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家有三个孩子在三所学校读书 杭州这户家庭每天上演“极限挑战”
2025-09-24 07:52:54 稿源: 都市快报微信公号  

  家有三个孩子,在三所不同的学校读书,杭州一位爸爸每天“极限挑战”,在杭州城北的早高峰车流里,用25-30分钟,把三个孩子分别送进学校。

  三人放学时间也各不一样,为此,他专门制作了一张接送时间流程表,早上送孩子自己负责,下午接孩子则交给爷爷。利用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到校时间的不同,合理规划接送路线,应对几所学校的需求。

  他说:“自从三娃三校后,接送跟做节目一样,这表格还是动态的,未来设备和服装等还得更新。”

  这位爸爸姓李,今年39岁,住在城北运河边。

  家里有三个孩子,最大的是9岁的女儿在丽水路的一所小学读三年级双胞胎弟弟都是小学一年级新生哥哥在登云路一所民办小学就读弟弟在家门口的公办小学就读。几所学校的距离,基本都是2-3公里。

  上学怎么送,放学如何接,手机里有多少个家长群,作业怎么辅导……这些在普通家庭里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放到这户三娃家庭里,每一天每一项,可能都面临着挑战。

  这户家庭是如何做到的?记者和这位爸爸相约见面聊了聊。

  前晚,李先生带几个孩子在外吃完饭,又把他们都送回家,这才腾出空来。他穿着粉色T恤,眼镜框有一抹橙色,整个人鲜亮有活力,十分健谈。

  6点半起床,7点20分出门

  27分钟送完三个孩子

  李先生随手从微信置顶的信息里,调出这张表,说他和爱人的手机里都存着,看一眼就清楚。另外,还专门打印一张纸质表出来,贴在爷爷奶奶的客厅,方便他们查看。

  这张表上的信息很丰富,从周一到周五,包括上午送、下午接,要穿的服装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姐弟三人按不同的色块标记,一目了然

  先从昨天早上的上学路,看看这一家是如何运转的。

  早上6点半,姐弟三人的闹钟响起来。姐姐一骨碌爬起来,兄弟俩稍微磨叽一会儿,也起床了,先后去洗漱。家里有两个卫生间,有时三个孩子挤到同一时间洗漱,也没问题。

  随着孩子们起床,叮叮当当的一天开始了。

  李先生同步起床,给孩子们准备早饭。“我家很适合去那种仓储超市,别人买来东西还要几家分,我们家自己就可以消化,方便。”李先生说。

  7点,几人洗漱穿戴好,坐到餐桌前,20分钟内吃完饭,这略显“军事化”的就餐习惯,是爸爸前两年有意训练的结果,“孩子多,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准备出发了,出门前再检查一下,三人的水壶和餐具,另外还有姐姐、弟弟各自的餐巾。

  昨天是周一,哥哥学校有升旗仪式,要求7点55分前到教室,需要加快点速度。所以路上的时间更极限。

  车子从地库启动离开家,先去丽水路,七八分钟,姐姐到学校了。再调头回来,右转走大关路。这个路口是堵点,耽搁三四分钟,再过一个红绿灯,弟弟的学校到了。

  最后送哥哥,途经莫干山路、登云路,7点47分送到(孩子从下车走到教室需要6分钟,时间也得留好)。

  开学头几天

  做了三次实验

  送完娃回到家才8点,李先生睡了个回笼觉。他在一家传媒公司工作,没对接项目时,上班时间相对自由些。

  从起床、吃饭到下楼出发,这一路走得井井有条,非常丝滑。在李先生看来,主要是有几个“天选”因素。

  一是学校都在家的北面,早上往北开,道路很通畅,一不小心能踩到八九十码。

  二是弟弟学校在去哥哥学校的路上,这也是个有利条件,不用绕路。严格来说,三个孩子算是送了两所学校。

  三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很近,相距2公里,可能比不少家庭单程送娃还要快。

  “孩子的睡眠很重要,不想让他们过于早起,能多睡一会是一会。我参考学校要求的最晚到校时间,姐姐和弟弟是7点50分,哥哥是8点。这样的时间差,决定了我的送学路线是姐姐、弟弟和哥哥。”李先生说,有了基础的路线后,他就开始实验。

