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得改革风气之先、拥开放地利之便的发展热土。
2020年8月30日,浙江自贸试验区获批扩区,宁波片区成为浙江3个扩展片区中面积最大、区域最集中、功能最齐全的片区。
5年来,宁波片区紧盯“一枢纽、三中心、一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发挥“自贸区+综保区+港口”的多功能叠加优势,以制度创新为擎,以开放实践为舵,推进了一系列首创性、集成式探索。
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贸易、投资、运输、金融、人员和数据流动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性制度瓶颈,截至目前,宁波片区累计实施295项制度创新举措,52项制度创新案例入选省级最佳,31项改革试点经验和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扛起“经济大区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宁波片区所在的北仑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020.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035.04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三;规上工业总产值从4085.6亿元增长至5857.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从902.7亿元增长至1072.6亿元,两项总量均居全省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从3147.9亿元增长至5109.23亿元,规模居全省第二;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73.37亿美元,保持全省前列;2024年,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北仑港综保区、梅山综保区的“国考”排名均实现进位提升,创历史最好成绩。
这片46平方公里的“试验田”正激荡起开拓奋进的时代强音。
改革破题,打造“首创”“首试”集成高地
大港之畔,宁波亚集物流有限公司繁忙依旧。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散件货物,被统一运入跨境电商出口前置仓进行集中仓储。海关监管前置到流水线上,货物在入库、理货阶段就完成查验,装箱待发。货主企业则通过智慧系统,随时关注每一票货物的状态,及时完成通关申报、税款缴纳等手续。
效率是跨境电商的生命线。为提升物流效率,近年来,宁波海关以亚集物流为试点,不断探索跨境电商监管新模式:创新“一仓多能”国际集拼业务,为货主企业节省20%的仓储与物流成本;全国首创“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改革,将货物通关时间从原先的3天左右压缩到1天以内;构建跨境电商全流程智慧集成监管体系,围绕通关申报、进出物流和商品销售等各环节,打通数据链,以“数据跑”代替“人工跑”……
一系列“敢为人先”的尝试,让企业享了红利。亚集物流总经理李峰介绍,“短短几年,我们的跨境电商出口前置仓已增至9.5万平方米,仅2024年就出仓了3.11万个标准箱。”
不只是亚集物流,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宁波跨境电商特殊监管区域出口货值达25.7亿元,同比增长13.9%,总量跃居全国首位。
5年来,宁波片区紧紧围绕制度创新这一核心任务,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让“首创”“首试”“首例”成了高频词,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宁波智慧”。
在这里,航运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支撑强港建设——在全国首创抵港外国籍船舶“港口国监督远程检查”机制和“临开不查”机制,有效填补了海事领域相关国际规则的空白,成功在亚太地区21个成员国(地区)复制推广;首创“中国边检登轮码”系统和“空中政务走廊”新模式,落地中资非五星红旗船舶沿海捎带、启运港退税等政策试点。如今,宁波片区成为全球唯一拥有两座“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的区域,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也从2021年第10名提升到2025年第7名,实现“五年四级跳”。
在这里,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引入,滋养开放经济——在全国首批落地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试点规模领跑首批4个试点区域,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办理试点业务26.53万笔、金额1010.55亿美元,相关创新案例入选商务部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为后续在全国复制推广奠定基础。同时,首创“外汇金管家”线上一站式服务,落地全省首笔融资租赁母子公司共享外债额度试点业务,优质企业跨境贸易外汇资金收付效率提升50%以上,跨境贸易结算实现“秒申请、分钟办”,跨境资金流动更加自由便利。
在这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活力持续释放——在全省率先出台十项外籍人员出入境及停居留便利化措施、助力招商引才九项出入境工作措施;首创口岸移民“地检融合”政务服务模式,破解外籍船员“下地难”、涉外服务“多头跑”难题;成功打造全国首个“国家引进外国智力示范区”,获批全省首批“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助力高端人才集聚等。
“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先行先试和开放高地优势,加强制度创新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为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开放提速,增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能力
