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退休焦虑比退休先到 “养老金规划师”能解决痛点吗?
2025-09-12 13:57:02 稿源: 潮新闻  

从房地产行业出走之后,林怡(化名)在杭州经营一家手作实体店已近十年。再过几个月,她就要迈入40岁——女儿刚满4岁,丈夫年过40正在创业,全家按最低标准缴纳社保,腾不出钱再买一份商业养老。“先保证孩子的教育和老公的现金流,养老只能往后排。”

林怡面对的,是当下不少职场人和自由职业者共同面对的。

养老往后排是否合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知名人口学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就上述数据曾解释,老龄化进程已进入最快时期:预计2035年前后会有4亿老人,占比30%以上,到本世纪中叶,会有5亿以上老人,比例超过40%。

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落地的当下,“养老”不再是爷爷奶奶的专属话题,而是所有打工人都必须直面的民生议题。

需求催生新职业,“养老规划师”应运而生。他们能解决哪些痛点?怎样把模糊的“养老焦虑”拆成可执行的数字和步骤?年轻人又该如何在月薪有限的情况下,提前铺好一条“退”而有“休”的现金流?

带着问题,潮新闻记者与职场白领、自由职业者、保险公司从业者和养老金规划师聊了聊。

部分人群有退休焦虑,如何规划却是难题

“社保从上班那天起就没断过,至少交满15年了。”林怡经营的是一家手作饰品店,用料考究,但价格不过高。

4年前女儿出生,她和丈夫进入“4+2+1”生活模式,“压力蛮大的,老人生老病痛,孩子上学培训都是支出。”

事实上,多年前林怡就曾为自己和丈夫未来养老有考虑。

“咨询过相关养老补充的金融保险产品,但发现每年只规划一两万,通胀一碾,没多大意义。”因此,她最终决定将更多额度给孩子规划,自己依靠现有社保和存款或金融理财养老。

随着老龄人口增加,出生率不高等现实情况出现,林怡坦言“确实开始害怕退休,担心以后没有生产能力的时候,退休金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怎么过日子”。

来源:新华社

同样的算盘声,在今年37岁的陈一(化名)心里噼啪作响。

杭漂十余年,换过几家私企,社保一直按基础档位交。“一直不太敢算以后的退休金,但最近确实开始关注。”如何选择补充产品,成了头疼的问题,“市面上各种保险,甚至银行都有类似的养老补充产品,作为普通人确实很有必要向专业人士咨询。”

他在网上搜了很多所谓的“养老金规划师”“社保规划师”,感觉大多是保险从业人员,也有人力资源从业者。

“不知道如何辨别这些规划师,靠谱不靠谱?”

康康(化名)是一位教师,而立之年的她同样担心几十年后的养老问题,“自己摸索了大半年,最后还是找了专业人员咨询。”

今年上半年,她分别买了三种不同的金融保险,“相当于5年要交100多万。”不过,在她看来,钱放着也会贬值,不如买个靠谱的产品,为未来做打算。“我购买的相对灵活,交完5年后,可以每年直接领钱,也可以存放二三十年一次性领取。”

如何规划“养老”,需要专业人士指导

“退休规划师在欧美是正经职业,很多职场人55岁做退休规划,为退休过渡。”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老龄化与养老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邢以群说,“新职业的出现不是坏事,说明中国年轻人第一次集体意识到:养老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

北京姑娘廉盈盈较早接触退休规划。

“北京社保藏着不少福利,可好多人不知道怎么用。”她曾是一位第三方检测行业的技术型销售,如今已成为北京小有名气的养老金规划师。

“我最初接触商保是为自己购买,后来在商保公司学到大量知识,兼职期间研究失业金申领,发现北京社保领域存在严重信息差,很多人不知道能享受福利,这成了我转型的契机。”

当初裸辞后,廉盈盈为申领失业金,深入研究社保政策,发现北京社保体系虽有诸多福利,却因推广不足、咨询无门等问题,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很多人不知道该找谁咨询,我当时跑街道好几趟也没问明白。”

于是,她2023年起在社交平台开启社保知识科普之路,并于今年7月开设店铺,专注服务北京户籍人群——因非京籍无法在北京以灵活就业身份缴纳社保,这一精准定位让她迅速积累客户。“起号半年左右,每个月有50到70人来咨询,忙不过来,所以开始小额付费咨询。”

她推出的199元“终身服务”,客户付费后不仅能获得社保缴纳、失业金申领等问题解答,后续退休规划、政策变动咨询等需求也能响应。

“客户只要领到一个月2100多元失业金,咨询费就回来了,还能享受长期服务。”廉盈盈的账号运营以来,半年实现月均收入超1万,目前已组建客户群,计划满1000人后不再承接新客户,转而带徒弟传承经验,自己则将更多精力投入商保业务。

如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养老规划的重要性,但仍有许多人存在认知误区。一方面,部分人对保险存在偏见,认为是“骗钱”,部分平台这类声音占比约50%;另一方面,许多人对社保构成、养老金计算一无所知。