  开学前,先按这个线路试了一次,很顺。但没开学,路况不一样。所以开学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他分别尝试了不同的出发时间。

  第一天,7点半出发,姐姐和弟弟到校都没问题,哥哥迟到,当晚就收到了老师的善意提醒;

  第二天,7点25分出发,三个孩子都顺利到校,最后送的哥哥,到校不早也不迟,时间刚刚好;

  第三天,7点20分从家走,哥哥到校时才7点45分,早了。不过,这个时间可以当做雨雪天的参考时间。

  几天情况一汇总,结论就有了。7点25分是家里出门的黄金时间,7点半是家里出门的死线,7点20分是雨雪天气的安全线。

  不过,规划得再好,有时也会遇到突发情况。前几天早上大暴雨,路堵,紧赶慢赶,哥哥到校还是晚了几分钟。特殊情况,老师也理解。

  几个孩子错峰报课

  形成接娃的完美时间差

  上学送娃的时间自己能掌控,但放学接娃怎么办?

  “这就要感谢我爸妈了。按家长群里说的,会开车的老人是处于鄙视链顶端的。我爸今年64岁,身体不错,他和我妈都会开车,我爸更熟练些,日常他接娃。”李先生说。

  这里再放下这张接娃表,大家可以对照着看。

  周一,弟弟16点放学,哥哥报了学校的X课程,17点40放学,姐姐18点放学。爷爷先把弟弟接回家。过了一个多小时,再来接哥哥和姐姐。

  周二、周三,哥哥足球队训练,18点放学。姐姐则早回家,自己练琴、写作业。弟弟在周二这天,上X课程,17点半放学。周三则和姐姐都早回家。

  周四的内容比较多,先去学校接姐姐上书法班,再接弟弟、哥哥,最后去书法班接回姐姐。

  最挑战的是周五。弟弟14点半放学,送去上书法班。姐姐15点半放学,哥哥15点40分放学,只间隔10分钟。

  解决方案是爷爷先把奶奶送去姐姐学校门口等,他接上哥哥后,再回来接奶奶和姐姐。

  李先生说:“表格上大部分的接孩子时间,都错开了,而且有足够的时间余量。除了周五,需要先接到一个娃,让另一个娃等几分钟。”

  时间是如何完美错开的?记者这个问题一问出,李先生露出得意的神色。

  他说,本来公民办学校之间,就有些放学时间差,大约半小时,再加上给孩子错开X课程的时间。比如周一是哥哥、姐姐有课,弟弟早回家,周二是哥哥、弟弟有课或活动,姐姐早回家。

  看似鸡飞狗跳,实则井井有条。整套体系运转下来,最迟晚上6点15分,几个孩子都到家了。”

  对着这张时间表,再听听李先生的详细操作,记者真是感慨,这位爸爸绝对是位“时间管理大师”

  能做出这么详尽的接送时间表,和李先生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他是综艺节目的编导,常负责一整个娱乐节目的正常运转,这其中要考虑的各方面因素更复杂。

  把三个娃想象成三位艺人,这点接送方面的要求,相比起来就太简单了,哈哈。”李先生说。

  一碗水端平的初衷

  让孩子进了三所学校

  在网络平台上,李先生用“三枚鸡蛋三个篮子”的网名,发帖记录三娃家庭的日常,因其另类、特别的教育规划,被不少网友关注。

  “你看我的网名就知道,我觉得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我是很在意‘风险’规避的。”李先生说,一开始也没想要把三个孩子送进三所不同的学校,甚至一开始都没想到,会有三个孩子。

