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员吴越在剧中饰演朱枫一角。
首部聚焦1949年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重大主题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正在热播。
该剧以吴石、朱枫、陈宝仓等烈士的真实事迹为蓝本,打破传统谍战剧虚构的套路,以真名真姓、有据可查的人物设定,将隐蔽战线上的英雄推向公众视野。
剧中,宁波籍“交通员”朱枫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带着理想热忱的青涩,到历经革命淬炼后的机警,她的成长被刻画得饱满鲜活。
对很多观众来说,这是第一次在屏幕上见到“有血有肉”的朱枫,不是符号化的“女特工”,而是有家庭、有牵挂、有信仰的普通人。
朱枫的故事,恰是这部剧的意义缩影——实现了从“岂曰无名,山河为证”的群体致敬,到还原一个个鲜活生命,让英雄精神可感可触的跨越。

1949年10月,朱枫赴台前留影于香港(资料图片)。 冯亦同供图
无名之“诺”
就像剧中描述的,朱枫的故事可以从1949年的离别讲起——
11月的香港维多利亚码头,海风裹挟着离愁,朱枫站在汽笛长鸣的客轮甲板上,被风吹起的衣袂似乎还残留着先前和儿子朱明分别时的余温。
时间回溯到当年9月,她将儿子送回北京。分别前,她在儿子耳边轻声许诺:“我很快就回去了。”
朱枫,1905年11月出生在宁波镇海,自幼家境优渥。“七七事变”后,她投身抗敌救亡的洪流,辗转武汉、桂林、湘北、皖南、上海等地,在中共领导下,从事文化及财经工作,甚至不惜变卖家产。1945年2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她奉命调往香港,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这次与儿子分别,距离新中国成立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历经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朱枫和家人,就像当时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满心盼着一个新的开始。
她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也常想念你们,只要脑子一有空,无论在船上、在车里,或在夜深人静时,都会念念不已……几年来,我彻底体验到‘人非木石’这句话的真义。”

朱枫题照诗手记赠爱人朱晓光(资料图片)。 冯亦同供图
而她搭乘的客轮,并非驶向家人所在的上海,而是虎穴密布的台湾。
为配合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有情报工作经验,且在台湾有亲友关系的朱枫被组织派往台湾,与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高级将领吴石建立秘密联系,担任其交通员。
临行前,朱枫在给丈夫朱晓光的信里,隐晦地说:“此去将有几月逗留,妹不必惦记……个人的事情暂勿放在心上,更重要的应该去做……几个月后,兄将以更愉快的心情与妹相见,望妹安心等待着更愉快的晤聚。”
只字不提龙潭虎穴的凶险,朱枫将“赴汤蹈火”的决心,藏进“更愉快的晤聚”的期许中。
抵达台湾后,朱枫以探亲为名,寄居在前夫的女儿女婿家中,周旋于国民党高级将领出入的机要场所,凭借过人的胆识与细致的观察力,陆续将重要军事机密传到香港,再转送给组织。
眼看任务即将完成,朱枫也接到上级“速回”的指示。她赶紧购买返港船票,还托人给亲人捎去“凤将于月内返里”的便条。短短七个字,是终于能兑现承诺的雀跃。
谁又会想到,这七个字竟成了她与亲人的最后诀别。
1950年1月,当时的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像一枚炸弹引爆台湾地下党组织,造成台湾地下党史上最黑暗的灾难:1800多人被捕,1100多人被处死,其中就包括朱枫。
1950年2月,朱枫被捕。她受尽酷刑,但坚贞不屈。同年6月,台北马场町刑场,朱枫英勇就义。枪响时,她喊出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余音久久不散。
对儿子的轻声许诺,对丈夫的隐晦期盼,最终都化作刑场上的革命呐喊——这是朱枫用生命兑现的无名之“诺”。

