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血染的丰碑为四明山23位烈士而立
2025-08-12 10:14: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甬派客户端记者 沈莉萍 实习生 李贝卡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近日,《新四军军歌》的激昂旋律在四明山南麓回荡。

在海曙区章水镇的浙东新四军(四明山南部)红色纪念园,红绸缓缓揭开,茶坑战斗纪念碑正式落成。在战斗中牺牲的23位烈士,终于在这片曾经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有了永恒的坐标。

茶坑战斗纪念碑。

巍巍青山埋忠骨,铁血忠魂铸四明。作为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四明山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征程。

在烽火岁月里,数以千计的新四军战士长眠于这片红色土地。茶坑战斗纪念碑的静静矗立,将那场浸透鲜血的拼杀、那份不曾褪色的信仰,悄然铺展在天地之间,使每一位驻足者都触摸到了穿越时空的不屈力量。

5小时的殊死战斗

战斗图片。记者摄自浙东新四军(四明山南部)红色纪念园。

经过深入采访和查阅文献资料,这段血色历史在记者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1942年7月,中共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以后,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不断发展,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活动从梁弄延伸到鄞西,引起了日、伪、顽军的极端仇视和恐惧。

自1943年11月开始,国民党顽固派纠集近2万人的兵力,妄图剿灭四明山的新四军。

1943年的冬天,寒风刺骨,周公宅村周围的蜻蜓岗、大余、奉西东岙、西岙都发生了激烈战斗。

1944年2月21日,国民党顽固派浙保二团在龙观后隆逮捕了包括浙东最年轻的女区委书记李敏在内的五位同志。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严刑逼供,他们坚贞不屈。

最后,敌人将五位同志绑在柱上,其中李敏被连刺27刀,壮烈牺牲。

同年2月25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刘亨云参谋长率领五支队以及警卫大队,行进到鄞州西部的茶坑村时获得情报,得知国民党顽固派浙保二团正从蜜岩向商量岗方向移动。

刘亨云参谋长迅速组织兵力,在浙保二团必经的茶坑狗爬岭设伏。刚交火,右后侧就出现了2000余兵力的突击营,伏击战迅即变成了遭遇战。

“为李敏同志报仇!”“为四明山人民报仇!”战士们的怒吼震得山岩回响。五天前目睹李敏等同志被残杀的悲愤,此刻,都化作了枪膛里的怒火。

尽管敌众我寡,但我军凭借顽强意志以弱胜强,经过五个小时的激战,成功突围,毙、伤、俘敌军3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以及近万发子弹,然而自身也付出了伤亡代价。

据协助突围的红色保长陈丕如的孙子陈济开记述,战斗结束后,他的爷爷带着民兵,偷偷将牺牲的新四军指战员的尸体收集,并集体安葬在乱石之中。因为怕顽军报复,不敢立墓碑。

牺牲的23名新四军战士,从此永远长眠在了四明山的怀抱里。

重伤员的九死一生

战斗图片。记者摄自浙东新四军(四明山南部)红色纪念园。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资料里记录着一个死里逃生的故事。

时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五支队中队指导员的鲁冰,其儿子王毅进在《九生一生战茶坑》一文中这样记述:

鲁冰左臂、右腿、左胸各中两颗子弹,两根肋骨被打断,一颗子弹嵌在左肩。但受伤最严重的是右腿,敌人打的是“开花弹”,进口只有枪眼大,出口却比手掌还大,大腿一块肌肉飞溅四周,全身血肉模糊,血流不止。

但他并未撤下火线,斜靠着坚持指挥战斗,一直打到天黑,部队才脱离战斗。随后连夜转移,由于没有担架,中队长命令四名战士抬鲁冰撤退,鲁冰坚决不同意。

他咬紧牙关,强忍剧痛,通讯员半架半扶着,随部队急行军走了七里山路。到了临时包扎所,因失血过多,鲁冰昏迷了。

然而,此时并未摆脱敌人的包围,同志们只好把伤员都先“寄养”在老乡家里。有山民连夜把鲁冰抬到离家百十米远的茅草丛中藏起来。

正值寒冬腊月,白天,鲁冰躺在茅草丛中,又冷又饿且动弹不得;到了晚上,农家大嫂悄悄送来米汤。顽军在周边搜索了七天一无所获。

大嫂的照护下,鲁冰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当部队找到鲁冰时,伤口早已腐烂,还爬满了蛆。鲁冰被送后方医院养伤半年,还多次随医院转移、隐蔽,伤未痊愈就返回部队又上战场。