  他是台州人,2011年从澳大利亚留学回来后,到杭州工作。2016年,和爱人相识,结婚。婚后第二年,女儿出生。

  “我是独生子女,觉得一个孩子太孤单,所以有计划要二胎。”李先生说,2年后双胞胎兄弟出生了,“说实话,刚查出怀双胞胎时,我爱人是有些懵圈和焦虑的。不过,她怀女儿到生产、坐月子这些时间里,我做得还不错,让她比较有安全感,后面她也就坦然接受了。”

  家里三个娃,要做的事情真不少。爷爷奶奶从台州来帮忙,住在附近的小区,步行3分钟,此外,家里还请了位阿姨。孩子一天天长大,到了读书的时候。幼儿园阶段还好说,就在家楼下,一起接送很方便。

  女儿读大班时,选什么小学就读,全家是经过一番讨论的。

  “我想让女儿英语好一些,将来可以出去多见见世面,眼界更开阔。”李先生说。

  他选了一所英语见长的学校,为女儿报名摇号,顺利摇进。学校的英语确实扎实,一天两节课,此外活动也很多,女儿过得很开心。

  今年,两个儿子要上小学了。“男生么,还是要多一些磨炼的,自己才能闯出来。”李先生在综合考虑了姐姐的就读感受与现金流等因素后,决定让儿子就读家门口的公办学校了。

  眼看到了快报名的时间,奶奶突然提议,要不要让兄弟俩报名摇一下另一所民办学校,她的理由是,万一孩子长大了觉得学校不好,可能会怪爸妈偏心。

  李先生说,这句话精准戳中了家长总想给孩子一碗水端平的心态,但是他又不想三娃都读民办学校。“报名的前夜还在纠结时,我想起了业内常说的金句‘这就是命’,所以我把双胞胎儿子解绑报名,这样兄弟俩全靠自己的实力去摇了。

  很快,摇号结果出炉,哥哥进了民办学校,弟弟没摇中,家门口公办就读。至此,三个孩子去三所学校就读的格局定了。

  手机里有15个家长群

  有时看错消息闹乌龙

  今年9月开学,三个孩子读书遇到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慢慢在这个家庭一一显现出来。除了最基础的接送外,家校沟通的问题也有不少。

  最开始听到家有三娃,记者和很多家长一样,觉得头皮发麻,都想问——这得有多少个家长群啊?

  李先生再次翻出手机,微信置顶的7个对话,除了一个是“老婆”,其他6个都是家长群,为了快速区分,他还专门做了标记。

  群名前面有三个醒目红色惊叹号的,都是每班的官方家长群。惊叹号后面,是代表每个孩子的图标,比如姐姐是柚子,哥哥是海浪,弟弟是小岛。

  “每个娃有个官方家长群,各科老师都在,哥哥学校还有个只有班主任和家长们同在的群,此外哥哥姐姐还有老师不在的纯家长群。”李先生现场扳起手指数了数,三个钉钉群以外,还有姐姐的书法群、哥哥的足球群、弟弟的篮球群等,加起来,不多不少,刚好15个

  这15个群里,他和爱人都在。为了方便接送孩子,一些小群爷爷或奶奶也在其中。

  群消息嘎许多,难免有看错的时候。“有次哥哥有个背诵任务,我看错以为弟弟要背,急着去催他,好在小家伙弄得灵清,说老师没布置啊。我再回头一看,果真是消息看岔了。”李先生说,这样的事情还不止一次。

  家长群的消息,看仔细点,总能避免出错。但是孩子们做作业的时段几乎都是重合的,再赶上李先生或爱人出差,有时会闹笑话。

  “有次,我正在给姐姐录制背诵视频,一首古诗挺难背的,好容易才顺出来。结果弟弟洗完澡,不知道姐姐正在录视频,裹着浴巾就冲进来,喊‘爸爸,我内裤忘拿啦’。只能重新再录。”李先生说,目前几个孩子年级都低,作业不算多,等到后面作业多了,难度提升,靠他去辅导,精力肯定顾不过来,所以想给孩子找位家庭老师上门辅导。

