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作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如何用AI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千行百业加“数”奔跑?
9月4日,在第十五届智博会召开之际,2025年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智能经济战略咨询委专家咨询会如期召开。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潘云鹤领衔的“最强智囊团”为宁波数字经济“把脉问诊”。

潘云鹤:为浙江打造“全球高地”贡献宁波力量
今年以来,杭州“六小龙”横空出世,让浙江的人工智能产业吸引全球目光。在此背景下,浙江正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宁波也立下目标,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地和创新应用高地。
在潘云鹤看来,当浙江立下“全球高地”的目标,杭州和宁波将成为这座“高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宁波要想清楚,自己有哪些部门、哪些行业、哪些重点产业集群,要走到全国乃至全球的前列。”
比如,在港口领域,宁波应考虑把全球“四港联动”的数据集聚过来,再形成国际物流领域的大模型;同样在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宁波不仅要集聚本地数据,更要将全球数据在此汇总,再打造垂类大模型,进而为浙江的“雄心壮志”贡献宁波力量。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知识的处理,一类是通用知识,一类是专用知识。宁波应在用好通用大模型的同时,整合企业与高校的数据打造专用大模型。
潘云鹤表示,近年来,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涌现出强大的活力,“我们对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毛光烈: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在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毛光烈看来,宁波推进人工智能发展,首先要明确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路径,瞄准优势产业因地制宜,推动全市乃至全省的产业转型升级。
比如现代物流业,依托世界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宁波应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用AI赋能物流产业,带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智能服务业的发展,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再如新材料产业,宁波不妨让人工智能融入更多数字工厂,加快电子新材料、生物新材料等产品的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向高、向新、向智、向绿”发展。
毛光烈建议,宁波还应重视前瞻布局,特别是6G时代空天地一体网络架构,将为海洋渔业、海洋文旅、海洋装备等产业带来更大想象空间。如果宁波能抢抓机遇提前准备,有望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抢占高地。
王建宇:“软硬兼施”,培育应用型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建宇在咨询会上连声感叹:“宁波这两年发展层次提高得非常快。”他建议,宁波应明确在全球人工智能浪潮中的定位。
以前,大家觉得杭州“软”一点,宁波“硬”一点——杭州拥有以阿里为代表的软件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实现数字产业化;宁波以硬核的制造业见长,强调产业数字化。而人工智能时代,正是宁波迎头赶上的契机——宁波把制造业与人工智能结合起来,就能够找到错位竞争的方向。
王建宇指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也要“软硬兼施”,即兼顾芯片与算法,“如果宁波能营造良好的芯片行业生态,培育一到两家在全球具有行业引领性的领军企业,将大幅提升影响力。”
同时,王建宇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宁波是中国院士之乡,人才的基础素质非常好,但人们常说‘宁波培养的人才都贡献给了国家’,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落地将有力弥补这一痛点。人工智能的人才,不像量子物理研究,有很高的学术壁垒。如果宁波能借机培养一些能够解决执行层面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对产业将是很大的助益。”
陈纯:政府应为AI研发提供“试错”机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认为,宁波发展人工智能不能盲目跟风,而是要做好路径选择,通过“人工智能+”把长板加长。
比如“AI+”港口,宁波能否把AI落地到调度、无人集卡、国际物流、智慧报关等全产业链,再探索供应链金融等应用场景;还有车联网,宁波拥有大量整车和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引领全国汽车产业发展。因此,在这一领域发展“人工智能+”不是取巧,而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陈纯指出,政府部门要为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建立容错机制,“我们可以把AI想象成7岁的小孩,要允许它犯错、陪伴它成长。如果试错成本高,恐怕企业创新的胆子就没这么大了。如何通过新一轮技术革命留住人、留住企业、留住产业,正是宁波需要思考的课题。”
杨华中:鼓励宁波用AI培养AI人才
当前,AI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清华大学教授、甬华创芯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华中不禁感慨,“前段时间我们在讨论写论文能不能用AI,现在看来根本禁不住。”
但他相信,“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比不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更有竞争力,大概率会成为未来的共识。”
杨华中认为,宁波应鼓励本地高校结合AI的技术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专业人才,“许多人提到AI,就想到计算机专业,殊不知机械制造类人才,更是AI技术从虚拟走向现实后的‘刚需’,也恰能满足宁波产业升级的需求。”
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杨华中建议宁波重视医疗和餐饮这两个场景,它们对语音和触觉都有很高的要求,“今天,我们的大模型已在视觉处理上取得良好的成果,但触觉感知领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是宁波可以努力的方向。”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