解放后,鲁冰曾四处寻找救命大嫂,却始终杳无音讯。

跨越时空的追寻

战斗图片。记者摄自浙东新四军(四明山南部)红色纪念园。

二十多年前,因建造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周公宅水库,周公宅村周边村庄进行了整体搬迁。

而找寻和发掘23位烈士姓名以及生平的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

宁波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工作人员翻遍史料,最终在上海市新四军研究会浙东浙南分会编纂的《回忆与研究》中,查到英雄连队“观杰中队”(原新四军浙东纵队五支队七中队)在1944年2月底的那次战斗记录,终于让三位烈士的姓名重见天日。

据五支队七中队原队长黄玉、指导员吴锡钦回忆:

“(1944年)二月下旬,五支队在茶坑同浙保、突击营发生一场战斗。机枪班长王晓东提着机枪向敌人猛射,时而平躺,忽而俯射或仰射,打得敌人胆战心惊,尸横遍野。王晓东同志也在这次战斗中不幸身中敌弹,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副班长接过班长的机枪继续战斗,战斗非常激烈……我三排副王玉才等同志在这次战斗中光荣牺牲,另有多位同志负伤。”

从文献记录中得知,王晓东、王玉才牺牲在这次战斗中

另外,五支队参谋贾平身负重伤,在山上躲避七天七夜后,被村民抬到包扎所。但最终因伤重不治,贾平为革命牺牲。

23位烈士,至今仍有20位是无名英雄。

他们可能是刚扛起钢枪的青年,可能是跋山涉水离乡的战士,却都朝着四明山的星火奔赴,最终以血色浸染了黎明前的暗夜。

战斗图片。记者摄自浙东新四军(四明山南部)红色纪念园。

令人动容的是,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工作人员多次去周公宅水库附近山村调研,走访不少老人后发现,《战斗报》等资料记载的这场茶坑战斗实际发生在遮坑村(今属海曙区龙观乡),只因地名发音相近,记载时误作“茶坑”。

英雄从未远去,历史终被铭记。革命后代崔锡华(其父亲崔志贤是1943年入党的四明山地下共产党员),与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共同出资立碑,让这段血色记忆得以镌刻留存。

青山碧水,英魂永驻;

松柏翠竹,精神长存!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血染的丰碑为四明山23位烈士而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8-12 10:14:00

甬派客户端记者 沈莉萍 实习生 李贝卡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近日,《新四军军歌》的激昂旋律在四明山南麓回荡。

在海曙区章水镇的浙东新四军(四明山南部)红色纪念园,红绸缓缓揭开,茶坑战斗纪念碑正式落成。在战斗中牺牲的23位烈士,终于在这片曾经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有了永恒的坐标。

茶坑战斗纪念碑。

巍巍青山埋忠骨,铁血忠魂铸四明。作为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四明山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征程。

在烽火岁月里,数以千计的新四军战士长眠于这片红色土地。茶坑战斗纪念碑的静静矗立,将那场浸透鲜血的拼杀、那份不曾褪色的信仰,悄然铺展在天地之间,使每一位驻足者都触摸到了穿越时空的不屈力量。

5小时的殊死战斗

战斗图片。记者摄自浙东新四军(四明山南部)红色纪念园。

经过深入采访和查阅文献资料,这段血色历史在记者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1942年7月,中共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以后,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不断发展,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活动从梁弄延伸到鄞西,引起了日、伪、顽军的极端仇视和恐惧。

自1943年11月开始,国民党顽固派纠集近2万人的兵力,妄图剿灭四明山的新四军。

1943年的冬天,寒风刺骨,周公宅村周围的蜻蜓岗、大余、奉西东岙、西岙都发生了激烈战斗。

1944年2月21日,国民党顽固派浙保二团在龙观后隆逮捕了包括浙东最年轻的女区委书记李敏在内的五位同志。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严刑逼供,他们坚贞不屈。

最后,敌人将五位同志绑在柱上,其中李敏被连刺27刀,壮烈牺牲。

同年2月25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刘亨云参谋长率领五支队以及警卫大队,行进到鄞州西部的茶坑村时获得情报,得知国民党顽固派浙保二团正从蜜岩向商量岗方向移动。

