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石刻文臣武将群像(位于南宋石刻公园群雕小广场)
“西子风韵,太湖气魄”,郭沫若先生对东钱湖的赞美堪称神来之笔。东钱湖,这颗宁波城东的璀璨明珠,水域面积是杭州西湖的三倍多,还自带“肥田沃土、年年丰收”的光环,简直是湖界的“顶流网红”。
从北宋王安石的“水利大改造”到南宋史氏家族的“显赫家族秀”,东钱湖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尤其是那“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的史氏家族,留下了被誉为“江南兵马俑”的墓道石刻群。文臣武将、立马、蹲虎、跪羊安放有序,活脱脱一场石头版的“家族大合影”。

南宋参知政事史渐墓神道两边石刻
史家往事:草根逆袭,三丞相的传奇人生
说起史氏家族,简直是励志剧本的标杆。百余年间,从寒门庶族成为名门望族,世代簪缨,钟鸣鼎食,在各方面给后世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
史浩,史氏家族第一位丞相,家贫苦读,位极人臣,为太子师。他唯才是举,不计个人恩怨,为岳飞平反,为人贤良孝顺。宁波民间广泛流传着他的故事,如东钱湖小普陀“补陀洞天”的传说以及宁波人中秋节过八月十六的习俗。
其实,“普陀洞天”为史氏族人史岩之所凿。八月十六的习俗,也有多个版本,有方国珍说、康王说等,但此等好事都往史浩头上按,足以说明民众对这位本土丞相的爱戴。
其子史弥远,两朝为相,担任丞相26年,有人称之为奸臣,也有人视之为权相。虽然,锤杀韩侂胄、矫诏废太子这两件事他永远不能洗白,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主政期间社会经济保持相对稳定,本人也很是勤勉,是非曲直留待后人评说。
史嵩之,史弥远的堂侄,史家第三相,文武双全,豪气干云。屯田有功,联蒙灭金,一雪大宋百年耻辱。但因为史氏家族把持朝政太久,结怨颇多。丁忧期间,他想“夺情起复”,引发临安学潮,被太学生、武学生联名抵制,余生只能闲居在家。
史氏子弟,多俊秀儒雅之士,书写了“五尚书,七十二进士”的佳话。史氏家族以“孝、友、睦、姻、任、恤、中、和”垂训子孙,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一种说法,史氏家族“生前一个湖,身后一个湖”。生前一个湖是月湖,当初月湖(西湖)有十洲,全祖望在《甬上望族表》中叹道:“城中西湖之十洲,归史氏者,皆十七焉。”宝奎巷史氏故里,至今是“网红打卡点”。身后一个湖,就是东钱湖。环东钱湖一带的山山水水,传说藏着史家72座王坟。东钱湖畔山坳中的史家墓道,选址都是“藏风得水”之地。在封建社会,只有一定等级的人,身后才配享殊荣,那就是神道石刻,是墓主人的“仪仗队”。史家墓前的神道石刻,就是至今赫赫有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钱湖墓葬石刻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史家永恒的“家族名片”。

