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食物观时代”,海洋成为粮食安全新阵地。
围绕海洋强市战略目标,宁波坚持“科技兴渔、产业强渔”双轮驱动,聚焦水产种业突破、养殖空间拓展、全产业链协同三大核心领域,构建“种苗繁育有芯、深远海拓展有力、三产融合有度”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推动海洋渔业从传统“近海捕捞”向“深远海牧场”的转型升级。
去年,宁波市水产品产量122.5万吨,渔业总产值284.6亿元;海水鱼苗种繁育量近4.3亿尾,累计获得海水类国家审定新品种9个,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近海提质
——传统渔业的科技升级
作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点,宁波以科技赋能传统渔业,打造现代化“蓝色粮仓”,不仅守护着百姓的“海鲜自由”,更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
“近海渔业,是宁波的传统优势产业。这几年,宁波的提质行动主要围绕生态化养殖升级、资源养护与修复两大方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院长郑丹介绍。
在生态化养殖升级方面,宁波用“三本账”算清了产业与生态协同发展的路径。
算好“生态账”,让养殖与环境共生——
近年来,我市以提升水产养殖品质、降低氮磷排放为目标,积极推进养殖结构调整,逐步淘汰低效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有助于水环境降氮减磷的贝藻类养殖。据统计,在我市重要养殖产区象山港,5年内累计清退粗放型养殖池塘8400亩;全市建成2730亩渔业用药减量示范区,渔药使用总量同比下降5%,同时全市规模以上养殖主体实现尾水治理设施全覆盖。
盘清“经济账”,让渔民腰包实实在在鼓起来——
宁波积极推广“贝类平面流中间培育”“蟹虾贝立体混养”等多种健康养殖模式,让亩产效益提升30%以上;稻渔综合种养同样成果丰硕,余姚、鄞州参赛企业在2024年浙江省龙虾王争霸赛中斩获两个优胜奖。
筑牢“安全账”,守住百姓舌尖上的安心——
为筑牢水产品“从苗种到餐桌”的安全防线,宁波构建了覆盖全市的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牵头组建5家疫病联络站,形成高效的“3小时应急响应处理机制”,为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筑起一道坚实屏障。
同时,宁波积极依托数字平台打造渔业全链协同矩阵。
宁波创新推出“数字鱼箱”技术,为每个鱼箱配备专属“身份标签”,打造全链路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渔业产业管理体系。目前,“数字鱼箱”已生产7万余只,安装运用大型钓具作业等渔船129艘。
此外,宁波还建设水产物流园及水产冷链物流基地,形成高效的“云端接单—基地直供—冷链快运”供应链体系。在宁海长街镇,2.33万亩蛏子养殖资源被有效整合,预计今年亩均收益可达8万元至10万元,全产业链总产值4.77亿元。
深远海拓展
——向蓝海要效益
深远海,正成为宁波渔业突破空间限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疆域”。
围绕关键技术攻坚、产业痛点破解、长远规划布局……宁波以实干与创新为笔,在辽阔蓝海间不断探索前行,勾勒出深远海渔业发展的清晰蓝图。
近日,在象山县渔山列岛海域,浙江首个用于深远海养殖大黄鱼的平台“东海1号”再次迎来丰收时刻,成功捕捞2000多斤野化大黄鱼。
“东海1号”所在海域距离石浦港约50公里。“平台周边拥有300多种浮游与底栖生物,为大黄鱼提供了天然的饵料库”。“东海1号”有关负责人卜晓辉介绍,大黄鱼在水流高速的海域生长,“肌肉”得到充分锻炼,因此肉质更紧实,口感更好。
运用“生态驯化+天然饵料诱导”技术,宁波构建“陆海接力、海养海销”的现代化海洋牧场,解决水产消费增长与养殖空间趋紧的矛盾。例如,对国家级良种“甬岱1号”大黄鱼模拟野生洄游习性驯养,目前已试投大黄鱼成鱼种苗7万尾,成活率达85%。
宁波还充分发挥宁波大学等一批渔业科研院所在深远海养殖方向的竞争力,智慧海洋牧场关键装备技术及应用、岱衢族大黄鱼养殖产业提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深远海关联项目,已有8项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
未来,宁波将继续发挥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作用,加强深远海养殖关键技术研发;坚持“陆海接力、岸海联动”在产业结构上实现优化。
破局远洋、强芯种业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锚定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宁波不断提升远洋捕捞能力,筑牢渔业种质资源根基,为全国渔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宁波样板”。
远洋渔业方面,宁波远洋船队已拓展至太平洋、印度洋。去年,金枪鱼捕捞量同比增长40%。全国首艘自主设计研发的“甬利”号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由宁波打造,目前已完成船体建设,待正式投产后预计年捕捞量可达8万吨,年产值超5亿元。
在巩固远洋渔业优势的同时,宁波也将目光聚焦于水产种业这一“渔业芯片”领域,依托产学研合作持续推动品种改良,从源头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宁波已建成象山(宁波大学)水产种业创新研究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等平台,与中山大学、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15家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利用重点实验室、先进设施设备、人才优势及科技资源推进苗种品种改良,破解苗种繁育“卡脖子”难题。
目前,已培育推广20多个品种苗种,其中银鲳、虎斑乌贼、小黄鱼、棘头梅童鱼等繁育填补国内空白,拟穴青蟹的繁育规模及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宁波并未止步,而是着眼长远,为渔业产业的未来发展制定了清晰规划。
下一步,宁波将建立高通量性状精准测评技术体系,力争突破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育种技术瓶颈,进一步优化市级原良种场体系,在原有基础上新增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2家至3家,培育2个至3个突破性新品种,推动宁波渔业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金鹭 通讯员 曾钢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