刘亨云参谋长迅速组织兵力,在浙保二团必经的茶坑狗爬岭设伏。刚交火,右后侧就出现了2000余兵力的突击营,伏击战迅即变成了遭遇战。

“为李敏同志报仇!”“为四明山人民报仇!”战士们的怒吼震得山岩回响。五天前目睹李敏等同志被残杀的悲愤,此刻,都化作了枪膛里的怒火。

尽管敌众我寡,但我军凭借顽强意志以弱胜强,经过五个小时的激战,成功突围,毙、伤、俘敌军3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以及近万发子弹,然而自身也付出了伤亡代价。

据协助突围的红色保长陈丕如的孙子陈济开记述,战斗结束后,他的爷爷带着民兵,偷偷将牺牲的新四军指战员的尸体收集,并集体安葬在乱石之中。因为怕顽军报复,不敢立墓碑。

牺牲的23名新四军战士,从此永远长眠在了四明山的怀抱里。

重伤员的九死一生

战斗图片。记者摄自浙东新四军(四明山南部)红色纪念园。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资料里记录着一个死里逃生的故事。

时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五支队中队指导员的鲁冰,其儿子王毅进在《九生一生战茶坑》一文中这样记述:

鲁冰左臂、右腿、左胸各中两颗子弹,两根肋骨被打断,一颗子弹嵌在左肩。但受伤最严重的是右腿,敌人打的是“开花弹”,进口只有枪眼大,出口却比手掌还大,大腿一块肌肉飞溅四周,全身血肉模糊,血流不止。

但他并未撤下火线,斜靠着坚持指挥战斗,一直打到天黑,部队才脱离战斗。随后连夜转移,由于没有担架,中队长命令四名战士抬鲁冰撤退,鲁冰坚决不同意。

他咬紧牙关,强忍剧痛,通讯员半架半扶着,随部队急行军走了七里山路。到了临时包扎所,因失血过多,鲁冰昏迷了。

然而,此时并未摆脱敌人的包围,同志们只好把伤员都先“寄养”在老乡家里。有山民连夜把鲁冰抬到离家百十米远的茅草丛中藏起来。

正值寒冬腊月,白天,鲁冰躺在茅草丛中,又冷又饿且动弹不得;到了晚上,农家大嫂悄悄送来米汤。顽军在周边搜索了七天一无所获。

大嫂的照护下,鲁冰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当部队找到鲁冰时,伤口早已腐烂,还爬满了蛆。鲁冰被送后方医院养伤半年,还多次随医院转移、隐蔽,伤未痊愈就返回部队又上战场。

解放后,鲁冰曾四处寻找救命大嫂,却始终杳无音讯。

跨越时空的追寻

战斗图片。记者摄自浙东新四军(四明山南部)红色纪念园。

二十多年前,因建造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周公宅水库,周公宅村周边村庄进行了整体搬迁。

而找寻和发掘23位烈士姓名以及生平的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

宁波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工作人员翻遍史料,最终在上海市新四军研究会浙东浙南分会编纂的《回忆与研究》中,查到英雄连队“观杰中队”(原新四军浙东纵队五支队七中队)在1944年2月底的那次战斗记录,终于让三位烈士的姓名重见天日。

据五支队七中队原队长黄玉、指导员吴锡钦回忆:

“(1944年)二月下旬,五支队在茶坑同浙保、突击营发生一场战斗。机枪班长王晓东提着机枪向敌人猛射,时而平躺,忽而俯射或仰射,打得敌人胆战心惊,尸横遍野。王晓东同志也在这次战斗中不幸身中敌弹,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副班长接过班长的机枪继续战斗,战斗非常激烈……我三排副王玉才等同志在这次战斗中光荣牺牲,另有多位同志负伤。”

从文献记录中得知,王晓东、王玉才牺牲在这次战斗中

另外,五支队参谋贾平身负重伤,在山上躲避七天七夜后,被村民抬到包扎所。但最终因伤重不治,贾平为革命牺牲。

23位烈士,至今仍有20位是无名英雄。

他们可能是刚扛起钢枪的青年,可能是跋山涉水离乡的战士,却都朝着四明山的星火奔赴,最终以血色浸染了黎明前的暗夜。

战斗图片。记者摄自浙东新四军(四明山南部)红色纪念园。

令人动容的是,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工作人员多次去周公宅水库附近山村调研,走访不少老人后发现,《战斗报》等资料记载的这场茶坑战斗实际发生在遮坑村(今属海曙区龙观乡),只因地名发音相近,记载时误作“茶坑”。

英雄从未远去,历史终被铭记。革命后代崔锡华(其父亲崔志贤是1943年入党的四明山地下共产党员),与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共同出资立碑,让这段血色记忆得以镌刻留存。

青山碧水,英魂永驻;

松柏翠竹,精神长存!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