1950年6月10日,朱枫就义前一瞬(资料图片)。 冯亦同供图
真名之“重”
朱枫的名字,在她牺牲后的半个世纪,一直隐没在历史的阴霾中。
直到2000年12月,山东画报社出版的《老照片》刊发了一张朱枫临刑前受审的照片,才让她的女儿朱晓枫“50年后第一次看到当时的情景,一时间感慨万分,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我的心情”。
一晃又是十年。经台湾文史工作者多方寻访和两岸各界共同努力,2010年12月,朱枫的遗骸归乡,她的名字镌刻在镇海革命烈士陵园的丰碑上。
真名之“重”,不只是对一个人的纪念,更是对一段历史的确认。
朱枫赴台执行任务,正好是解放台湾战略部署的关键节点。她传递的情报,诸如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金门舟山兵力部署图等,为解放军了解台湾的防务部署,制定作战策略提供关键支撑。
这些在《沉默的荣耀》一剧中皆有体现,也让观众得以更直观地理解朱枫牺牲的价值。
朱枫的牺牲,是台湾地下党遭受毁灭性打击的至暗时刻。她在狱中始终未吐露一字,甚至吞金明志,用生命守住党的秘密。
当观众在《沉默的荣耀》一剧中看到这些细节时,远比抽象的英雄事迹更能引发情感共鸣:英雄不是天生的,他们只是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抉择。
该剧联合出品人陈奕雍表示,剧中绝大多数人物使用真名真姓,目的就是通过“实名”的方式,让大众了解那些为祖国统一战斗在隐蔽战线的英雄,“不是模糊的‘英雄群像’,而是有家庭、有牵挂、有信仰的普通人,只是在关键时刻,他们选择了为家国牺牲。”
在观看《沉默的荣耀》后,朱枫的孙女朱容瑢女士也对这种“实名叙事”给予“有突破性”的评价。
“整体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历史背景和革命者的生存状态。”朱容瑢说,尤其是演员吴越对朱枫烈士形象的塑造,“既展现了女性的柔情——对家人的牵挂、对同志的关怀,又呈现了革命者的刚毅——面对危险时的沉着、面对酷刑时的不屈,成功塑造了朱枫兼具女性柔情与男子气概的形象。”
真名之“重”,更在于它剥去“英雄符号”的光环,看见英雄的“凡人底色”。这份“不完美的伟大”,比抽象的英雄叙事更能击中人心,让英雄的精神走进当下。

1950年6月,朱枫、吴石等人在国民党的军事法庭上(资料图片)。 冯亦同供图
留名之“举”
当朱枫的名字被镌刻在镇海革命烈士陵园的丰碑上,真名便不再只是一个符号,它成了一束光,照亮后人追寻英雄足迹的路,也唤醒全社会“为英雄留名”的共识。
朱容瑢女士在采访中提及,自《沉默的荣耀》开播以来,多家媒体联系她探寻朱枫的革命过往。“你们是第一个联系我的家乡媒体,来自故土的关注让我十分动容。能让家乡人更深入地知晓奶奶的故事,让这份红色精神在家乡传承下去,是我特别欣慰的事。”
谈及朱枫对自己的影响,朱容瑢女士坦言,这种影响是点滴渗透的,“小时候听父母讲奶奶的故事,只觉得奶奶很勇敢;长大后,读到家里珍藏的奶奶的书信,才越发体会到,英雄的伟大不仅在于最终的牺牲,更在于日常的每一点坚持。”
朱枫从事地下工作时,工作岗位频繁变动,无论是在书店负责进步书籍发行,在商行打理财务,还是以店铺老板娘的身份作掩护,她都做到“干一行,精一行”,从不因工作临时、平凡而懈怠。
“这种认真做事、坚守岗位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每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就会想起奶奶,告诉自己要像她一样,不退缩、不放弃。”朱容瑢女士说,“作为家里的第三代,传承奶奶的精神,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希望把这份精神传递下去,用行动让奶奶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2005年10月25日,镇海区举行朱枫烈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资料图片)。 冯亦同供图
留名之“举”,不是“追忆式缅怀”,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更是整个社会对“不能遗忘”的坚定共识。
朱容瑢女士认为,《沉默的荣耀》播出后热度居高不下,正反映了当下大众爱国热情的空前高涨,“即便观众没法了解所有的历史细节,他们也会被先辈的英雄气概所感动。”
而这份跨越时空的感动,早已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转化为对英雄精神的传承。
1994年,镇海中学对位于校园内的朱枫烈士故居的一部分“朱家花园”进行整修,改为朱枫烈士纪念楼,陈列她的生平事迹和遗物;
2010年,朱枫烈士的骨灰在牺牲60年后终于被找到并送回故乡,安葬在镇海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内专门修建的“枫园”,成了人们缅怀烈士、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
2013年,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一座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建成,广场中央伫立着四座英雄的雕像,朱枫就是其中之一;
……
如今,当孩子在“枫园”里念出朱枫的名字,当年轻人因《沉默的荣耀》去重温她的故事,当更多人把“以生命赴信仰”的精神装进心里——朱枫的“无名之诺”,有了跨越时空的回响。
当包括朱枫在内的隐蔽战线的革命者,“走出”档案,走进大众视野;当英雄的名字被郑重铭记,“山河为证”的承诺便有了最坚实的注脚,他们用生命践行的信仰,也将在真名的传递中,永远延续下去。
记者 石承承 袁先鸣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