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不走寻常路”的袁帅:“蘑菇战役”里的排头兵
2025-08-07 20:44: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那些红村的年轻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共富密码”

  宁网编前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八十年了。黄土坡上的硝烟早已散去,竹海里的枪声化作山风,但那些镌刻在山河里的故事,依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宁波日报联合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宁波团市委,推出“那些红村的年轻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共富密码’”系列报道。

  我们从浙东抗日根据地出发,开启一场特别的“青春寻访”,寻找那些回到革命老区的年轻人,如何让先辈们用鲜血守护的土地在他们手中变得更加丰饶,去看看抗战精神如何在新时代开出不一样的花。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场革命薪火的接力。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来自革命老区的时代回响,探寻红色基因的永恒魅力,见证从战火纷飞到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跨越。

  甬派客户端见习记者 何丫 记者 顾佳诚 沈孙晖

  恒温、恒湿的出菇车间里,一排排菌架整齐排列,饱满的杏鲍菇争相“探出脑袋”,积蓄着拔节生长的力量。

  32岁的袁帅专注地检视着一簇簇杏鲍菇,指尖轻轻拂过菌盖。这是他亲手打造的“新战场”,此刻的他仿佛正在“阅兵”……

袁帅正在查看杏鲍菇长势。沈孙晖摄

  河南濮阳市清丰县,位于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内,这里也是袁帅的家乡。80多年前先辈用鲜血守护的这片热土,如今正孕育着一场“蘑菇战役”。袁帅,就是冲锋陷阵的“排头兵”。

  他守护的不仅是一簇簇鲜菇,更是乡亲们对富足生活的期盼

  2015年,袁帅大学毕业,郑州的繁华触手可及。但他心里浮现的,是“一个人”和“一群人”——

  1943年冬,清丰籍烈士柳朝琦前往战场采访途中被敌人发现,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牺牲的第一位战地记者。而70多年后,乡亲们辛勤的汗水浸透衣衫,却收入微薄。

  虽然已不是柳朝琦诗中“抗日不惜七尺躯,救国只仗一寸丹”的年代,但这片土地始终奔涌着同一种血脉。

  “先辈们用生命换和平,我该用双手换乡亲们的富足!”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让袁帅放弃霓虹,回到故乡,创办了科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袁帅正在车间里忙碌。何丫摄

  彼时,清丰县正推行“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鼓励发展食用菌产业。但当地“老两件”平菇、白灵菇“身价”低廉,而且传统大棚种植季节性强,产量不稳定,效益更是低下。

  袁帅决定“不走寻常路”——打造自动化食用菌工厂,在当地率先引进当时南方正红火的杏鲍菇

  但创业,不是田园牧歌。工厂生产刚起步,棘手问题便横亘眼前。

  一座数十吨重的中央制冷机组从江苏运达,却卡在了安装环节。全县甚至全市,都找不到能吊起这个庞然大物的巨型机械。眼见前道工序已启动,如果没有冷源,菌菇就要腐烂变质。怎么办?

  “上撬棍!”袁帅一声招呼,30多名工人的脊梁瞬间绷紧。撬棍插入沉重的机体下方,号子声在车间里回荡:“一、二、三,使劲!”

  这个钢铁巨兽,硬是被血肉之躯的合力,如愚公移山般一寸寸挪向预定的安装位置。这场景,恍若当年根据地军民肩扛手抬修筑工事的画面——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工人们正在采摘杏鲍菇。顾佳诚摄

  生产关刚过,市场关又至,考验如同连绵的山丘接踵而来。

  当时,杏鲍菇在当地可是“稀罕物”,每公斤价格高达20元。

  “啥玩意?这么贵?咋吃啊?”袁帅带着样品,跑遍了清丰县城的小批发市场、饭店,听到最多的就是这“灵魂三问”——

  清丰人大多只认得平菇、白灵菇,这鸡腿似的“怪菇”一时无人敢试。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这座“山”,比几十吨重的制冷机组更难移!

  袁帅心一横,一手提着一袋杏鲍菇,一手拿着一本书《杏鲍菇的100种吃法》,径直走进了一家相熟饭店的后厨。

袁帅正在查看菌棒。沈孙晖摄

  “师傅,麻烦您试试!”厨师被他磨得动了手。热锅、下油、蒜末爆香,杏鲍菇切片下锅,加点青红椒……一盘油亮鲜香的清炒杏鲍菇出锅了。

  饭店老板将信将疑地夹起一块杏鲍菇,嚼了几口,眼神顿时亮了:“咦,咋像吃肉一样,不赖!”

