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先锋(右二)在手术中。
同样是心梗,结局却天差地别:一个因救治及时、措施得当,术后几乎未留后遗症;另一个却误将心梗症状当作胃痛,硬生生拖延一周,等到就医时已出现大面积心肌坏死,最终遗憾离世。宁波市第二医院心内科二病区主任、百万粉丝医学“大V”杜先锋提醒,心梗症状因人而异,发病信号不止剧烈胸痛,出现症状及时就医永远是对抗疾病的“第一法则”。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38岁的李先生是一位销售精英,生活节奏可以用“连轴转”来形容:白天跑客户、签合同,晚上饭局不断,火锅、烧烤、海鲜大餐轮着来。工作结束后,他还要对着手机、电脑玩到凌晨两三点,才算真正放松。
发病那晚,他正沉浸在电脑游戏中,一阵剧烈的疼痛顺着胸口蔓延到后背,连呼吸都变得费劲。“老婆,我喘不上气……”他撑着桌子喊出声,惊醒的妻子见他脸色惨白、额头冒汗,没敢耽误,立刻开车一路疾驰将他送到宁波市第二医院急诊。
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令人揪心:心脏最重要的血管之一前降支近端堵塞了99%,另一根右冠动脉也堵塞了80%。这意味着给心脏供血的主干道几乎完全瘫痪,心肌细胞正在成片缺氧死亡。
该院即刻启动绿色通道,心内科团队争分夺秒为李先生实施了急诊介入手术,在前降支近端“塌方路段”精准植入支架,疏通了这条生命主干道。因为送医及时、救治得当,李先生的心脏功能未受严重影响,几乎没有留下后遗症。目前他恢复良好,待身体条件允许后,还将对右冠动脉进行二次手术,彻底消除隐患。
“我常在科普中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这位患者和家属做了最正确的示范。”该院心内科二病区主任杜先锋为他们的果断点赞。
心梗症状不一定表现为胸痛
“既然心梗这么危险,而且疼起来这么厉害,怎么还会有人拖着不就医?”面对这一疑问,杜先锋解释,这是因为心梗有非典型症状,有的时候普通人难以准确辨别。他分享了两个真实病例。
50岁的张女士(化姓)心梗发作时没有剧烈胸痛,只是持续胸闷,因症状迟迟未缓解,才在发病近18小时后就医。心内科二病区孙加斌副主任医师检查后发现,她心脏内三支主要血管已经堵塞了两支,病情非常危重。但由于心脏在缺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侧支循环”,代偿了部分血流,因此症状相对轻微。经过紧急救治,她最终转危为安。
另一位患者陈先生(化姓)就没那么幸运了。他比较能忍痛,误将胸痛当成胃不舒服,硬扛一周没有接受正规治疗,几近休克才送医,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因为耽误得太久,大面积的心肌坏死已无法逆转,最终不幸离世,年仅42岁。
他介绍,心梗的症状因人而异,最典型的是持续性剧烈胸痛,约70%的急性心梗患者都会出现。可还有约30%的患者会出现非典型症状,可能是上腹部疼痛、肩背痛,甚至是牙痛,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错失黄金治疗期。
这类“不适”或是心梗“非典型症状”
针对各种心梗“非典型症状”,他再次提醒,遇到这些情况千万别忽视:
一是胸部不适。没有剧烈疼痛,只是胸口发闷、发紧,感觉呼吸不畅,总觉得“压了东西”,这种不适感可能持续几分钟或反复出现,并可能在活动后加重或休息时缓解;二是上半身疼痛或不适。肩膀、手臂、背部、颈部或下巴出现钝痛或酸痛,容易被误以为是肌肉劳损、消化不良甚至是口腔问题;三是呼吸急促。在没有明显活动的情况下感到呼吸困难,通常伴随胸部不适,可能在休息时加重,尤其在睡觉平躺时更为明显;四是消化道不适。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胃灼热或呕吐,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多见。
一旦出现疑似心梗的症状,第一时间拨打120,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别随意走动或自己骑车、打车就医。
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俞俊妍 文/摄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