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人正在接受治疗。
甬派客户端通讯员 谢美君 记者 陈敏 实习生 赖思嘉 文/摄
台风刚过境,甬城就被突如其来的高温“反扑”。8月3日,鄞州区第二医院的抢救室里,医护人员迎来了一场与高温的“赛跑”——短短4小时内,连续收治了5名中暑患者。
4小时5人送医
53岁的老何是一名空调拆装工,当天下午,他在闷热的环境中拆除空调,高强度的工作让他浑身被汗水浸透。意识到可能脱水,他赶紧喝了两瓶电解质水,可没过多久,恶心呕吐的感觉突然袭来。到了下午6点左右,更可怕的情况发生了:他的四肢突然抽搐起来,连腹部的肌肉都跟着紧绷、抽搐,全身的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淌,而且明显感觉尿量变少了。即便停下来休息,这些症状也没有丝毫缓解。送到医院检查后,老何的各项指标让人揪心:乳酸值达到了7.78mmol/L(正常范围0.5-2.2mmol/L),血红蛋白飙升至204g/L(正常范围男性120-160g/L),均突破危急值,血肌酐206μmol/L(正常范围男性57-111μmol/L),医生诊断为中暑引发的痉挛,还出现了血液高凝状态和急性肾功能损伤。
同样遭遇险情的还有59岁的户外工人顾师傅。当天在烈日下劳作后,他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眼前一黑就晕倒在地。同事们将他送入鄞州区第二医院急救医学中心时,他大汗淋漓,四肢和腹部的肌肉抽搐不止,尿量也明显减少。经过检查,顾师傅的血压只有75/52mmHg(正常范围90/60-140/90mmHg),整个人处于休克状态,而血肌酐却高达203umol/L,被诊断为热衰竭。
“从下午4点到晚上8点,陆续接诊了5人。”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目前这5名患者的生命体征都逐渐平稳,已转入专科病房接受进一步的优化治疗。

医生正在为病人做检查。
中暑不是小毛病,这些“热知识”能救命
“中暑并非小事。”鄞州区第二医院急救医学中心王后兴主任介绍,常见的中暑症状有很多,轻度时可能只是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耳鸣、胸闷、恶心、四肢无力等,而严重时则会出现体温急剧升高、皮肤干燥无汗、昏迷、抽搐、血压下降等,还会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等多个器官造成损害,甚至会危及生命。
中暑的发病原因主要与高温环境密切相关。当外界温度过高时,人体的散热功能会受到影响,体内热量不断积聚,就容易引发中暑。长时间在户外暴晒、处于闷热不通风的室内、高强度体力劳动导致大量出汗而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都是常见的诱因。
“对于高温中暑的危重病人来说,及时、科学处置至关重要。”王后兴主任提醒,当前高温预警持续,户外工作者一定要避开高温时段作业,若必须工作,每小时应到阴凉处休息10-15分钟。室内工作者也不能掉以轻心,避免长时间处于闷热环境,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一旦出现大量出汗、头晕、胸闷等中暑先兆,千万不能大意,务必及时就医,切莫耽误。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