着各方的智慧与耐心。

  资金来源是首道坎。“共享电梯”改造中,加装费用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政府补贴后仍有缺口。江北区外滩街道白沙社区探索出“电梯公司垫资加装,居民按期付费使用”的模式,折算后每天仅需1元,既减轻居民负担,又以“用者付费”实现成本分摊,让95户居民顺利跨过资金门槛。

  海曙区集士港镇共享厨房项目建设基金则主要来自区、镇两级项目资金、小区公共收益、共建单位捐款及居民众筹,多方合力破解难题。

  利益协调更需“绣花功夫”。共享菜园分配时,有居民希望多分地块,有居民担心菜园位置不好,江北区前江街道云谷社区通过网格群预告、小程序抢购的透明操作,消除了“暗箱操作”的疑虑,56块菜园地很快各有其主,居民们在耕种中纷纷主动分享种植技巧,让共享空间成为邻里和谐的纽带。

  后续管理的“长效性”则是更大挑战。“共享书架”投用时书满为患,时间一长却出现书籍陈旧、无人整理的情况。在鄞州区首南街道雍城社区的“共享书架”,由居民组成的“一日馆长”志愿队,定期开展书籍更新、分类整理,还同步举办读书分享会,在社区集市上摆出共享书架的专属摊位,让书架始终保持活力。

  3

  从“政府搭台”到“多方唱戏”

  共享生态的培育密码

  “共享空间”受热捧的背后,藏着一套“政府搭台、多方唱戏”的培育密码,让共享生态在协同共治中愈发繁茂。

  政府的“有形之手”精准发力。不久前,由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主办的“村社故事宁波声音”分享交流活动,串起了“群众提需求、社区设议题、社会来参与、政府办实事”的社区服务新机制,攒出了可复制推广的治理经验;去年,鄞州区创新实施“家园共享计划”,制定25部共享建设指南,加速基层复制推广。

  媒体的“桥梁作用”不可或缺。宁波晚报社区联盟在市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下,发起“共享书架”“共享花园”等项目。其中“爱不孤‘读’”共享书架计划,让全市百余个社区(村)参与共建,盘活居民闲置书籍超10万册,使“15分钟阅读圈”从理念变为现实。还联合鄞州区文明办推出宁波市首个《“共享花园”建设指南》,助力共享项目的发展。

  基层的“智慧活力”持续迸发。北仑区戚家山街道渡头社区罗家塘路“共享小院”的改造、象山县丹东街道文峰社区“共享微书房”的建设等,都是各方积极参与的成果,让共享场景更接地气、更具温度。

  这些共享场景,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更重塑了邻里关系,让“陌生人社区”回归“熟人社区”的温情。随着“共享+”理念的深入,这座城市还将生长出更多民生惊喜。

  记者马佳威

  ●专家点评

  杨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通过社区公共空间改造这一具体切入点,生动展现了国家战略下的宁波经验。公共空间改造的本质不仅是物理环境的优化,更是通过社区、居民等多方协同,培育基层治理共同体的过程。宁波在这方面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能为全国其他城市的社区改造提供有益借鉴。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