  聊天中,李先生对于中考政策、分配生政策都很了解,看得出来他对教育是很关注的。

  养三个孩子

  我的时间比以前还多了

  以前,李先生和爱人的工作都比较忙,经常出差,在家也常工作到深夜,早上起不来。后来,孩子越来越大,他想花更多时间投入家庭,所以调整了工作节奏,还辞退了之前的住家阿姨。

  “我不想一个项目出差一两月,回来孩子长高了一截,孩子的成长错过就错过了,不可能重来。如果一个项目能离家时间少一点,哪怕少赚点钱,我也更愿意。”李先生的神情有些郑重,停顿了两秒后,他又笑起来,“住家阿姨被辞退时,还和我放话,说我们家这情况,是不可能搞得定的。

  在网络平台,有不少网友在追更这个三娃家庭的故事。有人问,养三个孩子,是不是花费很高,且需要投入巨大精力?

  花费上没有你们想的那么高,但在自己的时间上,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我说比以前更多了,你信吗?”李先生说着,身体往后倚在靠背上,嘴角露出笑意。

  女儿的衣服有些是中性色的,她穿小了,兄弟俩还能穿。一些玩具、绘本等,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就闲置了。但在李先生的家里,每一本书、每一个玩具都能最大限度地物尽其用。

  “家里只有一个女儿的时候,她经常需要家长陪着玩。但是现在,除了和我约定好的游戏时间外,姐弟三人有数不尽的新玩法,可以玩一个下午,一次都不来找我。不过,也不都是温馨时光,打闹、拆家也很常见,不过这和杂乱的片场、吵架的艺人比起来,都是小场面,我完全能接受,哈哈。”李先生说。

  三个孩子,三所不同的学校,如同三个独特的观察窗口。李先生笑称自己是“义务教育观察家”。

  这份精密运转的接送流程表,不仅仅是琐碎的流程清单,更是一位父亲在生活这个复杂课题中,展现出的主动选择、积极规划的解决问题的智慧。

  接下来,李先生还要继续奔波在这条忙碌而有序的送学路上,驶向的不仅是校园,更是一个充满烟火气与生长力的未来。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家有三个孩子在三所学校读书 杭州这户家庭每天上演“极限挑战”

稿源: 都市快报微信公号 2025-09-24 07:52:54

  家有三个孩子,在三所不同的学校读书,杭州一位爸爸每天“极限挑战”,在杭州城北的早高峰车流里,用25-30分钟,把三个孩子分别送进学校。

  三人放学时间也各不一样,为此,他专门制作了一张接送时间流程表,早上送孩子自己负责,下午接孩子则交给爷爷。利用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到校时间的不同,合理规划接送路线,应对几所学校的需求。

  他说:“自从三娃三校后,接送跟做节目一样,这表格还是动态的,未来设备和服装等还得更新。”

  这位爸爸姓李,今年39岁,住在城北运河边。

  家里有三个孩子,最大的是9岁的女儿在丽水路的一所小学读三年级双胞胎弟弟都是小学一年级新生哥哥在登云路一所民办小学就读弟弟在家门口的公办小学就读。几所学校的距离,基本都是2-3公里。

  上学怎么送,放学如何接,手机里有多少个家长群,作业怎么辅导……这些在普通家庭里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放到这户三娃家庭里,每一天每一项,可能都面临着挑战。

  这户家庭是如何做到的?记者和这位爸爸相约见面聊了聊。

  前晚,李先生带几个孩子在外吃完饭,又把他们都送回家,这才腾出空来。他穿着粉色T恤,眼镜框有一抹橙色,整个人鲜亮有活力,十分健谈。

  6点半起床,7点20分出门

  27分钟送完三个孩子

  李先生随手从微信置顶的信息里,调出这张表,说他和爱人的手机里都存着,看一眼就清楚。另外,还专门打印一张纸质表出来,贴在爷爷奶奶的客厅,方便他们查看。

  这张表上的信息很丰富,从周一到周五,包括上午送、下午接,要穿的服装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姐弟三人按不同的色块标记,一目了然

