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报道:实证八千载文明 勾勒港城千年文脉!宁波考古7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
甬派客户端记者 黄银凤 徐诚 陈妤涵 见习记者 冯姝涵 通讯员 邱吉瑜
8月22日,《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规划纲要》在宁波考古7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之际正式发布。该纲要是对未来宁波考古事业与地域文明研究的新规划与新部署,标志着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作进入系统化、科学化实施阶段。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
该《规划纲要》由宁波市文物局牵头,联合市社科联(院)、市委宣传部共同推进,旨在通过多学科、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方法,聚焦宁波先秦时期(新石器时代早期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之前,涵盖约距今12000年-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和距今约4000年-2200年的青铜时代),系统探析其间的社会面貌与文化脉络,全面揭示宁波地域文明的丰富内涵、特色成就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目前,项目已完成前期研究,形成《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规划纲要(2025-2030)》等一系列成果,即将转入全面实施阶段。
《规划纲要》明确,研究总目标在于聚焦宁波地域文明与“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科学论证宁波在中华文明构建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与重要贡献。

上水岙越窑遗址出土的青瓷莲花尊。
围绕“宁波地域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这一核心主题,《规划纲要》部署了六大研究方向: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生业系统研究、环境变迁研究、知识系统与精神信仰研究、聚落考古与社会发展研究、与周围地区文化交流与互动研究,并相应设立六个子课题,旨在深入揭示宁波地域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基本面貌、内在机制与演进路径。
在研究方法上,《规划纲要》强调以考古学为基础,科技手段为支撑,坚持多学科协同、系统化阐释,注重成果的活化利用与融合发展。
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以2030年为重要时间节点,分两阶段推进:第一阶段为2025-2030年,内分一期(2025-2027)和二期(2028-2030);第二阶段规划至2040年,实现中长远持续发力。
工程预期实现六大目标:
一是初步建立宁波先秦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探索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力争填补早期缺环;
二是系统开展生业研究,揭示稻作与海洋性生业交互模式下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
三是复原古海岸线与古河道变迁,阐明人地关系演变机制;
四是构建先民知识系统与精神信仰的结构模型,揭示文化记忆的编码与传承方式;
五是建立先秦聚落地理信息系统(GIS),再现聚落空间布局与社会结构特征;
六是科学阐释宁波地域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地位与贡献。
同时,力争在学术研究、公众考古、数据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一批高质量成果。
《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规划纲要(2025-2030)》的发布,是宁波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影响。未来五年,宁波将着力构建文明研究的“宁波范式”,延续历史文脉,深化文旅融合,为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小白礁I号”沉船遗址。
同日,“王巍文化大师工作室”在宁波挂牌成立。该平台的设立,将为宁波考古与地域文明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王巍在考古学领域贡献卓著、影响深远。此次受聘为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并主持工作室工作,他表示将带领团队深度参与宁波地域文明研究,助力宁波挖掘文化底蕴、彰显城市特色,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贡献专业智慧。
宁波作为海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不仅是河姆渡文化的故乡、古代海盐业的起源地和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区,更被誉为“稻作文明的摇篮”和“海上丝路的活化石”,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通过系统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宁波将更加全面、深入地展现本地文明的丰富内涵与卓越成就,进一步夯实其在中华文明构建中的历史作用与当代价值。
发布仪式后,还举行了专题专家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围绕“宁波考古70周年与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展开深入研讨。专家一致认为,宁波70年考古成果丰硕,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启动和实施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将为地方文化建设和中华文明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