“有些客户连五险一金分别是什么都不清楚。”

来源:新华社

在廉盈盈看来,这主要由于过去人们对养老问题重视不足——养老金计算涉及社平工资、缴费基数等复杂因素,普通人难以自行测算,亟需专业人士指导。

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养老规划,她给出建议:年轻人应从工作初期就重视社保缴纳,30岁左右建立商保意识,可先配置重疾险等基础保障,再逐步考虑储蓄类保险;45岁以上人群虽在商保投保上“不划算”,但养老是刚需,仍需通过社保优化与商保补充,为退休生活做准备。

“人老了,手里有稳定现金流,才能拥有体面的老年生活,这比单纯持有一大笔钱更重要。”

养老规划,宜早不宜迟

“‘银发经济’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而是25岁就要摁下的启动键。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雪永认为,年轻人从入职起就该规划养老。

在邢以群看来,养老金规划师属于理财顾问组成部分,本身实际是我们国家银发经济备老组成部分。“过去我们讲‘老龄经济’面向60岁以后,‘备老经济’瞄准25到45岁,让他们在收入上升期就把‘老’的坑填上。”

近年来,由于老龄人口增加和生育率低迷,我国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逐年走高。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带来需求变化,催生了“银发经济”,数据更应证了这一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提出,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

银行个人养老金界面截图

“银发经济”的各种需求激增,不仅带动健康照护师、适老化改造规划师等新职业出现,更让“养老金规划”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毕竟,如何保证老年生活“有保障,有底气”,是每个人都将面对的问题。

因此“老”正在前置,从60岁提前到30岁的待办清单里。养老金规划师,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相关研究表明,有养老金规划意识的中青年已经越来越多。”张雪永表示,国家虽有社保制度,但只是基础保障,仅能覆盖老年生活需求的一部分。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等理财产品,则作为把守养老金的“另一道锁”,为老年生活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不过,新兴产业必然有其不稳定性,还需市场和国家进一步引导和管理。无论如何,年轻人需要有规划养老金的意识,在关注商业养老产品动态的同时,仔细了解咨询规则,审慎判断从业者的专业水平。

正如有二十余年保险从业经验的林梦(化名)所提醒的,年轻人应当保持清醒:“目前所谓的‘养老金规划师’,并未被纳入国家认证的职业范畴。”在她看来,“保险姓保”,其本质是实现风险保障的基础金融工具;而养老保险所想传达的,其实很简单:退休并非终点,而是另一段人生的起点。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退休焦虑比退休先到 “养老金规划师”能解决痛点吗?

稿源: 潮新闻 2025-09-12 13:57:02

从房地产行业出走之后,林怡(化名)在杭州经营一家手作实体店已近十年。再过几个月,她就要迈入40岁——女儿刚满4岁,丈夫年过40正在创业,全家按最低标准缴纳社保,腾不出钱再买一份商业养老。“先保证孩子的教育和老公的现金流,养老只能往后排。”

林怡面对的,是当下不少职场人和自由职业者共同面对的。

养老往后排是否合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知名人口学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就上述数据曾解释,老龄化进程已进入最快时期:预计2035年前后会有4亿老人,占比30%以上,到本世纪中叶,会有5亿以上老人,比例超过40%。

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落地的当下,“养老”不再是爷爷奶奶的专属话题,而是所有打工人都必须直面的民生议题。

需求催生新职业,“养老规划师”应运而生。他们能解决哪些痛点?怎样把模糊的“养老焦虑”拆成可执行的数字和步骤?年轻人又该如何在月薪有限的情况下,提前铺好一条“退”而有“休”的现金流?

带着问题,潮新闻记者与职场白领、自由职业者、保险公司从业者和养老金规划师聊了聊。

部分人群有退休焦虑,如何规划却是难题

“社保从上班那天起就没断过,至少交满15年了。”林怡经营的是一家手作饰品店,用料考究,但价格不过高。

4年前女儿出生,她和丈夫进入“4+2+1”生活模式,“压力蛮大的,老人生老病痛,孩子上学培训都是支出。”

事实上,多年前林怡就曾为自己和丈夫未来养老有考虑。

“咨询过相关养老补充的金融保险产品,但发现每年只规划一两万,通胀一碾,没多大意义。”因此,她最终决定将更多额度给孩子规划,自己依靠现有社保和存款或金融理财养老。

随着老龄人口增加,出生率不高等现实情况出现,林怡坦言“确实开始害怕退休,担心以后没有生产能力的时候,退休金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怎么过日子”。

来源:新华社

同样的算盘声,在今年37岁的陈一(化名)心里噼啪作响。

杭漂十余年,换过几家私企,社保一直按基础档位交。“一直不太敢算以后的退休金,但最近确实开始关注。”如何选择补充产品,成了头疼的问题,“市面上各种保险,甚至银行都有类似的养老补充产品,作为普通人确实很有必要向专业人士咨询。”

他在网上搜了很多所谓的“养老金规划师”“社保规划师”,感觉大多是保险从业人员,也有人力资源从业者。

“不知道如何辨别这些规划师,靠谱不靠谱?”