  先从昨天早上的上学路,看看这一家是如何运转的。

  早上6点半,姐弟三人的闹钟响起来。姐姐一骨碌爬起来,兄弟俩稍微磨叽一会儿,也起床了,先后去洗漱。家里有两个卫生间,有时三个孩子挤到同一时间洗漱,也没问题。

  随着孩子们起床,叮叮当当的一天开始了。

  李先生同步起床,给孩子们准备早饭。“我家很适合去那种仓储超市,别人买来东西还要几家分,我们家自己就可以消化,方便。”李先生说。

  7点,几人洗漱穿戴好,坐到餐桌前,20分钟内吃完饭,这略显“军事化”的就餐习惯,是爸爸前两年有意训练的结果,“孩子多,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准备出发了,出门前再检查一下,三人的水壶和餐具,另外还有姐姐、弟弟各自的餐巾。

  昨天是周一,哥哥学校有升旗仪式,要求7点55分前到教室,需要加快点速度。所以路上的时间更极限。

  车子从地库启动离开家,先去丽水路,七八分钟,姐姐到学校了。再调头回来,右转走大关路。这个路口是堵点,耽搁三四分钟,再过一个红绿灯,弟弟的学校到了。

  最后送哥哥,途经莫干山路、登云路,7点47分送到(孩子从下车走到教室需要6分钟,时间也得留好)。

  开学头几天

  做了三次实验

  送完娃回到家才8点,李先生睡了个回笼觉。他在一家传媒公司工作,没对接项目时,上班时间相对自由些。

  从起床、吃饭到下楼出发,这一路走得井井有条,非常丝滑。在李先生看来,主要是有几个“天选”因素。

  一是学校都在家的北面,早上往北开,道路很通畅,一不小心能踩到八九十码。

  二是弟弟学校在去哥哥学校的路上,这也是个有利条件,不用绕路。严格来说,三个孩子算是送了两所学校。

  三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很近,相距2公里,可能比不少家庭单程送娃还要快。

  “孩子的睡眠很重要,不想让他们过于早起,能多睡一会是一会。我参考学校要求的最晚到校时间,姐姐和弟弟是7点50分,哥哥是8点。这样的时间差,决定了我的送学路线是姐姐、弟弟和哥哥。”李先生说,有了基础的路线后,他就开始实验。

  开学前,先按这个线路试了一次,很顺。但没开学,路况不一样。所以开学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他分别尝试了不同的出发时间。

  第一天,7点半出发,姐姐和弟弟到校都没问题,哥哥迟到,当晚就收到了老师的善意提醒;

  第二天,7点25分出发,三个孩子都顺利到校,最后送的哥哥,到校不早也不迟,时间刚刚好;

  第三天,7点20分从家走,哥哥到校时才7点45分,早了。不过,这个时间可以当做雨雪天的参考时间。

  几天情况一汇总,结论就有了。7点25分是家里出门的黄金时间,7点半是家里出门的死线,7点20分是雨雪天气的安全线。

  不过,规划得再好,有时也会遇到突发情况。前几天早上大暴雨,路堵,紧赶慢赶,哥哥到校还是晚了几分钟。特殊情况,老师也理解。

  几个孩子错峰报课

  形成接娃的完美时间差

  上学送娃的时间自己能掌控,但放学接娃怎么办?

  “这就要感谢我爸妈了。按家长群里说的,会开车的老人是处于鄙视链顶端的。我爸今年64岁,身体不错,他和我妈都会开车,我爸更熟练些,日常他接娃。”李先生说。

  这里再放下这张接娃表,大家可以对照着看。

  周一,弟弟16点放学,哥哥报了学校的X课程,17点40放学,姐姐18点放学。爷爷先把弟弟接回家。过了一个多小时,再来接哥哥和姐姐。

  周二、周三,哥哥足球队训练,18点放学。姐姐则早回家,自己练琴、写作业。弟弟在周二这天,上X课程,17点半放学。周三则和姐姐都早回家。

  周四的内容比较多,先去学校接姐姐上书法班,再接弟弟、哥哥,最后去书法班接回姐姐。

  最挑战的是周五。弟弟14点半放学,送去上书法班。姐姐15点半放学,哥哥15点40分放学,只间隔10分钟。

  解决方案是爷爷先把奶奶送去姐姐学校门口等,他接上哥哥后,再回来接奶奶和姐姐。

  李先生说:“表格上大部分的接孩子时间,都错开了,而且有足够的时间余量。除了周五,需要先接到一个娃,让另一个娃等几分钟。”