  这声“不赖”,为袁帅“凿”开了市场。他用脚步和诚意,让杏鲍菇渐渐成为清丰“菇”事的新“主角”。这股敢于迎难而上的精气神,与当年根据地军民不屈不挠的韧劲何其相似!

  从杏鲍菇,到羊肚菌、黑皮鸡枞菌等,如今的袁帅已变为名副其实的“菇元帅”。车间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一屏掌控,拌料、制袋、灭菌、接种、养菌、出菇等流程高度自动化。目前,科丰生物日产白玉菇20吨、杏鲍菇20吨,年产各种食用菌1.2万吨左右

袁帅正在车间忙碌。何丫摄

  科丰生物步入正轨,袁帅始终没忘记回乡创业的初心: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于是,“菇元帅”的“新战场”上,不断有“士兵”加入,齐心向共同富裕冲锋。王亚平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黄庄村的48岁农妇,曾经守着四亩薄田,拉扯着两个儿子,全家年收入仅两万多元。科丰生物的招工启事,让她实现了“家门口挣钱”的朴素愿望。

  “每月工资稳定,公司为我们缴纳了养老金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十年努力工作,王亚平不但从普通操作工成长为生产车间班组长,还在县城买了新房。

  每年春天,她总是摘下老家院子里的甜杏,送到公司与大家分享。这筐沉甸甸的杏,也成了袁帅心中最温暖的“共富勋章”

  “目前,科丰生物解决了约300名村民、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协调上下游关联企业安排就业1500余人。”如今,“共富勋章”已越来越多。

科丰生物自动化设备。沈孙晖摄

  但袁帅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他自筹资金100万元,建立了食用菌种植培训基地,免费举办了15期培训班。

  培训的核心内容,就是推广“菌棒二次利用”的“地栽菇”模式——公司将前期培育好的健壮菌棒,低价甚至免费给农户,让大家书写自己的增收“菇”事。

  “乡亲们,就像种菜一样,把菌棒埋进土里,浇好水,菇会自己‘钻’出来……”公司生产厂长王景雷带着一批批技术员,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如何埋土浇水、如何做好管理。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一景。沈孙晖摄

  如同当年抗战火种在群众中传递,种植模式的推广,犹如为大伙量身定制了“点金术”,高峰时期辐射带动3000余户农户种植食用菌,每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

  从柳朝琦那辈人的热血,到袁帅这代人的汗水,一样的劲儿,在这片土地上往下扎、往上长。有了这股劲儿,这片红色沃土终将收获属于新时代的丰饶。

  记者手记

  先辈们不怕艰险、勇于奋斗的精神,在袁帅的故事里有了新时代的体现。

  袁帅放弃城市坦途回乡创业,归根结底,源于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愫与责任担当,渴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所以,面对制冷机组没工具搬运的困境,他带领工人用撬棍“愚公移山”;面对市场对杏鲍菇的陌生与排斥,他扎进后厨用一道菜打开缺口……这些突破,正是对“自力更生、敢闯敢试”革命精神的生动践行。

  更可贵的,是袁帅的为民初心。他通过培训基地把技术教给农户,用“授人以渔”的帮扶,延续了抗战年代“心系群众”的底色。现在,他的食用菌工厂不仅直接解决了300余人的就业问题,还间接带动3000多户农户增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红色精神传承,就是要将不屈意志、为民初心,化作攻坚克难、创造美好生活的澎湃引擎。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一景。沈孙晖摄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横跨河北、山东、河南三省,是连接陕甘宁与华中、华北、华东各地区的重要枢纽地带,也是中国共产党率领敌后军民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场之一,在抗日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该抗日根据地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扼控华北、华中多条重要交通线。面对日军的大规模“扫荡”,中国共产党率领当地军民机智、勇敢地开展了各项行动,不仅消灭大量敌人、巩固了根据地,还建起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人物简介

  袁帅,河南濮阳市清丰县巩营乡西街村人,2015年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发展食用菌产业,现任科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先后获得“河南省食用菌行业先进个人”“濮阳市第五批优秀中青年人才”“清丰县优秀民营企业家”“清丰县乡村振兴乡土专家”等荣誉。

  我想对您说

冀鲁豫边区抗战史实展馆。何丫摄

  先辈们,我是在河南清丰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青年创业者。80多年前,你们在这片土地上顽强战斗,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如今,我在这片土地上种下食用菌,菌菇种植需要耐心和坚持,我会像你们一样不怕困难,脚踏实地,用双手让这片土地更加富饶。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不走寻常路”的袁帅:“蘑菇战役”里的排头兵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8-07 20:44:00