康康(化名)是一位教师,而立之年的她同样担心几十年后的养老问题,“自己摸索了大半年,最后还是找了专业人员咨询。”

今年上半年,她分别买了三种不同的金融保险,“相当于5年要交100多万。”不过,在她看来,钱放着也会贬值,不如买个靠谱的产品,为未来做打算。“我购买的相对灵活,交完5年后,可以每年直接领钱,也可以存放二三十年一次性领取。”

如何规划“养老”,需要专业人士指导

“退休规划师在欧美是正经职业,很多职场人55岁做退休规划,为退休过渡。”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老龄化与养老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邢以群说,“新职业的出现不是坏事,说明中国年轻人第一次集体意识到:养老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

北京姑娘廉盈盈较早接触退休规划。

“北京社保藏着不少福利,可好多人不知道怎么用。”她曾是一位第三方检测行业的技术型销售,如今已成为北京小有名气的养老金规划师。

“我最初接触商保是为自己购买,后来在商保公司学到大量知识,兼职期间研究失业金申领,发现北京社保领域存在严重信息差,很多人不知道能享受福利,这成了我转型的契机。”

当初裸辞后,廉盈盈为申领失业金,深入研究社保政策,发现北京社保体系虽有诸多福利,却因推广不足、咨询无门等问题,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很多人不知道该找谁咨询,我当时跑街道好几趟也没问明白。”

于是,她2023年起在社交平台开启社保知识科普之路,并于今年7月开设店铺,专注服务北京户籍人群——因非京籍无法在北京以灵活就业身份缴纳社保,这一精准定位让她迅速积累客户。“起号半年左右,每个月有50到70人来咨询,忙不过来,所以开始小额付费咨询。”

她推出的199元“终身服务”,客户付费后不仅能获得社保缴纳、失业金申领等问题解答,后续退休规划、政策变动咨询等需求也能响应。

“客户只要领到一个月2100多元失业金,咨询费就回来了,还能享受长期服务。”廉盈盈的账号运营以来,半年实现月均收入超1万,目前已组建客户群,计划满1000人后不再承接新客户,转而带徒弟传承经验,自己则将更多精力投入商保业务。

如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养老规划的重要性,但仍有许多人存在认知误区。一方面,部分人对保险存在偏见,认为是“骗钱”,部分平台这类声音占比约50%;另一方面,许多人对社保构成、养老金计算一无所知。

“有些客户连五险一金分别是什么都不清楚。”

来源:新华社

在廉盈盈看来,这主要由于过去人们对养老问题重视不足——养老金计算涉及社平工资、缴费基数等复杂因素,普通人难以自行测算,亟需专业人士指导。

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养老规划,她给出建议:年轻人应从工作初期就重视社保缴纳,30岁左右建立商保意识,可先配置重疾险等基础保障,再逐步考虑储蓄类保险;45岁以上人群虽在商保投保上“不划算”,但养老是刚需,仍需通过社保优化与商保补充,为退休生活做准备。

“人老了,手里有稳定现金流,才能拥有体面的老年生活,这比单纯持有一大笔钱更重要。”

养老规划,宜早不宜迟

“‘银发经济’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而是25岁就要摁下的启动键。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雪永认为,年轻人从入职起就该规划养老。

在邢以群看来,养老金规划师属于理财顾问组成部分,本身实际是我们国家银发经济备老组成部分。“过去我们讲‘老龄经济’面向60岁以后,‘备老经济’瞄准25到45岁,让他们在收入上升期就把‘老’的坑填上。”

近年来,由于老龄人口增加和生育率低迷,我国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逐年走高。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带来需求变化,催生了“银发经济”,数据更应证了这一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提出,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

银行个人养老金界面截图

“银发经济”的各种需求激增,不仅带动健康照护师、适老化改造规划师等新职业出现,更让“养老金规划”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毕竟,如何保证老年生活“有保障,有底气”,是每个人都将面对的问题。

因此“老”正在前置,从60岁提前到30岁的待办清单里。养老金规划师,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相关研究表明,有养老金规划意识的中青年已经越来越多。”张雪永表示,国家虽有社保制度,但只是基础保障,仅能覆盖老年生活需求的一部分。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等理财产品,则作为把守养老金的“另一道锁”,为老年生活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不过,新兴产业必然有其不稳定性,还需市场和国家进一步引导和管理。无论如何,年轻人需要有规划养老金的意识,在关注商业养老产品动态的同时,仔细了解咨询规则,审慎判断从业者的专业水平。

正如有二十余年保险从业经验的林梦(化名)所提醒的,年轻人应当保持清醒:“目前所谓的‘养老金规划师’,并未被纳入国家认证的职业范畴。”在她看来,“保险姓保”,其本质是实现风险保障的基础金融工具;而养老保险所想传达的,其实很简单:退休并非终点,而是另一段人生的起点。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