  时间是如何完美错开的?记者这个问题一问出,李先生露出得意的神色。

  他说,本来公民办学校之间,就有些放学时间差,大约半小时,再加上给孩子错开X课程的时间。比如周一是哥哥、姐姐有课,弟弟早回家,周二是哥哥、弟弟有课或活动,姐姐早回家。

  看似鸡飞狗跳,实则井井有条。整套体系运转下来,最迟晚上6点15分,几个孩子都到家了。”

  对着这张时间表,再听听李先生的详细操作,记者真是感慨,这位爸爸绝对是位“时间管理大师”

  能做出这么详尽的接送时间表,和李先生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他是综艺节目的编导,常负责一整个娱乐节目的正常运转,这其中要考虑的各方面因素更复杂。

  把三个娃想象成三位艺人,这点接送方面的要求,相比起来就太简单了,哈哈。”李先生说。

  一碗水端平的初衷

  让孩子进了三所学校

  在网络平台上,李先生用“三枚鸡蛋三个篮子”的网名,发帖记录三娃家庭的日常,因其另类、特别的教育规划,被不少网友关注。

  “你看我的网名就知道,我觉得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我是很在意‘风险’规避的。”李先生说,一开始也没想要把三个孩子送进三所不同的学校,甚至一开始都没想到,会有三个孩子。

  他是台州人,2011年从澳大利亚留学回来后,到杭州工作。2016年,和爱人相识,结婚。婚后第二年,女儿出生。

  “我是独生子女,觉得一个孩子太孤单,所以有计划要二胎。”李先生说,2年后双胞胎兄弟出生了,“说实话,刚查出怀双胞胎时,我爱人是有些懵圈和焦虑的。不过,她怀女儿到生产、坐月子这些时间里,我做得还不错,让她比较有安全感,后面她也就坦然接受了。”

  家里三个娃,要做的事情真不少。爷爷奶奶从台州来帮忙,住在附近的小区,步行3分钟,此外,家里还请了位阿姨。孩子一天天长大,到了读书的时候。幼儿园阶段还好说,就在家楼下,一起接送很方便。

  女儿读大班时,选什么小学就读,全家是经过一番讨论的。

  “我想让女儿英语好一些,将来可以出去多见见世面,眼界更开阔。”李先生说。

  他选了一所英语见长的学校,为女儿报名摇号,顺利摇进。学校的英语确实扎实,一天两节课,此外活动也很多,女儿过得很开心。

  今年,两个儿子要上小学了。“男生么,还是要多一些磨炼的,自己才能闯出来。”李先生在综合考虑了姐姐的就读感受与现金流等因素后,决定让儿子就读家门口的公办学校了。

  眼看到了快报名的时间,奶奶突然提议,要不要让兄弟俩报名摇一下另一所民办学校,她的理由是,万一孩子长大了觉得学校不好,可能会怪爸妈偏心。

  李先生说,这句话精准戳中了家长总想给孩子一碗水端平的心态,但是他又不想三娃都读民办学校。“报名的前夜还在纠结时,我想起了业内常说的金句‘这就是命’,所以我把双胞胎儿子解绑报名,这样兄弟俩全靠自己的实力去摇了。

  很快,摇号结果出炉,哥哥进了民办学校,弟弟没摇中,家门口公办就读。至此,三个孩子去三所学校就读的格局定了。

  手机里有15个家长群

  有时看错消息闹乌龙

  今年9月开学,三个孩子读书遇到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慢慢在这个家庭一一显现出来。除了最基础的接送外,家校沟通的问题也有不少。

  最开始听到家有三娃,记者和很多家长一样,觉得头皮发麻,都想问——这得有多少个家长群啊?