8月30日,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加注船“海洋石油302”轮,为集装箱船“MSC NERANO”轮实施了约3980吨LNG(液化天然气)加注。至此,今年宁波舟山港国际航行船舶LNG加注量已累计突破7万吨,总量稳居全国港口前三。
从2023年6月试点保税LNG加注,到2024年12月拓展多港区加注网络,再到探索“一次返装、港内连续加注”“并联申报”“先供后报”等海关监管模式创新,如今,宁波片区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服务日益成熟,港航服务竞争力持续提升。
坐拥世界第一大港的宁波片区,与大宗商品生来契合。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已连续16年保持全球第一。2024年,宁波片区所在的北仑区限上大宗商品销售额超1.9万亿元,同比增长5.7%;实现大宗商品进出口1787亿元,同比增长13%。
然而,宁波片区的雄心不止于此。《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宁波片区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大宗商品储运、加工、海事服务基地和大宗商品贸易、交易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显然,宁波片区不仅要建一个“大仓库”,而是要围绕储存、运输、贸易、加工、服务、数字化六大重点领域,打造大宗商品“超级调控中心”,提升资源配置力、全球辐射力、国际竞争力。
推动大宗商品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宁波片区已迈开坚实步伐:
为提升“储”的规模,宁波片区加快“绿能港”LNG三期建设,将新增600万吨LNG接收能力,建成百地年200万立方米丙烷地下洞库,建设中海油500万立方米原油地下洞库,不断探索大宗商品储存新路径。
为优化“运”的条件,宁波片区开展“两场一仓”(港外集装箱堆场、集卡车停车场和仓储项目)优化与整合提升,推进灰库一期、华峙一期等配套项目,建成中宅矿石二期码头等专业码头,港口集疏运能级整体跃升。
为丰富“贸”的业态,宁波片区成功争取离岸贸易免征印花税试点政策落地,上线全省首个离岸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今年上半年,离岸贸易国际收支达35.5亿美元,同比增长41.4%;开仓运营梅山国际冷链供应链项目,全力打造高端冷链蛋白贸易平台。
为提升“工”的能力,宁波片区聚焦“油头化尾”延链补链,中海油宁波大榭石化五期项目一次开车成功,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产业基地全面建成;台塑台化、万华化学、金发科技等龙头企业持续发力,产业链体系已具一定规模,绿色石化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为推进“数”的融合,宁波片区上线“浙江自贸区油气服务平台”,吸引青远能源、北京杉竹石化等企业入驻;培育66云链、大宗易行等一批数字贸易创新平台,在电子提单、电子仓单等领域开展先行先试,成功破解大宗商品作为动产的物权确认、融资等难题,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
此外,宁波片区还精准落实关、税、汇、保等一揽子政策,不断优化“服”的环境。
向“新”而行,培育智能制造发展生态
灵峰现代产业园内,塔吊林立、桩机轰鸣,一座规划总面积1413亩“机器人产业园”正拔节生长,由拓普、旭升、德业等企业投资的5个标杆项目已率先落地,“这个新项目将成为驱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宁波君灵模具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姚贤君充满信心。
制造业,是宁波片区的优势所在、底气所在。建设“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也是宁波片区的主攻方向之一。
近年来,宁波片区一方面聚焦绿色石化、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产创融合、数实融合、两业融合;另一方面,抢滩布局新能源、机器人、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新赛道”,提升市场竞争力。
高能级产业平台集聚成势,呈现新气象:甬江科创区北仑片区“总部港”已然成型起势,先后引进吉利新能源汽车总部、东方中央研究院等项目,建成运营360数字安全产业基地、王义遒量子科技园;芯港小镇围绕荣芯半导体、中芯宁波两大“链主”企业,累计招引封装、应用等上下游产业项目40个,涵盖晶圆制造、关键材料、封装应用、IC设计等四大类别……
经营主体创业创新灿烂勃发,展现新活力:海天集团,8800吨超大型二板式注塑机打破国外企业垄断,全球市场占有率超40%;吉利极氪工厂,每58秒下线一台智能电动车,产业链上游的百余家北仑企业为其提供从驱动电机到电池包的“全链智造”;力劲科技成功研制锁模力达到1万吨的超级压铸机,成为中国工业装备送给全球电动车轻量化的礼物……
截至目前,宁波片区所在的北仑区已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0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3家,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7年保持全省第一,连续3年荣获“浙江制造天工鼎”,并捧得全省制造业领域最高荣誉“天工金鼎”。2020年以来,北仑区还累计获批国家和省市级重大技术攻关专项116项,获市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21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48项,创新创业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创新指数跻身全省第一梯队,并捧回浙江省“科技创新鼎”。
潮生东海,奔竞不息。展望下一个5年,宁波片区将聚焦推进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心建设、新型贸易集群发展、港航物流枢纽建设、高质量发展海关特殊监管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等重点领域,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书写高水平对外开放新篇章。
周松华 方宇舟 高林烽 图片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贸区综合协调局提供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