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文化为帆 光影为媒!解读宁波海外工厂文化交流互鉴的长效密码
2025-09-30 22:42:1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康大美术孟加拉国工厂员工在观展。

甬派客户端记者 单玉紫枫 黄金

2025年9月26日,“光影里的宁波”西班牙特展启幕,联合国官员、中西政府代表、大学教授等百余人齐聚。这场“光影里的宁波”西欧首秀,是宁波国际文化交流的又一生动实践。

自去年5月以来,15个月间,活动足迹遍布柬埔寨、美国等19国,通过工厂文化角、城市展厅等形式,将雪窦山“东方的微笑”与吴哥窟“高棉的微笑”隔空相连,让宁波舟山港、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城市印记惊艳海外。活动触达近46万人次,既展现宁波产业活力与人文底蕴,更以人文经济学理念,在全球对话中书写一卷文明互鉴的光影长卷——而这份探索,从来没有休止符。

扎根:

于差异处寻共鸣,破“传播困境”

“不少文化交流像隔着玻璃喊话,说得热闹,对方未必听懂。”宁波国际传播中心负责人说。宁波的解法,是让文化在差异中寻找共鸣。

“光影里的宁波”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展览模板。东南亚佛教国家展厅,雪窦山敞怀弥勒与吴哥窟神秘微笑隔框,当地员工春树阿林叹“亲切如邻”;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同泽物流车间的宁波舟山港影像前,丹吉尔港工人JALAL心驰神往,“这是所有港口人梦想”;马德里展台上,叙事逻辑更见巧思,开渔节千帆竞发与西班牙古法捕鱼、京剧刀马旦与弗拉明戈舞者同框,市民卡洛斯驻足:“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全世界都一样。”

狮丹努柬埔寨工厂员工在观展。

西班牙中国友好协会主席、马德里大区前议员安东尼奥举了个耐人寻味的例子:“中国有‘和而不同’的智慧,西班牙谚语说‘En la variedad está el gusto’(风味尽在多样之中),本是一个道理。”他转着团扇上正反两面的河姆渡“双鸟朝阳”与毕加索“格尔尼卡”纹样,“这就是最好的证明——文明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共生共荣。”

展厅角落的“一米空间”匠心独运,西班牙小伙马里奥握着图形印,在书签上印下“途中的堂吉诃德”与“宁波天一阁”,“以前觉得中国文化是博物馆里的老东西,现在自己能做出来,突然就亲近了。”他举着成品,笑得腼腆。一旁的路易莎捧着竹帘风铃轻晃:“中国文化是握在手里的声音。”

在美国底特律,圣龙股份的海外工厂展厅里,文化共鸣同样在悄然发生。这家宁波籍的制造业企业,特意将极氪智慧工厂的全自动生产线、宁波国际赛道等当下场景搬进了展厅。供应商开发工程师Eric Musk来过宁波三次,每次来去匆匆,他指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照片,不无遗憾地说:“下次一定要驾车从这里开过。”

这种扎根在地的传播逻辑,融入宁波的文化基因。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这座城市从未停止过文明对话的探索。如今,这种探索化作展厅里的影像、团扇上的纹样、指尖的温度,让文化交流跳出了“你讲我听”的单向输出,变成了“彼此看见”的双向奔赴。

聚力:

于协同中聚合力,解“孤军奋战”

交流互鉴从来不是独角戏。

宁波,深以为然。这座拥有2.6万家民营外贸企业、11家国家级文化出口企业的城市,正织就一张多元协同的文化交流网络,让分散的力量拧成推动文明互鉴的合力。

在“稳拓立”组合拳中,“千团万企拓市场”行动将重点支持的境外展会扩大到172场,较去年增长72%;“万企千展”计划未来将文化专区直接设进海外工厂、展会现场。

“光影里的宁波”西班牙特展的时机选择颇具深意——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中西建交20周年,政府精准对接外交节点,邀请联合国旅游组织国际发展与合作部副主任马塞尔·雷泽等重量级嘉宾到场。马塞尔·雷泽一眼就认出了照片里的宁波舟山港:“这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希望这场展览能让更多人走进宁波,读懂这座城市的开放与活力。”

宁波特意梳理了宁海文具产业的出海经验——772家文具企业抱团出海,将鼓楼、天一阁等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年销售额突破345.5亿元。这些可复制的“宁波经验”,让文化引领有章可循。