  宁网编前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八十年了。黄土坡上的硝烟早已散去,竹海里的枪声化作山风,但那些镌刻在山河里的故事,依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宁波日报联合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宁波团市委,推出“那些红村的年轻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共富密码’”系列报道。

  我们从浙东抗日根据地出发,开启一场特别的“青春寻访”,寻找那些回到革命老区的年轻人,如何让先辈们用鲜血守护的土地在他们手中变得更加丰饶,去看看抗战精神如何在新时代开出不一样的花。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场革命薪火的接力。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来自革命老区的时代回响,探寻红色基因的永恒魅力,见证从战火纷飞到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跨越。

  甬派客户端见习记者 何丫 记者 顾佳诚 沈孙晖

  恒温、恒湿的出菇车间里,一排排菌架整齐排列,饱满的杏鲍菇争相“探出脑袋”,积蓄着拔节生长的力量。

  32岁的袁帅专注地检视着一簇簇杏鲍菇,指尖轻轻拂过菌盖。这是他亲手打造的“新战场”,此刻的他仿佛正在“阅兵”……

袁帅正在查看杏鲍菇长势。沈孙晖摄

  河南濮阳市清丰县,位于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内,这里也是袁帅的家乡。80多年前先辈用鲜血守护的这片热土,如今正孕育着一场“蘑菇战役”。袁帅,就是冲锋陷阵的“排头兵”。

  他守护的不仅是一簇簇鲜菇,更是乡亲们对富足生活的期盼

  2015年,袁帅大学毕业,郑州的繁华触手可及。但他心里浮现的,是“一个人”和“一群人”——

  1943年冬,清丰籍烈士柳朝琦前往战场采访途中被敌人发现,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牺牲的第一位战地记者。而70多年后,乡亲们辛勤的汗水浸透衣衫,却收入微薄。

  虽然已不是柳朝琦诗中“抗日不惜七尺躯,救国只仗一寸丹”的年代,但这片土地始终奔涌着同一种血脉。

  “先辈们用生命换和平,我该用双手换乡亲们的富足!”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让袁帅放弃霓虹,回到故乡,创办了科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袁帅正在车间里忙碌。何丫摄

  彼时,清丰县正推行“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鼓励发展食用菌产业。但当地“老两件”平菇、白灵菇“身价”低廉,而且传统大棚种植季节性强,产量不稳定,效益更是低下。

  袁帅决定“不走寻常路”——打造自动化食用菌工厂,在当地率先引进当时南方正红火的杏鲍菇

  但创业,不是田园牧歌。工厂生产刚起步,棘手问题便横亘眼前。

  一座数十吨重的中央制冷机组从江苏运达,却卡在了安装环节。全县甚至全市,都找不到能吊起这个庞然大物的巨型机械。眼见前道工序已启动,如果没有冷源,菌菇就要腐烂变质。怎么办?

  “上撬棍!”袁帅一声招呼,30多名工人的脊梁瞬间绷紧。撬棍插入沉重的机体下方,号子声在车间里回荡:“一、二、三,使劲!”

  这个钢铁巨兽,硬是被血肉之躯的合力,如愚公移山般一寸寸挪向预定的安装位置。这场景,恍若当年根据地军民肩扛手抬修筑工事的画面——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工人们正在采摘杏鲍菇。顾佳诚摄

  生产关刚过,市场关又至,考验如同连绵的山丘接踵而来。

  当时,杏鲍菇在当地可是“稀罕物”,每公斤价格高达20元。

  “啥玩意?这么贵?咋吃啊?”袁帅带着样品,跑遍了清丰县城的小批发市场、饭店,听到最多的就是这“灵魂三问”——

  清丰人大多只认得平菇、白灵菇,这鸡腿似的“怪菇”一时无人敢试。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这座“山”,比几十吨重的制冷机组更难移!

  袁帅心一横,一手提着一袋杏鲍菇,一手拿着一本书《杏鲍菇的100种吃法》,径直走进了一家相熟饭店的后厨。

袁帅正在查看菌棒。沈孙晖摄

  “师傅,麻烦您试试!”厨师被他磨得动了手。热锅、下油、蒜末爆香,杏鲍菇切片下锅,加点青红椒……一盘油亮鲜香的清炒杏鲍菇出锅了。

  饭店老板将信将疑地夹起一块杏鲍菇,嚼了几口,眼神顿时亮了:“咦,咋像吃肉一样,不赖!”