  李先生再次翻出手机,微信置顶的7个对话,除了一个是“老婆”,其他6个都是家长群,为了快速区分,他还专门做了标记。

  群名前面有三个醒目红色惊叹号的,都是每班的官方家长群。惊叹号后面,是代表每个孩子的图标,比如姐姐是柚子,哥哥是海浪,弟弟是小岛。

  “每个娃有个官方家长群,各科老师都在,哥哥学校还有个只有班主任和家长们同在的群,此外哥哥姐姐还有老师不在的纯家长群。”李先生现场扳起手指数了数,三个钉钉群以外,还有姐姐的书法群、哥哥的足球群、弟弟的篮球群等,加起来,不多不少,刚好15个

  这15个群里,他和爱人都在。为了方便接送孩子,一些小群爷爷或奶奶也在其中。

  群消息嘎许多,难免有看错的时候。“有次哥哥有个背诵任务,我看错以为弟弟要背,急着去催他,好在小家伙弄得灵清,说老师没布置啊。我再回头一看,果真是消息看岔了。”李先生说,这样的事情还不止一次。

  家长群的消息,看仔细点,总能避免出错。但是孩子们做作业的时段几乎都是重合的,再赶上李先生或爱人出差,有时会闹笑话。

  “有次,我正在给姐姐录制背诵视频,一首古诗挺难背的,好容易才顺出来。结果弟弟洗完澡,不知道姐姐正在录视频,裹着浴巾就冲进来,喊‘爸爸,我内裤忘拿啦’。只能重新再录。”李先生说,目前几个孩子年级都低,作业不算多,等到后面作业多了,难度提升,靠他去辅导,精力肯定顾不过来,所以想给孩子找位家庭老师上门辅导。

  聊天中,李先生对于中考政策、分配生政策都很了解,看得出来他对教育是很关注的。

  养三个孩子

  我的时间比以前还多了

  以前,李先生和爱人的工作都比较忙,经常出差,在家也常工作到深夜,早上起不来。后来,孩子越来越大,他想花更多时间投入家庭,所以调整了工作节奏,还辞退了之前的住家阿姨。

  “我不想一个项目出差一两月,回来孩子长高了一截,孩子的成长错过就错过了,不可能重来。如果一个项目能离家时间少一点,哪怕少赚点钱,我也更愿意。”李先生的神情有些郑重,停顿了两秒后,他又笑起来,“住家阿姨被辞退时,还和我放话,说我们家这情况,是不可能搞得定的。

  在网络平台,有不少网友在追更这个三娃家庭的故事。有人问,养三个孩子,是不是花费很高,且需要投入巨大精力?

  花费上没有你们想的那么高,但在自己的时间上,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我说比以前更多了,你信吗?”李先生说着,身体往后倚在靠背上,嘴角露出笑意。

  女儿的衣服有些是中性色的,她穿小了,兄弟俩还能穿。一些玩具、绘本等,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就闲置了。但在李先生的家里,每一本书、每一个玩具都能最大限度地物尽其用。

  “家里只有一个女儿的时候,她经常需要家长陪着玩。但是现在,除了和我约定好的游戏时间外,姐弟三人有数不尽的新玩法,可以玩一个下午,一次都不来找我。不过,也不都是温馨时光,打闹、拆家也很常见,不过这和杂乱的片场、吵架的艺人比起来,都是小场面,我完全能接受,哈哈。”李先生说。

  三个孩子,三所不同的学校,如同三个独特的观察窗口。李先生笑称自己是“义务教育观察家”。

  这份精密运转的接送流程表,不仅仅是琐碎的流程清单,更是一位父亲在生活这个复杂课题中,展现出的主动选择、积极规划的解决问题的智慧。

  接下来,李先生还要继续奔波在这条忙碌而有序的送学路上,驶向的不仅是校园,更是一个充满烟火气与生长力的未来。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