企业的深度参与,让文化传播有了扎根的土壤。300多家海外工厂与上千个行业展会,不只是生产制造销售的重要环节,更是文化交流的天然驿站。德业电器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家电展上,将宁波鼓楼、三江口的微缩模型搬进展厅,客商洽谈业务时,自然就聊起了丝路古道上的商贸故事;受“光影里的宁波”启发,同泽物流在摩洛哥的工厂里办起摄影展,中外员工用镜头记录彼此的工作日常,总经理陶海均坦言:“有时候,一张照片比十句话更能拉近距离,文化认同了,团队凝聚力自然就强了。”

图为大阪世博会“宁波日”活动现场。

大阪世博会上的一幕更具启示意义。宁波坚锋新材料带着“海洋污染治理方案”参展,没有堆砌复杂的技术参数,而是展出了用循环材料制成的T恤、电动牙刷。创始人麻一明没想到,这种将环保技术与生活美学结合的方式,意外引发了现场共鸣。最终,企业与日本东丽株式会社签下合作备忘录,麻一明感慨:“以前觉得文化是软实力,现在才明白,它更是能促成合作的硬通货。”

社会力量的添薪续火,让文化交流有了温度。西班牙华文学校教师,用葫芦丝吹奏起西班牙民歌《鸽子》,中西交融,瞬间“暖了场”;侨胞露娜拿着镇海“Hi Craft”缠花作品,细细讲解这种“立体绣花”的清代渊源;外媒记者跟着展览“抓活鱼”,孟加拉国家摄影协会秘书长优素福·杜沙为工厂员工拍照的身影亦然定格。

走进摩洛哥的宁波企业同泽物流公司。

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文化处负责人刘琛罡的评价颇为中肯:“宁波的文化交流不是官方的‘阳春白雪’,而是政府、企业、侨胞、民间团体一起参与的‘全民行动’。这样的交流有根、有魂、有温度,才能真正走进人心。”

续航:

于机制中求长效,防“昙花一现”

“办一场热闹的展览不难,难的是让文化的影响留下来、传下去。”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杨长青的感慨,道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核心命题。宁波跳出“办活动”的短期思维,以“建机制、促长效、强联结”的系统性解法,将文化交流从转瞬即逝的“昙花一现”,转化为扎根人心的“细水长流”,在对外文化交流的答卷上写下了独具特色的“宁波答案”。

于细微处扎根,让文化交流“近”起来。宁波的实践恰是从“小切口”做“大文章”。“一米空间”的全球布局,正是人文经济学“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落地。这些“永不落幕的展台”,没有宏大叙事的距离感,只有指尖可触的温度,将宁波的风土人情嵌入海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让文明互鉴在“一米”的方寸间,生长出最鲜活的生命力。

图为宁波如意有限公司西林物流搬运设备(柬埔寨)公司“一米空间”。

以制度作支撑,让文明互鉴“实”起来。“文明互鉴需要久久为功的坚持,更需要机制化的保障”。宁波深谙此道,用白纸黑字的合作协议,为文化交流筑起“长效堤坝”。

宁波与西中友好投资促进协会约定的“季度图形印体验、半年摄影师沙龙”,将“光影里的宁波”从静态展览变为动态对话;大阪世博会后,“文化+产业”的融合经验复制至14个日本重点展会。

图为西班牙中国友好协会主席、马德里大区前议员安东尼奥(右一)为“光影里的宁波”西班牙特展点赞。

靠人心来联结,让山海之约“久”起来。“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比制度更持久的,是跨越山海的人心联结。这恰是宁波文化交流的灵魂所在——安东尼奥手持“双鸟朝阳”团扇宣布“10月去中国”,达马索教授打趣“一小时后飞宁波”,东国际餐饮董事长詹朱康达盘算“带火腿换宁波苔菜饼”,华为西班牙副总裁卡门直言“读懂了宁波有趣的灵魂”。

这些即兴而真诚的约定,与22年间68次往返宁波、促成城市文化联姻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前议员马里奥·拉扎尼里,与共绘水墨长卷的中日韩青少年一道,构成了宁波文明互鉴的“人物群像”。在这里,文化交流不再是冰冷的议程,而是“你带火腿我携苔菜饼”的温情互动,是“68次往返”的执着坚守,是人与人之间的牵挂、城与城之间的羁绊。

风从东海来。这座“书藏古今 港通天下”的城市,正以扎实的实践证明:文明互鉴从不是华丽的口号,而是人文经济学思想的鲜活实践,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诠释。宁波的密码,终究是“以人为本”的解法——以机制保障长效,以细节传递温度,以人心筑牢根基,让文化交流成为跨越山海的桥梁,让文明互鉴生长出生生不息的力量。

相关报道:

宁波用光影与世界对话

“光影里的宁波”15个月 看看走到哪了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文化为帆 光影为媒!解读宁波海外工厂文化交流互鉴的长效密码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9-30 22:42:10

康大美术孟加拉国工厂员工在观展。

甬派客户端记者 单玉紫枫 黄金

2025年9月26日,“光影里的宁波”西班牙特展启幕,联合国官员、中西政府代表、大学教授等百余人齐聚。这场“光影里的宁波”西欧首秀,是宁波国际文化交流的又一生动实践。

自去年5月以来,15个月间,活动足迹遍布柬埔寨、美国等19国,通过工厂文化角、城市展厅等形式,将雪窦山“东方的微笑”与吴哥窟“高棉的微笑”隔空相连,让宁波舟山港、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城市印记惊艳海外。活动触达近46万人次,既展现宁波产业活力与人文底蕴,更以人文经济学理念,在全球对话中书写一卷文明互鉴的光影长卷——而这份探索,从来没有休止符。

扎根:

于差异处寻共鸣,破“传播困境”

“不少文化交流像隔着玻璃喊话,说得热闹,对方未必听懂。”宁波国际传播中心负责人说。宁波的解法,是让文化在差异中寻找共鸣。

“光影里的宁波”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展览模板。东南亚佛教国家展厅,雪窦山敞怀弥勒与吴哥窟神秘微笑隔框,当地员工春树阿林叹“亲切如邻”;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同泽物流车间的宁波舟山港影像前,丹吉尔港工人JALAL心驰神往,“这是所有港口人梦想”;马德里展台上,叙事逻辑更见巧思,开渔节千帆竞发与西班牙古法捕鱼、京剧刀马旦与弗拉明戈舞者同框,市民卡洛斯驻足:“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全世界都一样。”

狮丹努柬埔寨工厂员工在观展。

西班牙中国友好协会主席、马德里大区前议员安东尼奥举了个耐人寻味的例子:“中国有‘和而不同’的智慧,西班牙谚语说‘En la variedad está el gusto’(风味尽在多样之中),本是一个道理。”他转着团扇上正反两面的河姆渡“双鸟朝阳”与毕加索“格尔尼卡”纹样,“这就是最好的证明——文明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共生共荣。”

展厅角落的“一米空间”匠心独运,西班牙小伙马里奥握着图形印,在书签上印下“途中的堂吉诃德”与“宁波天一阁”,“以前觉得中国文化是博物馆里的老东西,现在自己能做出来,突然就亲近了。”他举着成品,笑得腼腆。一旁的路易莎捧着竹帘风铃轻晃:“中国文化是握在手里的声音。”

在美国底特律,圣龙股份的海外工厂展厅里,文化共鸣同样在悄然发生。这家宁波籍的制造业企业,特意将极氪智慧工厂的全自动生产线、宁波国际赛道等当下场景搬进了展厅。供应商开发工程师Eric Musk来过宁波三次,每次来去匆匆,他指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照片,不无遗憾地说:“下次一定要驾车从这里开过。”

这种扎根在地的传播逻辑,融入宁波的文化基因。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这座城市从未停止过文明对话的探索。如今,这种探索化作展厅里的影像、团扇上的纹样、指尖的温度,让文化交流跳出了“你讲我听”的单向输出,变成了“彼此看见”的双向奔赴。

聚力:

于协同中聚合力,解“孤军奋战”

交流互鉴从来不是独角戏。

宁波,深以为然。这座拥有2.6万家民营外贸企业、11家国家级文化出口企业的城市,正织就一张多元协同的文化交流网络,让分散的力量拧成推动文明互鉴的合力。

在“稳拓立”组合拳中,“千团万企拓市场”行动将重点支持的境外展会扩大到172场,较去年增长72%;“万企千展”计划未来将文化专区直接设进海外工厂、展会现场。

“光影里的宁波”西班牙特展的时机选择颇具深意——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中西建交20周年,政府精准对接外交节点,邀请联合国旅游组织国际发展与合作部副主任马塞尔·雷泽等重量级嘉宾到场。马塞尔·雷泽一眼就认出了照片里的宁波舟山港:“这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希望这场展览能让更多人走进宁波,读懂这座城市的开放与活力。”

宁波特意梳理了宁海文具产业的出海经验——772家文具企业抱团出海,将鼓楼、天一阁等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年销售额突破345.5亿元。这些可复制的“宁波经验”,让文化引领有章可循。

