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记者 沈孙晖 实习生 王优悠 田瑾 通讯员 翁思琪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生花、心中有美”,这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在镇海九龙湖镇,一座深藏于小山村的省级乡村博物馆,用一场“美学实验”悄然完成了这一跨越——它让拿锄头的手握起了花枝,让炊烟里升腾起诗意。

插花艺术馆。图片除标注外均由沈孙晖摄
这个位于秦山自然村的插花艺术馆,带着一种特别的“反差感”——
一楼是菜市场,浸染“人间烟火”;沿着台阶走到二楼,便踏入了“阳春白雪”,380平方米的插花馆美如梦境。
馆内,中国插花历史“娓娓道来”,众多插花作品“静默生长”。
稻穗垂坠、高粱火红、芦苇摇曳、蕨草蜷曲,在仿古陶罐中重构出远古的丰收画面……在鱼山文化遗址介绍墙前,一件名为《丰收》的插花作品引人注目。
“稻穗、芦苇等都是村民俯首可拾的东西,我们想用这些,展现古代先民对美的追求。”插花艺术馆馆主秦雷道出了创作初衷。“原来,美很早就‘觉醒’了。”一位游客欣赏后轻声感慨。

《丰收》插花作品。
更鲜活的,是《春》《夏》《秋》《冬》四件“花境”作品。它们用整个场景,“唱”出了美丽乡村的田园牧歌——
春有玉兰樱花掩映村舍,夏有荷花相伴流水潺潺,秋有金菊野果满缀枝头,冬有寒梅傲雪悄然绽放……村民、游客驻足其间,仿佛置身于四季流转的乡村画卷,感受到时光的温柔抚慰。

秦雷。九龙湖镇供图
秦雷是中国首批插花花艺大师之一,秦山村是他的家乡。2018年,秦雷受邀回村,将闲置村居改建为插花艺术馆。但他的目的不是“孤芳自赏”,而是想完成一场“美学实验”。
“插花的最高境界,是崇尚自然。而农村接近大自然,在推广插花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秦雷说,插花门槛不高,人人都能学,适合在乡村开展,“希望通过这场‘实验’,激发村民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验”的第一步,是要让村民们走进艺术馆,接受插花公益培训。但起初,愿意放下活计来学的人寥寥无几。
“村里决定以少数带动多数,先动员民宿主来学习插花,因为他们需要花艺作品装扮民宿、吸引客人。”村干部张敦杰说。

秦雷给村民培训插花。九龙湖镇供图
“插花,不就是把花插满篮子吗?”55岁的张莲萍是秦家小院民宿主,她的民宿就在艺术馆隔壁。
张莲萍至今仍记得第一堂课:一个小篮、一块花泥、几朵小菊和一捧满天星,她插得满满当当,心里还挺得意,“可一看秦老师的作品,我才第一次知道什么叫意境。”
花插在哪个位置、要从哪个角度去欣赏……张莲萍学到的不只是插花技巧,还有“就地取材”的理念——路边的南天竹、山野的一叶兰、小溪旁的无名黄花,信手采来便是风景,一俯一仰皆是意境。
张莲萍最满意的作品,是用溪边剪来的野花插制的。“客人在民宿大堂看到后,说这盆花有缥缈的韵味,还夸我手艺好。”这句夸奖,让她眼睛一亮,“这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培训现场。九龙湖镇供图
从民宿主到普通村民,走进艺术馆的人越来越多。她们甚至穿着围裙、带着娃,在秦雷手把手教学中,一点点理解什么是“留白”、什么是“生机”。有的村民还趁秦雷给自己学员上课时,主动来旁听“蹭课”。
插花渐渐飞出了艺术馆,落进每家每户的庭院,重塑着村庄的“生活美学”。村民纷纷用捡拾自然的美,装扮自己的家园。
“看着悦目,住得舒心,好多城里人都羡慕。”村民沈秀芬笑意盈盈看着自家院子里的月季、松树和橘树盆景,一脸满足,“秦老师还经常走进我们村民的院子,指点大家何时修枝、何时追肥……”

张莲萍在自家庭院修剪荷花。
这场“美学实验”也结出了经济的果实。美,成了真正的“生产力”。花艺作品、美丽庭院与附近的湿地公园、临湖书吧、历史文化馆等景点交相辉映,游客纷至沓来,村内11家民宿节假日常常一房难求。
“如今,秦山片区旅游相关年收入达380万元,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张敦杰说。


艺术馆内的插花作品。
从一盆花、一座馆,到一个院、一个村,再到一种生活、一种追求。这场“美学实验”早已超越插花本身——它让村民们看见了自己创造美的力量,唤醒了文化自信。
“美,一旦被唤醒,就不会再沉睡。”秦雷看着插花艺术馆,笑得格外灿烂。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