孝节牌坊(位于南宋石刻公园三字经广场入口处,清代石刻)
石上春秋:南宋的“石头档案馆”
中国古代雕塑,分明器雕塑、陵墓雕塑、宗教造像和工艺雕塑四大类。历代的石刻造像精品基本集中于佛教石窟和皇家陵园里,南宋是个例外。
南宋皇朝偏安临安(今杭州)150年,基本没有一处完整的历史遗存。战火纷飞,不仅皇城中的大量物件被毁,绍兴攒宫山的六陵,也备受摧残。本来就是临时的“厝葬”,未置石像生,后又连遭盗贼洗劫。
皇陵石刻到了南宋出现断层。可是,明州的丞相家族的墓葬石刻,却保存完好,为南宋时期规模最大、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墓道石刻遗存。东钱湖南宋石刻群,以史家的墓前石刻为主。石刻群位于东钱湖东、南、西岸及郭家峙——天童公路沿线,加上韩岭村、横省村的墓前石牌坊。它们填补了中国美术史、中国文化考古史中南宋时期的空白,对于研究南宋时期的墓葬制度、衣冠服饰、雕塑、工艺美术及民俗等都有独特的价值。
东钱湖南宋石刻有两大类,一类是石构建筑,主要由石享殿、石享亭、石牌坊、石椅子、石笋、石鼓等组成;另一类是石雕群像,主要由文臣武将、立马、蹲虎、跪羊等组成。
这石雕群像可不是随意摆放的,它们有特定含义。两宋时期重文抑武,朝廷明文规定,同等官职的文武官员相遇,武官必须先向文臣行礼。所以在神道仪仗石刻的设置中,文臣离墓的主人最近,代表的是“忠”;武将的含义是“勇”,寓意骁勇善战,保家卫国。立马的含义是“义”,我国传统文化中有“马有垂缰之义,狗有湿草之举”的典故。蹲虎的含义是“节”,百兽之王,死而不倒,乃一种凛然的气节。跪羊的含义是“孝”。自然界有两种动物最懂感恩,那就是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百善孝为先,“跪羊”打的是头阵。
东钱湖南宋石刻不仅数量丰赡,体量高大,且雕刻精细,早、中、晚三个时期各具特色。
早期的石刻主要分布在冀国夫人叶氏太君墓道、越国公史诏墓道、宝华寺后山史氏祖茔墓道、七坑墓道石刻、龙首山石刻、排祭岭岭脚石刻和姑野岙石刻。
这一时期正值南宋立国初期,百制初创,厉行节俭,石刻风格以简朴为主,造像并无刻意雕琢,墓道形制不大。石雕造型雄浑、简练,用阴线刻羊的尾巴、羊角,石虎身上饰以简单明快的树叶纹。石笋则是用线刻简练地刻画出瓣状笋壳。
值得一提的是,冀国夫人墓前的一对石笋保存完好。这石笋可是浙东南宋石刻特有的形制,竹报平安,节节高升,而且繁殖能力特强。史诏墓前的石椅,被誉为“江南第一椅”,这把靠背椅,是不可多得的宋代石刻椅子。
中期的石刻主要分布在丞相史浩墓道、修职郎史若湛墓道、齐国公史渐墓、中散大夫史涓墓道,此期为南宋中兴时代,励精图治,士大夫恪守职责,谦逊谨严。石刻风格也朴质平和,文臣表情恬淡静穆,武士敦厚沉稳,石兽温驯柔顺,但规制已经表现出铺排的倾向。
南宋后期的石刻主要分布在丞相史弥远墓道、兵部尚书史弥坚墓道、郑国公史弥忠墓道、司封郎中史弥巩墓道、通奉大夫史宾之墓道、兵部尚书史宇之墓道、银青光禄大夫史岩之墓道,以及呈现于福泉山墓道石刻、忠应庙石刻、洋山村石刻、官驿河头西岙石刻、前夹岙石刻、刑部尚书余天任墓前石刻、赠少师高闶墓前石刻、仇悆墓前石刻等。
这一时期南宋经济繁荣,虽偏安一隅却怡然自得。表现在石刻风格中,比中期有明显的奢华意识,刀法装饰,雕琢工细讲究,用材除取当地梅园石、光溪石外,还有外地的如太湖石。
造像神态雍容自得,石翁仲的仪仗感强,石兽讲求气势,多昂首之态。文臣冠服上的花纹、绶带,武将甲胄和佩剑上的饰物都精细入微。铠甲坚硬而富有质感,飘垂的织带又很有动感,这就使雕刻厚重而不失飘逸,肃穆而又灵动。
总体来说,东钱湖南宋石刻风格写实,粗中有细,繁中求简。纹饰华美,内容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世俗性强。其规模、数量以及雕刻之精、保存之完好,在国内都有相当的地位和意义。

南宋石刻公园内游步道——吉祥道两旁的石刻羊
多方守护:让历史不再风化
东钱湖石刻群是稀世瑰宝,但是数百年来历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损毁,众多精美的石刻散落在山谷沟壑间,或被盗或被毁,有的断头缺臂,有些甚至成为砌墙筑坝的材料。有的石碑,被农民用来烧草木灰,已经模糊不清。
从1982年文物普查到1993年、1994年再次普查,共发现南宋石刻160余件,分长乐里山、大慈山、吉祥安乐山、凤山、世忠寺山五个墓葬群。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些文保人士和专家奔走呼吁,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1991年1月、1993年12月、1994年3月,宁波举行了石雕文化考察报告会、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研讨会等。1994年初,国家文物局下达指令,东钱湖石刻一定要原地保护。有几处地方不能动,是史渐墓、史诏墓、余有丁墓、世忠寺、福泉山茶场、宝华山等。从1994年到1995年,国家文物局和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专家多次来甬调查研究。
之后,文物本身的安全保护问题摆上桌面,是先采取行之有效的“集中迁移”保护还是坚持原址保护?如果还是坚持原址保护,谁能保证它们不被偷盗?有关部门再三权衡后采用了第一种方法。
1998年12月21日,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出231号通知,要求各有关乡镇协助文管部门集中迁移石刻文物,按计划迁移宋明石刻120余件,其中文臣26件,武将20件,石马、石虎、石羊共43件,其他石刻40件。一批批散落的石刻被归集到保存相对完整的史渐墓道前,东钱湖南宋石刻公园初具雏形。
2001年6月25日,东钱湖南宋石刻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邀请省内外专家,对已迁入南宋石刻公园的近200件南宋及其他石刻进行重新规划。如今,经过二期、三期的开发,位于钱湖东岸上水下庄黄梅山麓的公园,占地6.7公顷。公园分室内、室外两部分,室外包括主瞻道、闾陌气节、百代师表、吉祥道、史渐墓道等景点。在南宋石刻公园内,也有部分明清石刻件,计有各类石刻文物400余件。
在保护石刻的过程中,官方和民间的文保力量默契配合,翻阅地方志,查证家谱,采访耆老乡人,三管齐下,寻觅捡拾,去伪存真,终于弄清了大部分墓道的方位、古今地名的对应关系、墓主身份以及石刻的来龙去脉。
注:本文部分数据来自采写《石魂——南宋石刻发现保护口述史》(2021年11月宁波出版社出版)一书时,由杨古城、陈万丰、周静书、刘平平等提供。赵淑萍/文 史凤凰/摄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