企业的深度参与,让文化传播有了扎根的土壤。300多家海外工厂与上千个行业展会,不只是生产制造销售的重要环节,更是文化交流的天然驿站。德业电器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家电展上,将宁波鼓楼、三江口的微缩模型搬进展厅,客商洽谈业务时,自然就聊起了丝路古道上的商贸故事;受“光影里的宁波”启发,同泽物流在摩洛哥的工厂里办起摄影展,中外员工用镜头记录彼此的工作日常,总经理陶海均坦言:“有时候,一张照片比十句话更能拉近距离,文化认同了,团队凝聚力自然就强了。”

图为大阪世博会“宁波日”活动现场。

大阪世博会上的一幕更具启示意义。宁波坚锋新材料带着“海洋污染治理方案”参展,没有堆砌复杂的技术参数,而是展出了用循环材料制成的T恤、电动牙刷。创始人麻一明没想到,这种将环保技术与生活美学结合的方式,意外引发了现场共鸣。最终,企业与日本东丽株式会社签下合作备忘录,麻一明感慨:“以前觉得文化是软实力,现在才明白,它更是能促成合作的硬通货。”

社会力量的添薪续火,让文化交流有了温度。西班牙华文学校教师,用葫芦丝吹奏起西班牙民歌《鸽子》,中西交融,瞬间“暖了场”;侨胞露娜拿着镇海“Hi Craft”缠花作品,细细讲解这种“立体绣花”的清代渊源;外媒记者跟着展览“抓活鱼”,孟加拉国家摄影协会秘书长优素福·杜沙为工厂员工拍照的身影亦然定格。

走进摩洛哥的宁波企业同泽物流公司。

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文化处负责人刘琛罡的评价颇为中肯:“宁波的文化交流不是官方的‘阳春白雪’,而是政府、企业、侨胞、民间团体一起参与的‘全民行动’。这样的交流有根、有魂、有温度,才能真正走进人心。”

续航:

于机制中求长效,防“昙花一现”

“办一场热闹的展览不难,难的是让文化的影响留下来、传下去。”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杨长青的感慨,道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核心命题。宁波跳出“办活动”的短期思维,以“建机制、促长效、强联结”的系统性解法,将文化交流从转瞬即逝的“昙花一现”,转化为扎根人心的“细水长流”,在对外文化交流的答卷上写下了独具特色的“宁波答案”。

于细微处扎根,让文化交流“近”起来。宁波的实践恰是从“小切口”做“大文章”。“一米空间”的全球布局,正是人文经济学“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落地。这些“永不落幕的展台”,没有宏大叙事的距离感,只有指尖可触的温度,将宁波的风土人情嵌入海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让文明互鉴在“一米”的方寸间,生长出最鲜活的生命力。

图为宁波如意有限公司西林物流搬运设备(柬埔寨)公司“一米空间”。

以制度作支撑,让文明互鉴“实”起来。“文明互鉴需要久久为功的坚持,更需要机制化的保障”。宁波深谙此道,用白纸黑字的合作协议,为文化交流筑起“长效堤坝”。

宁波与西中友好投资促进协会约定的“季度图形印体验、半年摄影师沙龙”,将“光影里的宁波”从静态展览变为动态对话;大阪世博会后,“文化+产业”的融合经验复制至14个日本重点展会。

图为西班牙中国友好协会主席、马德里大区前议员安东尼奥(右一)为“光影里的宁波”西班牙特展点赞。

靠人心来联结,让山海之约“久”起来。“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比制度更持久的,是跨越山海的人心联结。这恰是宁波文化交流的灵魂所在——安东尼奥手持“双鸟朝阳”团扇宣布“10月去中国”,达马索教授打趣“一小时后飞宁波”,东国际餐饮董事长詹朱康达盘算“带火腿换宁波苔菜饼”,华为西班牙副总裁卡门直言“读懂了宁波有趣的灵魂”。

这些即兴而真诚的约定,与22年间68次往返宁波、促成城市文化联姻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前议员马里奥·拉扎尼里,与共绘水墨长卷的中日韩青少年一道,构成了宁波文明互鉴的“人物群像”。在这里,文化交流不再是冰冷的议程,而是“你带火腿我携苔菜饼”的温情互动,是“68次往返”的执着坚守,是人与人之间的牵挂、城与城之间的羁绊。

风从东海来。这座“书藏古今 港通天下”的城市,正以扎实的实践证明:文明互鉴从不是华丽的口号,而是人文经济学思想的鲜活实践,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诠释。宁波的密码,终究是“以人为本”的解法——以机制保障长效,以细节传递温度,以人心筑牢根基,让文化交流成为跨越山海的桥梁,让文明互鉴生长出生生不息的力量。

相关报道:

宁波用光影与世界对话

“光影里的宁波”15个月 看看走到哪了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