  这声“不赖”,为袁帅“凿”开了市场。他用脚步和诚意,让杏鲍菇渐渐成为清丰“菇”事的新“主角”。这股敢于迎难而上的精气神,与当年根据地军民不屈不挠的韧劲何其相似!

  从杏鲍菇,到羊肚菌、黑皮鸡枞菌等,如今的袁帅已变为名副其实的“菇元帅”。车间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一屏掌控,拌料、制袋、灭菌、接种、养菌、出菇等流程高度自动化。目前,科丰生物日产白玉菇20吨、杏鲍菇20吨,年产各种食用菌1.2万吨左右

袁帅正在车间忙碌。何丫摄

  科丰生物步入正轨,袁帅始终没忘记回乡创业的初心: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于是,“菇元帅”的“新战场”上,不断有“士兵”加入,齐心向共同富裕冲锋。王亚平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黄庄村的48岁农妇,曾经守着四亩薄田,拉扯着两个儿子,全家年收入仅两万多元。科丰生物的招工启事,让她实现了“家门口挣钱”的朴素愿望。

  “每月工资稳定,公司为我们缴纳了养老金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十年努力工作,王亚平不但从普通操作工成长为生产车间班组长,还在县城买了新房。

  每年春天,她总是摘下老家院子里的甜杏,送到公司与大家分享。这筐沉甸甸的杏,也成了袁帅心中最温暖的“共富勋章”

  “目前,科丰生物解决了约300名村民、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协调上下游关联企业安排就业1500余人。”如今,“共富勋章”已越来越多。

科丰生物自动化设备。沈孙晖摄

  但袁帅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他自筹资金100万元,建立了食用菌种植培训基地,免费举办了15期培训班。

  培训的核心内容,就是推广“菌棒二次利用”的“地栽菇”模式——公司将前期培育好的健壮菌棒,低价甚至免费给农户,让大家书写自己的增收“菇”事。

  “乡亲们,就像种菜一样,把菌棒埋进土里,浇好水,菇会自己‘钻’出来……”公司生产厂长王景雷带着一批批技术员,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如何埋土浇水、如何做好管理。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一景。沈孙晖摄

  如同当年抗战火种在群众中传递,种植模式的推广,犹如为大伙量身定制了“点金术”,高峰时期辐射带动3000余户农户种植食用菌,每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

  从柳朝琦那辈人的热血,到袁帅这代人的汗水,一样的劲儿,在这片土地上往下扎、往上长。有了这股劲儿,这片红色沃土终将收获属于新时代的丰饶。

  记者手记

  先辈们不怕艰险、勇于奋斗的精神,在袁帅的故事里有了新时代的体现。

  袁帅放弃城市坦途回乡创业,归根结底,源于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愫与责任担当,渴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所以,面对制冷机组没工具搬运的困境,他带领工人用撬棍“愚公移山”;面对市场对杏鲍菇的陌生与排斥,他扎进后厨用一道菜打开缺口……这些突破,正是对“自力更生、敢闯敢试”革命精神的生动践行。

  更可贵的,是袁帅的为民初心。他通过培训基地把技术教给农户,用“授人以渔”的帮扶,延续了抗战年代“心系群众”的底色。现在,他的食用菌工厂不仅直接解决了300余人的就业问题,还间接带动3000多户农户增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红色精神传承,就是要将不屈意志、为民初心,化作攻坚克难、创造美好生活的澎湃引擎。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一景。沈孙晖摄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横跨河北、山东、河南三省,是连接陕甘宁与华中、华北、华东各地区的重要枢纽地带,也是中国共产党率领敌后军民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场之一,在抗日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该抗日根据地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扼控华北、华中多条重要交通线。面对日军的大规模“扫荡”,中国共产党率领当地军民机智、勇敢地开展了各项行动,不仅消灭大量敌人、巩固了根据地,还建起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人物简介

  袁帅,河南濮阳市清丰县巩营乡西街村人,2015年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发展食用菌产业,现任科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先后获得“河南省食用菌行业先进个人”“濮阳市第五批优秀中青年人才”“清丰县优秀民营企业家”“清丰县乡村振兴乡土专家”等荣誉。

  我想对您说

冀鲁豫边区抗战史实展馆。何丫摄

  先辈们,我是在河南清丰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青年创业者。80多年前,你们在这片土地上顽强战斗,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如今,我在这片土地上种下食用菌,菌菇种植需要耐心和坚持,我会像你们一样不怕困难,脚踏实地,用双手让这片土地更加富饶。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