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小宇宙”在宁波拔节生长 目前已拥有超千万用户
2025-10-24 06:28:35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小宇宙App旗下主播在录音室工作。(受访者供图)

“每天早上开车去上班的路上听播客,已成为我的日常习惯。”“00后”新职场人李垚是一名播客爱好者,她告诉记者,自己常听对谈类和轻知识类节目,而“小宇宙”是她最常使用的播客App。目前,“小宇宙”注册用户已超千万,日活跃用户超百万,已成为国内领先的中文播客平台。而这个“新晋顶流”就“藏”在宁波。

其实,播客并非新鲜事物,在国外已流行多年。但在“小宇宙”创立前,国内市场还没有一款纯粹聚焦播客的音频产品,相关内容往往与有声书、音乐等放在同一平台上。

从形式上说,播客好比网络时代的“电台”,内容更多以嘉宾对谈和自我表达为主。“陪伴感”和“获取知识”,是此类内容带给用户的核心价值。

小宇宙开展线下活动的现场。(受访者供图)

“目前‘小宇宙’的用户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以18岁至35岁群体为主,呈现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能力的特征。”“小宇宙”负责人罗铮说,这类用户倾向于把听播客视作学习与成长的一种方式,积极寻求认知提升和情感共鸣。

“小宇宙”一头链接着千万听众,另一头则链接着无数内容创作者。前者消费内容,后者试图在这里创造价值——

34岁的王越洲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同时也是“小宇宙”《城记播客》的制作人。该播客关注城市议题,从“年度CityWalk盘点”到“重温民间饮食往事”,再到“一个地方的记忆有可能被存储吗”,用声音记录城市故事。

“作为创作者,我们看重的是能借助播客这一媒介,去深度接触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与行业内‘牛人’深度对话,这样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难获得的。”王越洲说,与视频相比,播客制作成本相对可控,也更适合承载有深度的内容。

相较于几秒钟内就要抓人眼球的短视频,动辄半小时起步的音频类节目似乎显得“不合时宜”。然而在快节奏的媒体环境中,播客以其“慢”和“深”的特性,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回归。

“尽管短视频影响力依旧如日中天,但用户对深度内容的需求始终存在。”罗铮指出,对创作者而言,深度内容是非常有价值的内容资产。他举例说,很多头部节目是从零开始逐步积累起来的。在这个持续“吸粉”的过程中,历史节目的收听量也会水涨船高,时刻保有与用户“见面”的机会,并不像时兴的社交媒体软件那样只聚焦最新动态——这正是播客平台与创作者所看重的长尾价值。

在宁波这片沃土上生长的“小宇宙”,也正为这座城市编织出一张立体而丰满的“文化面孔”——去年12月,《宁波,听“阿拉”的腔调》系列节目上线,从三江口的百年风云,到走南闯北的宁波商帮,六期内容引人入胜,吸引了无数用户;今年8月推出的《企有此理》,聚焦文化赋能企业出海,通过“宁波IP触动海外受众心弦”“从代工走向自有品牌”“八个月拿下欧盟七类商标”等鲜活案例,让用户真切感受到——“文化出海,正是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一片新蓝海”。

近年来,有声书、播客、广播剧等音频内容蓬勃发展。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到7.47亿人;声音经济产业市场规模超过5600亿元,“耳朵经济”正成为信息消费领域的新增长点。

“我们希望进行更多商业化尝试,让播客从业者通过创作优质内容获得丰厚回报;同时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化内容分发,挖掘更多腰部或尾部的优质播客,推荐给更适合的听众。”罗铮说。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赵煜 通讯员 郑晗 简明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小宇宙”在宁波拔节生长 目前已拥有超千万用户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10-24 06:28:35

小宇宙App旗下主播在录音室工作。(受访者供图)

“每天早上开车去上班的路上听播客,已成为我的日常习惯。”“00后”新职场人李垚是一名播客爱好者,她告诉记者,自己常听对谈类和轻知识类节目,而“小宇宙”是她最常使用的播客App。目前,“小宇宙”注册用户已超千万,日活跃用户超百万,已成为国内领先的中文播客平台。而这个“新晋顶流”就“藏”在宁波。

其实,播客并非新鲜事物,在国外已流行多年。但在“小宇宙”创立前,国内市场还没有一款纯粹聚焦播客的音频产品,相关内容往往与有声书、音乐等放在同一平台上。

从形式上说,播客好比网络时代的“电台”,内容更多以嘉宾对谈和自我表达为主。“陪伴感”和“获取知识”,是此类内容带给用户的核心价值。

小宇宙开展线下活动的现场。(受访者供图)

“目前‘小宇宙’的用户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以18岁至35岁群体为主,呈现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能力的特征。”“小宇宙”负责人罗铮说,这类用户倾向于把听播客视作学习与成长的一种方式,积极寻求认知提升和情感共鸣。

“小宇宙”一头链接着千万听众,另一头则链接着无数内容创作者。前者消费内容,后者试图在这里创造价值——

34岁的王越洲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同时也是“小宇宙”《城记播客》的制作人。该播客关注城市议题,从“年度CityWalk盘点”到“重温民间饮食往事”,再到“一个地方的记忆有可能被存储吗”,用声音记录城市故事。

“作为创作者,我们看重的是能借助播客这一媒介,去深度接触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与行业内‘牛人’深度对话,这样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难获得的。”王越洲说,与视频相比,播客制作成本相对可控,也更适合承载有深度的内容。

相较于几秒钟内就要抓人眼球的短视频,动辄半小时起步的音频类节目似乎显得“不合时宜”。然而在快节奏的媒体环境中,播客以其“慢”和“深”的特性,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回归。

“尽管短视频影响力依旧如日中天,但用户对深度内容的需求始终存在。”罗铮指出,对创作者而言,深度内容是非常有价值的内容资产。他举例说,很多头部节目是从零开始逐步积累起来的。在这个持续“吸粉”的过程中,历史节目的收听量也会水涨船高,时刻保有与用户“见面”的机会,并不像时兴的社交媒体软件那样只聚焦最新动态——这正是播客平台与创作者所看重的长尾价值。

在宁波这片沃土上生长的“小宇宙”,也正为这座城市编织出一张立体而丰满的“文化面孔”——去年12月,《宁波,听“阿拉”的腔调》系列节目上线,从三江口的百年风云,到走南闯北的宁波商帮,六期内容引人入胜,吸引了无数用户;今年8月推出的《企有此理》,聚焦文化赋能企业出海,通过“宁波IP触动海外受众心弦”“从代工走向自有品牌”“八个月拿下欧盟七类商标”等鲜活案例,让用户真切感受到——“文化出海,正是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一片新蓝海”。

近年来,有声书、播客、广播剧等音频内容蓬勃发展。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到7.47亿人;声音经济产业市场规模超过5600亿元,“耳朵经济”正成为信息消费领域的新增长点。

“我们希望进行更多商业化尝试,让播客从业者通过创作优质内容获得丰厚回报;同时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化内容分发,挖掘更多腰部或尾部的优质播客,推荐给更适合的听众。”罗铮说。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赵煜 通讯员 郑晗 简明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